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放飞梦想我的哲学不--冯景源回忆录 第24节

点击:

(1)议会中两种理论、两种主义的斗争。马克思的理论是唯物史观,这一理论得出的是科学社会主义;蒲鲁东和巴枯宁的理论得出的是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也即改良主义和机会主义。在法国当时的议会中,打着社会主义旗帜的有两个党团:以法国工人党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党团,以激进派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党团。前者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后者以“褪了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激进派之所以打着社会主义旗帜,是为了争取工人的选票,便于到内阁中争夺总理和部长的位置。德卡兹维尔事件使他们的阴谋破产,蒲鲁东等人的老牌社会主义理论的资产阶级性质也暴露了出来,大批工人纷纷脱离了激进派。拉法格参加的“常务委员会”,“就成了那些脱离激进派工人的理论教师”。

(2)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信仰,一些并不一定精通理论,而是把一定理论的结论作为信仰或信念去进行实践的人,也可以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在议院里成立工人党的那三个人,是激进派推选进议会的。这三个人脱离激进派转到工人党方面来,是因为理论引起的信仰的转变。法国工人党的党章是马克思写的,是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其信仰的。这三个人以巴利为代表,“巴利完全受我们的人——拉法格、盖得等人的影响,他很需要而且乐意接受他们在理论方面的指教”。

(3)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信仰,表现为一种理论的存在,它是要在实践中才能实现的。马克思主义趋向于实践,反对教条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实践中的动力和勇气,同时也是理论在实践中进行创新的动力和勇气。以巴利为代表的三个工人在议会中成立的“工人党”是这样,马克思晚年制定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也是这样。三个工人为其他的工人提供了榜样,使大批工人叛离激进派;马克思晚年的这一理论,为他的后继者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空间。

马克思主义不只是因为恩格斯用了这一“提法”之后,才被广泛使用的,它是对马克思的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概括。以上三点,第一点是理论,第二点是信仰,第三点是在实践方面的体现。第一点的所指或内容就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科学,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因此,以马克思名字命名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第二点是信仰,这是实践者个人从理论向精神层面的转变。理论转变为精神,它就以人生观、价值观和信仰的形式作用于人们的生活和行为。第三点是实践活动,是以上理论和信仰在实践中的体现。在三者中,对实践活动的方向起经常地、以至于恒久地起作用的是信仰。在信仰的作用下,认真负责地做好工作,是一种品格;勇敢、坚定地面对实践中的问题,创造性地做好工作,则是完善的品格。过去,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只就联系的方面作了说明,而对信仰在实践中的作用缺乏应有的重视。以上三点,是马克思理论中本来就具有的内在涵义,只是在新的实践中凸显出来,恩格斯以概念的形式确定下来。

附录一马克思主义不是“三个组成部分”

以上分析表明,要准确理解从马克思理论到马克思主义的演变过程,必须研究唯物史观及其诞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理论和唯物史观具有同等的历史、同等的地位,二者是可以互换的。马克思理论的内容就是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就是以马克思名字命名的对其理论——唯物史观的一种称谓。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重视和捍卫的理论就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由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第一次公开阐明的科学历史观。唯物史观诞生之后,用马克思自己的话说,就成为他进行研究工作的指导,从而也成为他的后继者研究自己所处时代及其理论创新的理论武器。唯物史观的伟大意义,就在于使以往被意识及其各种形态笼罩着的社会历史现象,从此以后有了一盏照耀的明灯。这盏明灯,经历了世俗的一些磨难,通过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概念涵义的论证,它已经成为一切共产党人和一切进步人士观察社会、争取进步和理论创新的理论武器。

 原载《学术争鸣》杂志 2010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4]高放.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新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46、6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53.

[5][6][7][8][9][10][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00、498、673、499、471、438、499-500.

附录二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础及其跨越发展规律研究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础及其跨越发展规律研究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称谓改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引起了一些人的理论困惑。从理论上来说,这与人们对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特色社会主义三者的区别以及对特色社会主义跨越发展规律与一般社会发展规律的区别以及特色社会主义跨越发展及其规律问题。

关键词: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特色社会主义 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

 

一、现代各式各样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一些学者中并没有严格区分,它们被视为同一个概念。其实,它们是有着严格区分的。

马克思在世时,他对他所论证的未来的社会,从不称为社会主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他那个时代,社会主义被用滥了,并且十分不科学。现代各种社会主义产生的原因及其理论基本来自古典政治经济学。恩格斯分析说:“现代社会主义,不论哪一派,只要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出发,几乎没有例外地都同李嘉图的价值理论相衔接。李嘉图在1817年他的‘原理’中,一开始就提出两个原理:第一,任何商品的价值仅仅取决于生产这个商品所需要的劳动量,第二,全部社会劳动的产品分配于土地所有者(地租)、资本家(利润)和工人(工资)这三个阶级之间。”[1]这就是李嘉图式的剩余价值分配的社会主义。

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李嘉图认为,剩余价值的分配是不公平的,因此,理论界借分配问题即借助同情工人而产生了各式各样的社会主义。《共产党宣言》批判了三类社会主义:一是封建的社会主义,二是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三是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里我们着重分析以上三种具有代表性的社会主义。

第一种是封建的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产生于英国和法国。在这两个国家,封建地主阶级在经济上被打倒了,它已经没有能力从经济上进行反抗,于是就借助同情工人的疾苦,把工人阶级置于自己的影响之下。这种社会主义的目的是利用工人阶级在议会中反对资产阶级。

第二种是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好的,只是它的分配制度不合理,因此,要改变这种不合理的分配制度。以蒲鲁东为例。蒲鲁东是经济学家,他看到了剩余价值分配的不合理性,他采取抛开资本家的方法,让小生产者建立生产合作社,用银行贷款,无货币交换,建立起一种“绝对自由”的理想社会。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好的,但由此带来的两极分化则违反平等的原则;共产主义实现平等是好的,但否认了个人的独立。因此,他要建立的是一种使小私有制度普遍化,不用商品交换,消灭了财富不均的现象,实现了永恒的自由和平等的社会。其理论在当时的欧洲工人运动中,尤其是在小生产者人数众多的法国有很大的影响。蒲鲁东式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刚刚形成的唯物史观传播的劲敌。所以,《共产党宣言》以蒲鲁东的社会主义作为例子来批判这种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