另一次发生在1994年,评委会决定将当年的和平奖同时授予阿拉法特、拉宾和佩雷斯,因为他们参与签署了巴以和解的里程碑文件《奥斯陆协议》。这次评选也导致一位评委辞职,他是以色列利库德集团的主要代言人,反对任何巴以和平进程。
基本坚持国际和平合作的方向,也出现企图遏制、分裂中国的逆流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近20年间,挪威诺贝尔委员会把和平奖主要授予对世界和平、裁军、国际调解、经济合作以及保护环境方面作出贡献的国际机构和人士。如:
“国际排雷组织”;
促成东帝汶问题政治解决的贝洛和霍塔;
主张和平解决北爱尔兰问题的休姆和特林布尔;
“无国界医生组织”;推进朝鲜半岛和平的金大中总统;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
致力推动国际和解的美国总统卡特;
确保和平利用核能的国际原子能机构及其总干事巴拉迪;
帮助穷人创业的孟加拉人尤努斯及其乡村银行;
写出《难以忽视的真相》一文,警告世界气候变暖危险的美副总统戈尔;
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主席印度人巴乔里;
多次调解国际冲突的芬兰前总统阿赫蒂萨里。
在这段时间内,挪威诺贝尔委员会还不顾西方压力和影响,未把和平奖授给反对中国政府的所谓人权活动分子。1994年以来,美国议员支持中国“民运”分子魏京生争取和平奖的活动,未能得逞。2008年欧洲议会副议长、英国人斯科特支持被我国判刑的反政府分子胡佳成为和平奖得主,一度呼声很高,最后也落了空,这个奖最终给了前芬兰总统阿赫蒂萨里。
1998年初,我在挪威见证了魏京生争当和平奖得主受挫的全过程。是年3月,已流亡美国的魏京生为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前往挪威活动。挪威官员态度审慎,外交大臣、人权大臣分别见了他,但公开表示,挪目前正以建设性对话和接触来促进中国人权,不想与中国对抗。挪议会外委会主席见他时,甚至表示中国现在人权状况有了改善,使这个“人权卫士”感到非常没趣,这是这位主席事后告诉我的。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魏京生来挪之前,挪诺贝尔学会会长伦德斯塔教授发表一篇介绍和平奖评委会内部运作的文章,透露了1989年年初,达赖开始在和平奖候选人百人大名单中是排在很后的,之所以后来能在内部评审会上一次次提前,直到10月初最终被选上,是“与当时中国面临的内外形势分不开的”。这位列席评奖会的知情人所谓的“内外形势”,明显的是指苏联东欧剧变,我国国内“六四风波”以及西方的对华制裁。
看了这篇文章,再联系到魏京生访挪,我不禁感叹改革开放的力量,更加欣赏与敬佩邓小平不凡的胆识与勇气。1998年,国内稳定,国际威望提高,情况与1989年不可同日而语。我估计,魏京生想摘取和平奖桂冠的希望基本上落空了,果然,魏京生自那次灰溜溜离开奥斯陆后,再也没有来挪。
当然,我们亦该时刻牢记,西方不会放弃对中国和平演变的图谋,而诺贝尔和平奖是他们实现这个西化、分化中国计划的一个政治工具。2010年10月8日,为了牵制中国的和平崛起,挪诺贝尔委员会把和平奖授予被我判刑的反政府分子刘晓波。据说,人选的最后敲定,是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出面干预的结果。西方还在活动,企图把和平奖授予疆独分子热比娅。而前文提到的声名狼藉的魏京生,现在竟成为美国的座上客,出任“中国海外民主运动联席会议”主席,常驻华盛顿。
冲破舆论封锁与限制
我在挪威工作的一个重要收获,是懂得西方媒体在国际意识形态斗争中的重要作用,摸索出一些对外宣传工作的经验、方法。
使馆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配合国内展开外宣工作,第一步要冲破挪威的舆论封锁与限制,让公众直接听到中国的声音,尤其在人权、民主等问题上。
西方新闻工具可以有效影响公众情绪,在国际反华浪潮中,煽动性强,有力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于这一点,我是从英国广播公司BBC记者制作的《死亡屋》短片引发的风波中,开始有深切认识的。
1995年,在挪威引发了一场斗争,这都要“归功”于BBC的力作——《死亡屋》短片。原来,BBC记者在访华时拍摄了一部“实录”短片,诬蔑中国国内一所孤儿院虐待儿童,造成大批儿童死亡。此片被冠以《死亡屋》的名字,在一些国家播出,顿时产生轰动效应,成为当时西方攻击中国“侵犯人权”的一颗重磅炸弹。
事实上,BBC记者使用的是移花接木手法:先拍一些孤儿院儿童躺在小床生病、护士在旁边护理的镜头,然后用微型摄像机偷偷摄下院内一间空屋,好像是一间临时的仓库,屋内一边还零乱堆放着一些小床和桌椅。回到英国,BBC记者将上述两组镜头拼在一起,旁边再配上解释词:“由于中国孤儿院虐待儿童,孤儿们病倒,最后大量死亡,人去屋空”,骇人短片就被炮制出来了。
尽管中国驻挪威大使馆多次交涉,这部反华短片还是在挪威电视台播出了,结果可想而知,由此掀起一场轩然大波。不少挪威人对中国表示强烈不满,他们纷纷写信或上门指责中国“侵犯人权”。有一对挪威夫妇,与我们交往颇多,相处融洽,却因为此事整整一年多不理睬我们。
西方舆论对公众情绪的影响、误导不容小觑。
但是,也有好几位素昧平生的领养中国孤儿的挪威人,站出来为中国讲公道话,澄清真相。眼见为实,他们可以证明中国孤儿院是善待儿童的。而且,他们领养的中国儿童身心健康,也足以说明这部短片所述非实,是诬蔑中国。
为了正视听、明是非,我们使馆撰写了一篇辟谣声明,在使馆要求和挪威公众压力下,挪电台只能播发这个声明。其中,我们揭露BBC的造谣手法,简要介绍了中国改善人民生活,尤其是重视妇幼保健事业的情况,还特别指出,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人平均寿命仅仅36岁,而1994年增至71岁。挪威公众难得直接听到来自中国的声音,反响不错,谣言蔓延造成的恶劣影响得到了一定的遏制。
挪威媒体的政治倾向鲜明,价值观很强,主要宣传西方的民主和自由,可谓舆论一律。除对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做出客观报道外,所载其他中国消息和评论几乎都来自西方大国媒体,多数是消极的,不少甚至是歪曲的,主要内容是指责中国政治制度“不民主”,“人权”状况不佳,以及死刑多、经济腐败等等。
挪威一些人对中国的误解甚至偏见,确实同西方媒体长期宣传有着微妙的关系。
报刊上难见几篇真实反映中国情况和观点的文章或谈话
挪威新闻部门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挪威传媒不发表中国方面提供的正面宣传材料,包括领导人讲话和政府声明。唯一允许刊载的,是使馆草拟的辟谣声明、答辩文章。
为了打破挪方对中国的新闻封锁与限制,我们积极利用这种合法渠道,3年里撰写六七篇这样的稿子,多半被发表了。除了上面提到的关于《死亡屋》的使馆声明外,还有几篇颇具影响,如我使馆发言人关于香港回归后,当地政治法律制度不变的谈话。1997年香港回归前后,挪报大量散布中国要废除香港原有法律,破坏民主、自由等猜测。我们迅速做出回应,撰写了一篇使馆发言人的谈话,阐述香港回归后,中国政府在港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香港原有法律不变。经交涉后,这篇谈话在挪报发表,澄清了是非,产生较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