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放飞梦想我的哲学不--冯景源回忆录 第14节

点击:

马克思早年思想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代表,因为西方重视人道主义,所以西方将这本书作为单行本翻译到中国来。因为外国的思想重视,中国的学术界也重视,该书出版后引起中国研究马克思思想的热潮。因为我的研究和马克思早期思想形成有关,与马克思《资本论》有关,所以我开始研究马克思异化理论。

“异化”现象实际上早就有之,例如宗教异化,无论哪个宗教,均创造了自己的“神”,“神”由人造,可是人造了“神”后,便在“神”的面前虔诚地匍匐膜拜,这便是宗教异化。《资本论》中的马克思哲学认为:异化是人的生产及其产品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例如人用生产组织的形式将商品制造出来,但商品独立于生产者,生产者反过来还要为商品服务,小心翼翼地保管它们。生产者为将商品卖出继而获得经济利益,他们就要想办法做商品的奴隶,担心它们在仓库中受潮,为其采取各种保护措施;担心商品积压,还要为它们东奔西跑找市场,这就是商品的异化。生产者——对商品具有拥有权,却不是商品的主人而是奴隶。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资本论》中亦有体现,《资本论》第一章是商品拜物教。“商品拜物教”是什么呢?资本主义社会是以商品为财富的社会,《资本论》第一句话就是“资本主义社会是商品堆积的社会”,它的财富表现在商品上。“商品拜物教”就是商品异化的一种现象。

异化理论

资本家雇佣工人为其劳动,工人通过体力或智力付出为资本家生产商品,可是由工人直接生产的商品却不属于工人,而属于资本家,而且商品本身会成为越来越大的资本。工人劳动生产的“果实”不但没有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反而成为资本家控制工人们的工具,工人生产的越多,资本家对工人控制得越厉害,这便是劳动的异化。

异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本身并不可怕,其根源是阶级社会以及人类的愚昧无知,人们只要认清其本质就可以治理它。异化现象的发生需要条件,我们解放劳动以后就没有劳动的异化,我们将商品有计划地处理掉,商品的异化便也不存在。我现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本主义异化,就是为解决异化问题。“异化”是学术问题,西方通过研究异化否定马克思的《资本论》。我把异化作为哲学问题研究好多年,《马克思异化理论研究》一书是我研究多年的成果。我不管社会上怎么争论,也不管西方怎么争论,我只讲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即《资本论》的异化、劳动异化等问题。

异化理论是我理论研究不能回避的问题,当时我的岳父担任政府高官,他告诫我要慎重行事,家人也劝我“刹车”,但我心里很清楚,我不反社会主义,也不反党,反而自己研究的理论恰恰帮助党和社会主义摆脱迷惘,我要用科学的方法解释清楚马克思的异化问题。正是因为我勇于承担压力,冒着风险研究,所以我提出的理论都能站得住脚,为其他人研究异化理论打开方便之门。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有好处,我们可以参照异化理论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依据。现在各主要的图书馆里有可能找到这本书——《马克思异化理论研究》,该书在哲学领域里并不是参考书,而是学术著作。

《马克思异化理论研究》的出版过程十分曲折。因为河北出版社曾出版过我的书,所以我的新书也交给它出版,后来有人告我的状,说:“冯景源的书被列入黑名单。”因为当时正在批判王若水,所以我的书也被列入批判对象,告状的人给河北出版社写了封黑信,然后河北出版社就不敢出版我的书,给我退稿并补300元钱违约金,出版一事就此告停。

继河北出版社违约后不久,上海出版社朱一智同志向我约稿,我借此询问上海出版社可不可以出版《马克思异化理论研究》。他认为此书为学术著作,后来他给了答复:“可以内部出版。”我很生气:“内部出版不是供批判使用吗?如果内部出版不如不出版。”此后两三年时间,我与人民大学出版社负责理论出版的责任编辑王颖取得联系。王毅是一个非常有学问的人,专门负责学术稿子的选编,他看完《马克思异化理论研究》表态:“学术著作,好东西,人民大学出版社可以出版。”原来书中的序为北大著名教授黄枬森撰写,由于当时各高校出版社之间有门第观念,王颖认为人民大学的著作不要用外校人写序,因此黄枬森为我写的序言被拿掉。《马克思异化理论研究》的出版真是历经千辛万苦,最后此书由具有马列主义传统的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可以说这本书的问世过程非常坎坷,令人欣慰的是此书后来获得中国人民大学科研成果优秀奖。

 

1987年,冯景源著《马克思异化理论研究》荣获中国人民大学科研成果优秀奖证书

我深信《马克思异化理论研究》具有理论价值,因为自己的研究不反社会主义,也不反党,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而且异化现象确实存在,所以我不顾亲戚朋友与家人的阻拦,义无反顾地坚持完成该课题。异化理论的研究突破了学术禁忌,《马克思异化理论研究》既不研究中国的异化,也不研究西方的异化,而是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理论研究。“马克思异化”的观点为学术圈的人揭开异化之谜,国内理论界已经认可《马克思异化理论研究》的观点。

人类境遇与历史时空

《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是马克思晚年的两部著作,两本笔记是马克思晚年留给后人的理论宝库。我对两部著作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写出了《人类境遇与历史时空》一书,此书的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根据《人类学笔记》与《历史学笔记》考察了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问题;第二部分讨论了两本笔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的意义。

 

2004年3月,由冯景源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人类境遇与历史时空》

1978年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当时国内正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意思?学界经常开学术讨论会,在会上有学者认为“特色社会主义”是指社会主义不成熟,是“早产儿”、“畸形儿”,但它还是社会主义;有学者认为最初的“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成立。

“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在理论界不只是一个口号的问题,而是社会深层次的理论问题,鉴于此我便着手研究“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础是什么,研究“特色社会主义”科学与否。某些学者称它是“早产儿”,“畸形儿”,是“一部分人向上爬的口号”,如果它不科学即为虚假理论,如果它是科学的那么理论根据又是什么。理论界出现了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学术界最早在“文化大革命”后期开始研究此问题。

中国学界力图为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出科学的唯物史观理论基础,但他们在研究上都忽视《历史学笔记》的理论意义,而孤立地研究《人类学笔记》,或把《人类学笔记》与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结合起来进行探讨。学界的研究无法探讨出唯物史观的“艺术整体”,而我将《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以及《资本论》统一起来进行历史的研究,从而对唯物史观的社会形态理论、社会发展形式、生产力发展理论、史学研究方法等进行了内在统一的完整的研究。研究的成果——《人类境遇与历史时空》不仅对唯物史观的理解上升到“艺术整体”的水平,而且为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科学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