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放飞梦想我的哲学不--冯景源回忆录 第28节

点击:

关键词: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三位一体”

一、原始基督教 “三位一体”“历史之谜” 以及德国哲学家们的批判

(一)研究唯物史观为什么要讨论“三位一体”?

“三位一体”问题从原初意义上说,这是一个神学问题。在基督教教义里,“三位一体”是指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这里涉及的是关于耶稣的人性与神性的关系问题。承认“三位一体”教义的为真正的教徒,不承认的为异教徒。异教徒则被开除教籍或被处死。为什么一个神学问题成为唯物史观关注的问题呢?这是因为,在恩格斯的那个时代,基督教教义在西方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因为它涉及的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历史观问题;同时,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制定了自己的唯物史观理论之后,在历史观问题上必须给予说明的问题。下面是恩格斯很重要的一段话。

“对于一种征服罗马世界帝国、统治文明人类的绝大多数达1800年之久的宗教,简单地说它是骗子凑集而成的无稽之谈,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只有根据宗教借以产生和取得统治地位的历史条件,去说明它的起源和发展,才能解决问题。对基督教更是这样。这里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罗马帝国的民众,在一切宗教中特别爱好这种还是由奴隶和被压迫者所宣扬的无稽之谈,以致野心勃勃的君士坦丁最后竟认为接受这种荒诞无稽的宗教,是自己一跃而为罗马世界独裁者的最好手段?”[1]

恩格斯以上这段文字表述了以下四层意思:第一,在欧洲奴隶制衰亡、封建制开始萌发时期,一个在不大的民族宗教——犹太教衍生出来的基督教,为什么既能征服一个庞大的罗马世界帝国,又能统治文明人类的绝大多数达1800年之久(到现在应说近两千年)。第二,一个本来是处于奴隶和被压迫地位人们的宗教,为什么会成为其他各阶层都能接受的宗教?第三,基督教为什么能为一个皇帝所认同,并为它的合法性和教义的制定一而再的召开会议并定为国教。第四,特别指出,这个宗教的教义宣扬的是“无稽之谈”。这个“无稽之谈”的“三位一体”在基督教的教义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为什么主教们注重对它的讨论,罗马帝国皇帝把论证“三位一体”的《约翰福音》定为四大福音之一?

“三位一体”在基督教教义里为“神启奥妙”,即人的一般大脑所不能理解的神学理论。在历史学家那里是“历史之谜”。唯物史观理论不能解开这一“神启奥妙”和“历史之谜”,它就不能战胜各种唯心主义历史观,唯物史观理论就不可能在欧洲立足。

(二)《约翰福音》与“三位一体”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一世纪。该教产生时,耶稣在启示中并没有说过“三位一体”的话。“三位一体”是基督教教派内部长期争论的问题。据现代文献考证,“三位一体”是在一世纪中叶在《约翰福音》中提出,直到公元325年第二次宗教会上确定为全体教会共同遵守的教义为止,前后延续了两个多世纪。

一位虔诚的作者引用历史学家阿米阿努斯的记述:“大道上整天奔驰着来自四面八方参加他们所谓的宗教会议的主教们的马队;而在他们尽力使得整个教派统一于他们的特殊观点的时候,公共驿站的全部设施几乎已被他们如此仓促、频繁的奔忙毁灭殆尽了。”[2]是什么问题要这样讨论,这和教义的制定有关。反对者主张上帝只有一位,耶稣不是“三位一体”的第二位。所以,“三位一体”就成为教义制定的关键。我们可援引当时一位在普瓦蒂埃的主教的话来表示:“同样可悲,也同样危险的一件事,人间有多少种观点就有多少种教义——对本体同一说问题接连举行的宗教会议上,在这次会上被否定,下次会议上又被接受,再下次会上又被取消了。在那段令人痛心的日子里,圣父和圣子的部分或全部相似的问题竟变成了争论的题目。每一年,不,每个月,我都在制定新的信条,以描述那看不见的不解之谜。”[3]

附录三唯物史观与“三位一体”关系研究的意义

《约翰福音》是新约,依据考证它在四福音书中是最后的。它的内容除“三位一体”外,大部分都是在《旧约》的基础上和其它福音的基础上抄录来的,不同的是用神学观点编篡而已。《约翰福音》共21章。以第12章“最后的晚餐”为界,以上各章主要论证耶稣是从哪里来的。第一章开篇第一句就是“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4]耶稣每到一个地方行神医将危难的病人治好后,总是被人怀疑。怀疑他是什么人,从哪里来。第5章有一段典型的话是这样说的:“耶稣对他们说,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子凭着自己不能作什么,惟有看见父所作的,子才能作。父所作的事,子也照样作。”[5]耶稣自认自己的作用只是一个中介。在第8章,他回答人们的疑问说:“耶稣回答说,你们不认识我也不认识我的父,若是认识我,也就认识我的父。”[6]在“最后的晚餐”第12章,耶稣知道自己要离世了,便对众人说:“我到世上来,乃是光,但凡信我的,不住在黑暗里。”[7] 第13章是门徒知道耶稣要走了,问他:“主啊,我们不知道你往哪里去,怎么知道那条路呢?”耶稣回答说:“你还不认识我吗,人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你怎么说,将父显给我们看呢。我在父里面,父在我里面,你不信我吗。我对你们所说的话,不是凭着自己说的,乃是住在我里面的父作他自己的事。”他还说,“我走以后,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赐给你们一位保惠师,叫他永远与你们同在,就是真理的圣灵”。[8]圣灵是什么,那是来代替我的圣灵。“只等真理的圣灵来了,他要引导你们明白一切的真理,因为他不是凭自己说的,乃是把他所听见的都说出来,并要把将来的事告诉你们。”[9]约翰并不像哲学家那样讲哲学,而是把哲学的道理运用到神学中去。这样,“耶稣基督(圣子)与上帝(圣父)同性(同体)”的各种矛盾就都解决了。

《约翰福音》“三位一体”理论的制定是一个过程。初期,即一世纪时期的基督教还不能用本质、位格这类哲学词语来论证人性和神性的关系问题。基督教内部的长期纷争传到了外面,成为哲学讨论的学术问题。这时有两个哲学学派影响了教义的制定,一个是古希腊的柏拉图哲学,一个是罗马的新斯多葛派。其中一个重要范畴“逻各斯”被吸收进来。“逻各斯”本是古希腊的哲学术语,意为世界的普遍规律性;在新斯多葛派(又译斯多亚派)哲学中,它把命运、世界理性称为“逻各斯”;在新柏拉图的哲学中,“逻各斯”就是造物主。《约翰福音》把以上“逻各斯”的意义进一步提升为“中介”的意义。又把“中介”的“逻各斯”与柏拉图的理念世界联系起来。这样,《约翰福音》就把上帝创造世界,通过基督这个“逻各斯”“中介”,和柏拉图的理念世界联系起来。这样,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就是上帝通过基督而创造的天国。“耶稣基督(圣子)与上帝(圣父)同性(同体)”就成立了。《约翰福音》“三位一体”理论驳倒了两个异端,最后,在具有最高权威的尼西亚宗教会议(325年)上得到了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