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放飞梦想我的哲学不--冯景源回忆录 第22节

点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理论 马克思主义 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是怎样被边缘化的

在我国,我们对马克思理论的理解是随着我国的实践而逐渐深化的。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教学体系早就存在了,为什么在2001年改革开放20多年以后才产生质疑呢?2001年《江汉论坛》第2期发表郭大俊同志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献疑》,对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提出了质疑。2004年,他又在《澄清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的误解》一文中进一步阐发,认为长期流行的“三个组成部分”之说,“游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原生形态”。后来,高放教授进一步论述了“三个组成部分”存在的问题:“不只是存在重复问题,而且现有教学体系不能引起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兴趣,甚至使得学生学完‘三个组成部分’还不知道马克思主义为何物,因此这一教学体系上的弊端亟待克服。”[1]

这个弊端实质上就是:“三个组成部分”的教学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面前被边缘化了。因为它既不能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跨越发展的实践,也不能科学地论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三次理论创新的内在原因。这一边缘化可从以下情况看出来:

第一,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的哲学来看。这一哲学是由“两个板块”、“两个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构成的。这个哲学不仅把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道路混二为一,也不能把社会发展“演进”和“跨越”的两种不同道路分解清楚。学生们学了这样的马克思主义,不能理解现实的社会主义实践,提出“马克思主义为何物”便是很自然的了。

第二,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的政治经济学来看。我国的经济学长期受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影响,认为社会主义虽然存在商品,但只是特殊商品,特别是生产资料不是商品,整个国民经济应实行计划经济。因而,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混二为一。这样,我国学界长期陷入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悖论。我国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开放要与国际市场的运作接轨,需要进行市场经济改制。因此,这样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无法阐明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重要意义。可见,学了这样的马克思主义,也会使学习的人不知“马克思主义为何物”。

第三,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的社会主义,它本身是需要说明的。对它的说明有两个:一个是唯物史观,它是由这一科学历史观得出的科学结论;第二个是人们熟悉的由《资本论》得出的一个结论: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制度更高的一种社会制度。这两个论点,虽然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但是,它们所论证的都是社会发展的演进道路,而不能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跨越发展的实践。如果按照这样的理论继续推演下去,便会得出我国的社会主义是“早产儿”、“畸形儿”,是“打着社会主义旗号而实际搞的却是资本主义”等这样一些极偏颇的观点。学习这样的马克思主义,也会使人不知“马克思主义为何物”。

其实,引发这种弊端的根源,存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之中。马克思主义是以马克思的名字对其理论的一种称谓。这个理论是什么?马克思、思格斯认为是唯物史观,现在被理解为一个或三个部分。特别是对这三个部分应作怎样的理解?本来这是一个理论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的结构问题,现在变成了三门理论体系。三门理论体系各自发展,像三驾不同的马车奋力奔跑,方向有时还不尽相同。这是使学生学完“三个组成部分”之后,还不知道马克思主义为何物的重要理论原因。“三个组成部分”如何理解,它是一个平面的并列结构呢?还是一个历史形成的立体结构呢?关于结构问题,我们用人们熟悉的著作做一点说明。为了明了起见,我们可以把唯物史观与人类史上两个古典文化的关系比作“合璧”的关系。

附录一马克思主义不是“三个组成部分”

一是唯物史观对德国古典哲学来说,主要是解决这一理论的唯物主义路线的问题:“德国哲学从天上降到地上;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地上升到天上”[2]。费尔巴哈从黑格尔的绝对观念的“天”,降到市民社会的唯物主义的自然的人。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则是从自然的人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市民社会中人们的物质生活、生产及其交往关系的“地”,论证出观念和宗教的各意识形态的“天”。这段话出自我们熟悉的《德意志意识形态》。

二是唯物史观与古典经济学的关系,这里注重的是唯物史观的史。“经济学家们在论断中采用的方式是非常奇怪的。他们认为只有两种制度:一种是人为的,一种是天然的。封建制度是人为的,资产阶级制度是天然的。”[3]这段话出自《哲学的贫困》。这是马克思第一次公开宣布自己与这种形而上学历史观不同的唯物史观的著作。古典经济学注重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市民社会,唯物史观注重研究的是一切一定生产力条件下的市民社会及其历史;古典经济学探讨的是资本主义条件下有钱人如何发财致富的理论,马克思的经济学探讨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唯物史观的“唯物”既不是物理学的物质,也不是化学的物质,而是政治经济学概念、范畴所论证的市民社会的物质生活、生产及其交往关系。如果说,第一点说的是唯物史观形成的唯物主义路线,第二点则说的是唯物史观研究的是市民社会发展史的客观规律。

应当说,唯物史观诞生之后,马克思的哲学已经不再是德国古典意义上的哲学,而是关注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唯物史观理论了。马克思的经济学,也不再是专为一种社会的富人致富的理论和为形而上学历史观辩护的经济学,而是这种财富积累导致的这种生产方式的自我否定;其概念、范畴已成为更宽泛的物质生产、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等的基本要素,从而构成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人类的两个古典文化已然经历史“合璧”为唯物史观这一新质的理论了。科学社会主义正是这一“合璧”的唯物史观符合逻辑的结论。

 

恩格斯为什么要论证马克思主义概念

本来,在马克思生前,一个人的理论被加上“主义”是贬义的。巴枯宁就以“马克思主义”攻击马克思的理论,马克思生前也不认同“马克思主义”的提法。那为什么我们现代人都使用“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呢?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马克思逝世后一些人开始从正面理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逝世后,一些悼念文章开始从正面肯定这一词语。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逝世后,3月18日《纽约人民报》发表《一个德国社会主义者》的悼念文章,提出“尤其要感谢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该报同日还刊出谢尔盖·舍维奇写的《马克思与俄国社会主义者》一文,其中说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俄国的普及比德国还早”。德国社会主义理论家卡·考茨基于同年4月6日发表悼念马克思的文章《卡尔·马克思》。文中三处提到“马克思主义”:一处是“巴枯宁先生,无政府主义的这位权威人物打算与马克思主义者方面所进行的宣传和组织工作相对立,从事制造革命”。另两处是“我们自己阵营里的反对者,现在也已聚集在马克思主义旗帜的周围。今天在马克思主义阵营里可以找到马克思的最顽强的反对者”[4]。在考茨基的文章中,从正面提到马克思主义的有三处:“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旗帜”、“马克思主义阵营”。考茨基是用比较的方法从正面来确定“马克思主义”一词的,这种用法并没有被推广。1886年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涵义作了论证后,“马克思主义”作为具有合理涵义的概念才被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广泛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