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资本论》
在为研究生们讲《唯物史观形成史》的过程中,我遇到两项课题:第一项课题是对《资本论》的研究;第二项课题是异化问题的研究。
《资本论》的研究是我在马列所时接受的一项国家级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稿”,当时全国开展马克思哲学史的研究,即研究马克思的思想形成问题。该课题由所里德高望重之人——庄福龄老师牵头,接受课题以后,他征求大家意见为课题组成员分工,后来庄老师把写作《<资本论>哲学》的任务交给了我。
1988年,冯景源参与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稿》荣获国家教委颁发的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我为什么承担这本书的写作呢?原因有两个:一是我在大学学习过货币流通与信用,熟悉《资本论》的基本理论,而且写过这方面的论文;第二个原因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形成史,《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形成的过程中起了巨大的作用。我相信总有一天自己会涉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史与《资本论》的内容,故而大胆承担了此书的写作。
《资本论》哲学在一些人那里是当作辩证法来看待的,苏联与中国的学者都认为《资本论》的哲学是指《资本论》的辩证法,指书里面各种哲学范畴:包括质变、量变,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等规律及哲学阐述。但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唯物史观方面阐述《资本论》哲学成就,我们几个人算是比较早的。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研究《资本论》,与以往任何时候的哲学研究方法都不同。马克思主义最大的成就是从历史的角度阐述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灭亡的规律,而不是一般的经济学问题,它通过经济学阐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所以这次《资本论》哲学研究又叫“新视野”,这个课题是由我和另两位学者共同完成的,一个是顾海良教授,一个是丰子义教授,该书就是《新视野——〈资本论〉哲学新探》。
1990年11月,由冯景源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视野——〈资本论〉哲学新探》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稿》是作为大学教科书编写的,出版后在社会上影响很大,北大哲学系的系主任黄枬(nán)森,还有另外一位很有名的学者亲自到我家请我为北大的研究生讲《资本论》中的哲学思想。长期以来,《资本论》都作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我是第一个将其作为唯物史观写进教科书的人。黄枬森后来办过两期青年教师训练班,他依然邀请我为青年教师讲《资本论》的哲学。关于《资本论》的哲学,我编写了教科书,加之经常外出讲学,因此受到了学界的重视。研究马克思的思想,要从历史观上把握《资本论》,不能仅仅在经济学上把握,《新视野——〈资本论〉哲学新探》突破了中国很多年来将《资本论》作为经济学、辩证法来研究的禁区。
1990年《新视野——〈资本论〉哲学新探》出版,它是继《马克思异化理论》后我的第二部作品,这两本书在社会上影响都很大,得到大家好评。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术著作评论集》中,《新视野——〈资本论〉哲学新探》是开篇学术著作,说明该书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术著作里比较重要,是代表性、开创性的书籍。在中国,《资本论》长期以来一直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从唯物史观方面对其进行探讨的较少,而我的研究,算是开了个好头。
《新视野——〈资本论〉哲学新探》获奖证书
《新视野——〈资本论〉哲学新探》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们对《资本论》哲学进行新的探索,目的是希望引起更多学者进行此方面的研究。本书在以往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资本论》主体理论进行了研究和历史的考察,继而对《资本论》的重要哲学理论——唯物史观的立体结构进行分析。
“马克思主义”的概念比较宽泛,不太明确,西方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说法就达一百多种,凡是和马克思理论有关系的理论或观点都叫做“马克思主义”,比如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凡是西方人研究的理论,只要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一点关系,都挂上“马克思主义”的名号。因为西方是开放型的社会,研究没有限制,大学校园里学者们常以讲坛的形式讨论学术,谁讲得有理谁就能做教授,言之有理即可出书,所以西方有多少个人研究马克思主义,或者他的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有关,就有多少个马克思主义者。
异化理论
我的第二项课题是异化问题的研究,经苦心钻研,我写出了《马克思异化理论研究》一书。20世纪80年代初,王若水在国内提出异化理论的问题,王若水是《人民日报》很重要、很有名的理论人物,负责理论研究,他提出“社会主义异化”理论。当时社会、学术界纷纷讨论该问题,当时大家认为“异化”是一种反动观念。
1987年7月,由冯景源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马克思异化理论研究》
马克思在早期的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到异化理论,这本书在国内出版后,我开始接触“经济异化”的理论问题。“异化”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概念,它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学界研究“异化”首先要知道其内涵,“异化”的概念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理解,它是对一种事物的变形、外在化,从而使原与自我同一的事物变成异己的事物,变化后的事物,力量超越原体、反过来控制原有事物。作为哲学意义来说,异化具有一般性的含义:人通过物质活动或精神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产品,如商品、宗教、国家和各种意识形态等等,在一定条件下和人的主观愿望相背离,成为与人相对立的异己力量,对创造者进行排斥和危害。但是在具体含义或具体运用上却是各异的:既可以唯心,也可以唯物。
西方早就开始讨论异化问题,马克思理论研究热潮有两个时期:早年的马克思理论热和晚年的马克思理论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异化问题属于早年的马克思理论热。怎么理解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西方认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马克思的《资本论》正好相反,马克思早年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异化问题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真谛,所谓真谛即人道主义理论,马克思异化理论就是人道主义,是哲学上的人道主义;马克思晚年《资本论》的理论老化、陈旧,并且向不好的方向堕落。
近代哲学史上,有过霍布斯的人的自然权利异化;卢梭的政治国家的异化;费希特的“自我”和“非我”的主观唯心主义异化;黑格尔绝对观念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异化以及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人本主义异化等等。对于马克思来说,他的异化理论不是不变的,而是随着他思想发展的进程,也有从政治异化发展到经济异化的逻辑过程,这一发展仍然以实践精神为契机。
马克思在史学研究方面提出“从后思索”的方法论原则,这种方法强调:“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此方法虽然是马克思针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而提出的,但它具有普遍意义,对于我们研究马克思异化理论思想发展来说完全适用。资产阶级评论家们,总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资本论》异化理论问题上制造各种混乱,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方法论上的非科学性。因此,为了科学地探溯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自我深化和揭露西方学者在这一问题上方法论的错误,我们需要进一步对“从后思索”这一方法的特点作说明。可以这样说,马克思《资本论》的异化理论,对我们科学探索异化问题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