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放飞梦想我的哲学不--冯景源回忆录 第15节

点击:

《人类境遇与历史时空》一书的创作历程较曲折,从研究到成书大概花了六年多时间。之所以如此,其原因不是因为工作量大,而是研究的过程要与国情相结合,难度颇大。

马克思“演进”理论与“跨越发展”理论

我写《人类境遇与历史时空》一书缘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引出来的一个理论,该理论说明国内哲学研究大大落后于中国的社会实践。通过六七年时间的研究,我得出了结论: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有两个,一个是以《资本论》为代表的社会发展理论;一个是以马克思晚年的“跨越卡夫丁峡谷”为代表的社会发展理论。社会发展指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一直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演进型模式。后来马克思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社会有梯阶,由低到高的发展道路、发展层次,这就是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学界将此理论简单地归结为“演进理论”。

马克思晚年提出:人类社会还有跨越式发展,而不是单一的演进式发展,演进形式不过是一个“类”的规律,即从思维上掌握人类发展规律,是一个思维的框架,整个人类都包括在非常简单、非常朴素的一种概括的“类”,这是哪个社会都逃不掉的模式,这是一种思考的模式——“类”的规律。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的社会从来没有按部就班地发展过,中国的封建社会也没有按照规律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进程并不教条、死板地按照规律进行。马克思也认为人类历史有跨越发展的情况。

“跨越发展”的意思是一个低等国家或民族可以超越梯阶,发展到一个高级社会阶段,我们可以称之为“跨越发展”,它与演进发展不同。马克思早期研究《资本论》时主要的研究是“演进发展”的形式。中国的经济学家、哲学家大多熟悉《资本论》,但不太熟悉马克思晚年的“跨越发展”理论。

马克思的“跨越发展”理论在中国改革开放时期成为必须研究的问题,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典型的、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社会主义。《资本论》认定的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发展的高级阶段,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的社会主义,但马克思的“跨越式发展”理论说明社会可以跨越发展,而且跨越资本主义发展的依据就是“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社会形态跨越发展与一般社会发展规律不同,它是社会形态演进的具体实现的道路问题,这种“道路”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相邻的社会形态依次演进;另一种是不相邻的社会形态跨越发展。

人类历史上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有没有跨越的发展呢?马克思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五种社会形态当中前四种形态的社会都有跨越发展的情况。马克思举了奴隶社会的例子,古希腊最早建立文明的奴隶社会,它在原始公有制氏族社会的基础上建立了私有制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按氏族管理公共事务,各氏族有自己的部落与酋长,酋长有很大的权力。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后,国家按省、区划分管理区域,中央区级以上的政府派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建立户籍制度,不再按家族进行管理,酋长随之也被社会淘汰,这是人类社会进步最典型的记载。

古雅典是古希腊最强大的城邦,它首先建立雅典政府。雅典发展了数百年,经过循序渐进的改革建立奴隶制度,但雅典附近的部落还没有序地建立改革的制度。雅典建立中央政权后,一些小部落由于帮助雅典征战后归属雅典,马克思认为雅典附近的小城邦没经过改革,由雅典政府统一划成行省,他们的氏族直接跨进奴隶社会。古希腊只有雅典建立了先进的社会,因此雅典政府发展很快,强大的军事与经济实力使其迅速地扩张。

英国是一个封建制度跨越发展的典型国家,在英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它已经开始从小土地向封建大土地制度缓慢转变,但没有转变成功。因为它是岛国,海盗经常侵犯,虽然海盗是一种比较松散的社会组织,但能集中力量攻击某一个地方,然后占领该地。海盗占领土地后按照军队的制度,封战功显赫的人为地方的国王,被封为国王的海盗按照战功等级为部下依次封王,实际上海盗的军队系统成为了地方政治权力,地方散乱的小农被集中管理,封土建国的制度逐渐形成。

美国也属于典型的跨越发展国家,它原为英国的第13个殖民地,基本上实行农奴制度。美国历经独立战争与国内战争之后,从奴隶制直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而且建国后大规模建立工厂,工厂采用资本主义管理方式,资本家与工人是雇佣关系。英国的封建残余势力根深蒂固,封建制度对生产有很多限制,它有特权、封建管制等各式各样的因素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美国跨越封建制度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因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一帆风顺。美国鼓励自由竞争,它的第一部法律就提出保护专利权,谁有发明和创造要在国家登记,登记后发明人拥有专利权。如果谁能够将英国的先进技术偷过来,美国也会给其专利和保护,所以英国有什么新发明,美国很快就会有,而且英国还没有发展起来,美国已经开始大规模生产、使用,不久,美国的国力赶超英国。

马克思“演进”理论与“跨越发展”理论

马克思的“跨越发展”理论有社会理论根据,他认为以往的社会都可以跨越发展,社会主义能不能跨越发展呢?后来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是可以跨越发展的,这便是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原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按照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来说,社会发展有“演进型”和“跨越型”两种形式。“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便是跨越发展的社会,跨越了资本主义制度,跨越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是一种先进的社会形态,但我们的生产力、国家的经济没有达到建设“社会主义”的条件。

如果按照《资本论》理论,“特色社会主义”不成立,但按照马克思后期的跨越发展理论,建设“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可能,而且完全可行,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两个跨越:跨越了资本主义制度;跨越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力。中国欲发展经济,就要将外面生产的好东西、好技术拿过来,通过什么办法拿过来呢?经济特区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经济特区成立后,外国人可以来中国建工厂,中国人学习金融管理、企业管理,中国的社会经济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变了过去小农经济的生产、生活方式,国家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生产力快速的提高。

当时中国的理论界较为封闭,许多人不懂“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内涵,也不知道它是否符合中国的国情。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原本由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俄国革命家、哲学家、作家和批评家,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提出,马克思将俄国的情况进一步上升为自己的理论,这是他在给别人写信时所说。现在中国人也进一步研究马克思的思想和笔记,想用历史事实来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立的理论。大多中国人不知道,我是国内比较早提出跨越“卡夫丁峡谷”的人,“卡夫丁峡谷”一词的含义为“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