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亲手建起了一排排的职工宿舍,中国科技大学的教工们陆续搬进农场,紧接着大家又马不停蹄地开始挖水渠、开垦稻田。种水稻是技术活,因为大家久居城市,所以根本不会种地,怎么撒种子、插秧苗、铺薄膜,这些知识分子都不会,只能请农民里的技术员前来指导农田耕种。水田的季节性很强,学校邀请农民帮助农场抢种稻子,虽然农场不支付农民兄弟工钱,但农民还是愿意帮忙,因为农场会提供给他们丰盛的午餐和晚餐。在寿县农场我作了很长时间的宣传工作,当农民兄弟来农场帮忙时,我会写一段欢迎他们的快板,然后有人用大喇叭广播:“太阳迎着朝霞,农民兄弟映着朝霞来到农场上……”农民下工的时候,还有一段快板送他们去吃饭。
学校在安徽不办学,资金全部用来建房、修水渠、养牛、养猪。农忙时节,农场会杀猪改善教职工伙食、犒劳热心的农民兄弟。在中国科技大学寿县农场生活期间,不知为何,可能是政治条件好或是写作能力强,工宣队、军宣队给我安排作宣传队工作。因为宣传工作到位,中国科技大学寿县农场办得很有声势。我负责组织人写大字报、搞批判栏,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第一时间传达毛主席的“最高指示”。因为当时没有多元化的信息传递渠道,尤其地处偏远农村,所以大字报是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我在安徽的“劳动改造”生活就是这样度过的。
中国科技大学复校后的工作
1972年中国科技大学恢复招生,因为它是一所科技院校,与政治的关系比较远,所以学校最早在全国招“工农兵大学生”。中国科技大学招生有自己的特点:招收有一定文化水平且理化达到一定程度的学生。该类学生有一部分是“可教育好的子女”,因为父母都在农村“改造”,他们自然受到影响,成份不好的孩子不能参加政治活动,所以他们只有通过学习来消磨时间。当时青少年中流行学外语,孩子们拿着半导体听外语朗读;学习数学的青少年也很多,因为有纸笔即可以在纸上演算习题。
中国科技大学恢复招生之后,学校通过考数理化选拔学生,没有一定的成绩无法进入学校读书,所以“可教育好的子女”大多考进我校。如果中国科技大学发现哪些知青的数理化好,校方会亲自派教员带着题目到生产队去考学生,如果考生成绩合格即可录取。既然学校开始招生,在农场劳动改造的教职工就可以回归学校工作了。
回到学校,中国科技大学校园里立着许多根竹竿,竹竿上钉着草席,这是用来贴大字报、搞大批判的简易批判栏。毛主席的最新指示要第一时间展示出来,红卫兵、各系的积极分子为表示“进步”,也纷纷在批判栏上贴大字报。回到学校后我不再参加学校的教学活动,学校里成立了一个直属校党委的理论组,负责学校的政治宣传及批判工作,学校新的党委——军宣队、工宣队将我调到理论组担任组长,一边开展理论研究工作,一边传达毛主席的声音、贯彻毛主席的指示。
学校为什么要成立理论组呢?因为安徽省委给中国科技大学下达任务——开展理论批判。学校有两项任务,其次一项是对《梦溪笔谈》的科学研究。《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的科学著作,其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中国历来的科学技术,包括四大发明的历史演变过程。英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对书中的成果进行了深入研究,而我们反而对此研究不足,中国科技大学肩负保护文化遗产的历史使命而成立理论组,整理该书有关科学的内容。
安徽省委下达《梦溪笔谈》科学研究任务后,校理论组立即开始对《梦溪笔谈》整理研究。我带领理论组积极响应上级号召,首先将《梦溪笔谈》原著进行复印。当时中国科技大学有最先进的复印技术,物理系有国内首屈一指的复印机。我将《梦溪笔谈》各章节复印,按数学、物理、化学、四大发明等不同的内容分到各个系,确保研究工作有序进行。各系成立了理论组,系里专业人士分工研究发明的时间、社会应用目的、广泛的传播渠道等,各系研究成果最终交理论组整理。科技专业人员只能从专业方面研究,他们不擅长理论方面的分析,理论组有两大类人,一是从各系借调的自然学科的老师,另一部分是由政治课老师和有一定理论水平的人组成。理论组收集了丰富的历史资料,核对各系科技人员的研究成果,确定成果无误方可收入。最后,以《<梦溪笔谈>译注(自然科学史部分)》成书,由安徽出版社1979年出版。
中国科技大学首创少年班
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科技大学开始大胆创新,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创办少年班,我亲身参与了此事,因为这也和理论组的任务有关。为什么1978年前后学校开始重视培养青少年的问题呢?本人认为可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系,受改革开放的影响,社会思潮在进步;中国科技大学率先创办少年班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科学院需要大量人才,因为我们学校与科学院各所的研究项目都有关系,所以院校要为科学院集中培养年轻人才。
当时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不统一招生,校方发现某一方面优异的孩子即直接招收入校。孩子们入学时还带着稚气,有人手里还拿着玩具——铁环,他们用一个钩子推着铁环满地跑。因为孩子们的年纪都很小,需要家里照顾,所以大部分学生的父母在学校附近住下来。少年班的学生入校后不直接接受本科基础课教育,学校首先安排好孩子们的生活,稳住他们的情绪,然后根据每个人的特长进行分类培养。功课基础好、智力好的学生很快就能修大学课程,学习特别优异的学生甚至可以出国深造。
最初从中国科技大学出国的学生中有一部分是少年班的学生,他们的接受能力特别强。我曾经专门对他们的家长做过采访调查,想知道这些孩子为什么某些方面十分优异。从家长们的反馈来看,他们的孩子喜欢玩,而且特别会玩,但孩子们时间观念很强,善于自觉有计划地学习,课余时间博览群书,所以我们认为孩子们的天赋受几个因素影响:家庭影响、个人勤奋、学习的计划性。
少年班的学员都很优秀,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别擅长的科目,例如有的孩子数学特别优秀;有的孩子物理、化学非常出色;有的孩子文学特别好,很会作诗。从家长在培养孩子方面讲:孩子的父母是数学老师,父母给学生判数学试卷时,孩子也参与其中,帮着判卷子、评分数,在数学方面,孩子在初中阶段就能接触高中数学领域;还有的孩子,母亲教语文,他时常受到母亲的文学熏陶,喜欢诗词歌赋,善于朗诵,具备很好的文学素质。现在家长培养孩子的方法我不太赞同,家长一味地把孩子送去补课班,却忽视了孩子学习的兴趣。
少年班的孩子在大学学习,同龄的孩子还要读初中、高中,经过几年的学习,参加高考才能进入大学。少年班的学生入校就能得到培养,能直接进入本科学习,水平高的话,没毕业便可以出国,因为孩子们有专业特长。通过对比便可看出高校少年班是孩子快速成长的良好途径。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是在国家改革开放需要人才,特别是需要科技人才的情况下创办的,少年大学生在社会上影响很大。
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成功创办,离不开科学院经费的支持,离不开安徽省委的关怀。因为科学院的财力支持,学校的经费条件比其他高校都优越,所以学校不计费用培养学生。“文化大革命”末期,中央派万里到安徽担任省委书记,万里曾到少年班看望学生们,他与学生们交流,嘘寒问暖,我们也做过相关报道,不久全国都知道了中国科技大学开设少年班的事,还有许多人来学校参观,其他高校也开始效仿中国科技大学招收少年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