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阶级经济学和马克思经济学在历史观上根本对立的内在原因,主要在于古典政治经济学方法的形而上学性质,又把这种形而上学方法带到历史观中来。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都把分工、信用、货币等资产阶级生产关系说成是固定不变的、永恒的范畴,把这些说成是生产财富和发展生产力的永恒的生产关系。马克思则相反,他认为:“经济范畴只不过是生产方面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即其抽象——人们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范畴内制造呢绒、麻布和丝织品的——这些一定的社会关系同麻布、亚麻一样,也是人们生产出来的。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马克思的一句名言是:“手工业产生的是以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以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11]这是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这里不难看出,这种历史观上的对立,表示的是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的根本对立。归根结底,由两种不同的政治经济学引发的两种不同类型的社会主义的对立,最终表现为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的根本对立。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的社会跨越发展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发展理论上,既不是李嘉图分配式的社会主义[12],也不是《资本论》所表述的那种发展模式,而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了的资本主义制度基础上“演进”的社会主义。我国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基础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水平还不够发达是我们最基本的国情。这一国情决定了我们的社会主义要靠跨越发展来实现。由于我国对“跨越”发展理论缺乏深入研究;加上我国哲学教科书长期以来把社会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道路混二为一;再加上对《资本论》“演进”道路的教条式理解,在对特色社会主义理解上往往产生一些偏颇理解。诸如特色社会主义是“早产儿”、“畸形儿”,是打着社会主义旗号搞资本主义,是一些人高喊着向上爬的口号,等等。为此,我们的研究首先要对社会跨越发展建立起科学的概念。
马克思的社会跨越发展理论是由一系列基本观点构成的。
1.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的“跨越”发展。以古希腊殖民地为例。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的“希腊政治社会的建立”一章中指出:“雅典(希腊奴隶制中央政权的所在地——引者)在新的政治体制下勃然兴起,声威卓著——雅典人已上升到了人类历史上诸民族中最卓越的地位”[13]。马克思接着指出:“根据舍曼的说法,霍普利特部落(雅典统辖的一个行政区——引者)是希腊的外来人;他们一度在可苏图斯统率下站在阿提卡(雅典人的居住地——引者)方面和优卑亚的加尔西顿殖民者进行战斗,并因此获得优卑亚对岸的杰特拉波里和大部分邻近地带作为移住地。”[14]组成雅典中央政权的一个行政区。雅典人经过三四百年三次立法改革才建立了一个崭新的政治制度,而希腊殖民地的“外来人”,因为曾帮助过雅典征战,并没有经过漫长的立法改革,被雅典人划为一个行政区,使其氏族制度跨越发展到一种全新的政治制度中来。
2.封建社会的跨越发展。历史上英国和意大利的那不勒斯都可以作为这一方面的例子。这里我们只谈英国。马克思在“英国被诺曼人所征服。征服者威廉(1066~1087)”的题目下论述了封建制度的跨越发展的情况。诺曼人是英国的外来人,他们的故土是与英国一海之隔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社会发展处于氏族社会阶段。该氏族善于航海,经常向外侵略。法国、英国以及意大利常常是他们攻击的目标。公元10世纪初,他们在法国建立诺曼底公国,11世纪初征服英国。征服者威廉自立为王。威廉为了奖励同他征战的将士们的战功,实行土地分封制度。于是,他的军事组织变成了以土地分封为主要内容的政治组织。对此,马克思分析说:“英国封建主义起源于那些曾亲自参加国王的征战并因其个人效劳而被奖以公有土地中的地产的‘军人’、‘义勇兵团官兵’或者‘大乡绅’。后来这种封建性分配地产的作法大大地加强了,因为大部分贵族效法国王的榜样,也用这种分赐采邑的办法把他们的佃农同自己联系在一起”。[15]
附录二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础及其跨越发展规律研究
3.资本主义的跨越发展,我们以美国为例。美国原是英国的第13个殖民地。马克思分析说:“北美的发展是在已经发达的历史时代起步的,在那里这种发展异常迅速。”这种异常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移民。“在这些国家中,除了移居到那里去的个人而外没有任何其他的自发形成的前提,而这些个人之所以移居那里,是因为他们的需要与老的国家的交往形式不相适应。可见,这些国家在开始发展的时候就拥有老的国家的最进步的个人,因而也就拥有与这些个人相适应的、在老的国家里还没有能够实行的最发达的交往形式”[16]。这些移民——最进步的个人,主要是两种人,一种是原来发财的商人和投资者,另一种是要到异地寻找生活出路的各种工人。于是,这两种人在这里相遇,便顺利地建立起与他们的需要相适应的交往形式,即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我们知道,美国没有经过封建制度,而在发展资本主义方面又超过它的母国——英国。
4.社会主义跨越发展理论。社会跨越发展理论即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这是指后进的民族或国家跨越原始资本积累的过程,通过吸收和引进发达国家的技术、资金、管理经验等使自己跨越到更高的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跨越“卡夫丁峡谷”出于古代罗马一个战役的典故。指一个战败的军队从战胜军队枪架之下通过的羞辱或痛苦。马克思借用来形容后进的民族或国家通过跨越一定阶段而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一种道路,这是不同于《资本论》的另一种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发展是一种自觉的发展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的一种创造型的理论形态。马克思这一跨越发展理论两次载入《共产党宣言》序言(《1882年俄文版序言》、《1890年德文版序言》)中。这就是说,《共产党宣言》中有两个共产主义“幽灵”,一个在欧洲游荡,而另一个在东方游荡。
马克思跨越发展理论的一般表述:“按着我们的观点,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此外,对于某一国家内冲突的发生来说,完全没有必要等这种矛盾在这个国家本身中发展到极端的地步。由于同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进行广泛的国际交往所引起的竞争,就足以使工业比较不发达的国家内产生类似的矛盾。”[17]马克思这一论述,是在《形态》一书的“共产主义——交往形式本身的产生”一节中阐述的。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自身具有不断创新的潜力和空间。这是因为夸越“卡夫丁峡谷”理论是后进的民族或国家向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种理论指导。在我国,由特色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也即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要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系列实践来实现;这些实践是要有一系列的理论创新为中介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解析开来就是:在实践上有巨大的空间,在理论上具有不断创新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