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位一体”的本质是一个历史观问题
基督教在欧洲,在恩格斯的时代已经统治了1800多年,为什么在德国引起的反应与英法不同呢?同是欧洲,在英法注重的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而在德国注重的是基督教宗教史的批判,因为国情不同。在英法,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确立,社会所需要的是社会如何发展经济、个人如何致富的问题。在德国,理论的任务是如何摆脱宗教的影响,使分散的封建国家如何尽快地统一起来。这时社会发展的理论就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就是为什么德国哲学家们大都进行基督教宗教史的批判。最有名的有几个大家:施蒂纳、鲍威尔、费尔巴哈都是这方面的大家。他们批判得到的是不同的历史观。有强调“自我”是“唯一者”的无政府主义的历史观,有论证“群氓与英雄”对立的英雄史观,有提倡泛爱的“人本主义”历史观。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可以说是宗教理论的批判家,只不过他们是在别人批判的基础上进行的。他们得到的也是历史观,这就是唯物史观。这样一来,在德国,从宗教批判就转到唯物史观对各种历史观的批判上来了。这两种理论批判是有联系的。这种联系,就表现在继续在哲学中进行,即从哲学上继续批判宗教。唯物史观不从哲学上批判宗教,这一历史观就不能表示它理论的彻底性和更好地被传播。这就是为什么说马克思的哲学是在德国哲学路线上发展来的原因。
附录三唯物史观与“三位一体”关系研究的意义
(四)“三位一体”在历史观中的地位
在德国,宗教批判,特别是鲍威尔的批判证明了:“既然福音书的全部内容中几乎绝对没有一件事情是可以证实的历史事实,以致连耶稣基督在历史上是否实有其人也可以认为是成问题的,鲍威尔就扫清了解决下述问题的基地:在基督教中被联结成了一种体系的那些观念和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而且是怎样取得世界统治地位的?”[10]恩格斯接着说,“鲍威尔毕生从事这个问题的研究。他的最卓越的研究成果:他指出公元40年还以高龄活着的亚历山大里亚的犹太人斐洛是基督教的真正父亲,而罗马的斯多亚派的塞涅卡可以说是基督教的叔父。在斐洛名下流传到现在的许多著作,实际上是讽喻体的理性主义的犹太传说和希腊哲学特别是斯多亚派哲学的混合物。西方观点和东方观点的这种调和,已经包含着本质上是基督教的全部观念——人的原罪、逻各斯(这个词是神所有的并且本身就是神,它是神与人之间的中介)、不是通过供奉牺牲而是通过把自己的心灵奉献给神来进行忏悔,最后还有以下的本质特点,即新的宗教哲学倒转了从前的世界秩序,它在穷人、受苦受难的人、奴隶和被排斥的人中寻找信徒,蔑视有钱的人、有势力的人和有特权的人,因而也就有蔑视一切尘世享乐和禁止肉欲的规定。”[11]
鲍威尔的功绩在哪里呢?在于对《约翰福音》“三位一体”的论证,从渊源上来说,是来自斐洛和塞涅卡,只不过《约翰福音》把斐洛和塞涅卡的观点系统化罢了。斐洛何许人也?他是中期斯多亚派产生时期,即公元一世纪的人,是古犹太神秘主义哲学家。他企图把犹太的神学和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以及斯多亚派的哲学贯通起来。他认为柏拉图的理念和犹太教的天国是一个东西,并提出了逻各斯即神的理性的主张。斐洛的这一观点对以后基督教神学有很大的影响。这就是鲍威尔称他为“基督教的真正父亲”的原因。
塞涅卡何许人也?他也是公元一世纪的人。罗马哲学家,新斯多葛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他把斯多亚派的神秘主义和宿命论结合起来,认为听天由命就是美德。基督教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来自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即天国;另一个特点是由神秘主义和宿命论哲学得出的顺从美德。由此,鲍威尔称塞涅卡的哲学是“基督教的叔父”。一个是天国,一个是顺从,两者都是从哲学那里得来的。鲍威尔认为,基督教就是由这“父亲”和“叔父”产生的。
二、恩格斯“三位一体”研究方法的启示
(一)恩格斯研究“三位一体”时必须解决的新问题
这些新问题:第一,“三位一体”是不是一些人拼凑出来的?第二,“三位一体”是不是“无稽之谈”?第三,如何理解古希腊哲学是“三位一体”的“父亲”和“叔父”?第四,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为什么会关注这个200多年来讨论着的“三位一体”教义的制定?第五,重要的是:为什么原始基督教会在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这个时代产生?
(二)恩格斯“三位一体”的研究方法
以上我们看到德国哲学对“三位一体”的两种批判方法:一种是纯文献的考据方法,认为无历史根据,是“无稽之谈”;一种是单向度的从哲理上揭露它的思想理论渊源:“父亲”和“叔父”。以上两种批判,都无法回答以上5个问题。
恩格斯的批判,采取的是历史分析方法:只有根据宗教借以产生和取得统治地位的历史条件,去说明它的起源和发展,才能解决问题。对基督教更是这样。[12]这里说的是“砌入”法。我们把恩格斯的论述抄录如下:
“由此可见,整个基督教的基本轮廓已经形成,只是还缺少一块拱顶石:人格化的逻各斯体现为一定的人物,他为了拯救有罪的人类而在十字架上作出赎罪的牺牲。”
“至于这块拱顶石在历史上是怎样砌到斯多亚——斐洛学说里去的,我们找不到真正可靠的史料。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块拱顶石不是由哲学家,即斐洛的学生或斯多亚派砌上的。宗教是由那些本身感到宗教的需要,并且懂得群众对宗教需要的人创立的,而那些组成学派的哲学家通常不是这样。相反,在总解体的时期(例如现在还是这样),我们看到哲学和宗教教义都以粗俗的形式被庸俗化,并得到广泛传播。”[13]在这里,哲学不仅不能改变世界,而服从社会实践的需求而改变自己的形式。
附录三唯物史观与“三位一体”关系研究的意义
恩格斯的历史研究方法,简单地说,就是把基督教神学的“三位一体”的“历史之谜”放到具体的历史时代中去考察。这个神学的“三位一体”不是靠什么哲学的“父亲”、“叔父”产生的。这种哲学早就存在了,为什么产生不了神学的“三位一体”呢?时代不需要。现在需要了,是什么原因呢?
(三)罗马“总解体时期”与基督教的产生
“三位一体”现在需要了,这表现在罗马“总解体时期”社会的各个方面。
犹太民族在历史上是一个生命力很强的民族,但它在历史上经受过两次民族苦难:一次是《圣经》记载的《出埃及记》。犹太民族的先祖在埃及曾有很好的发展。《圣经》上说:“以色列人(犹太人的第三代祖先,因历史的原因犹太人又称以色列人——引者)生养众多,并且繁茂,及其强盛”。但是,他们是“外乡人”,因受到歧视总想回到祖先东方的出生地——耶路撒冷建立自己的家园。这时强大的埃及法老正想要东扩。为了排除隐患,法老对犹太这个“外乡人”采取了两项政策:一是贬为奴隶进行重体力劳动;二是“童杀”。“童杀”就是凡初生的犹太男童一侓杀死。“外乡人”的犹太人一定要离开这个地方。《圣经》的《出埃及记》就记述的是这个过程。到哪里去呢?“到美好宽阔流奶与蜜之地。”[14]第二次,是指犹太人在东方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这个国家后来又被罗马帝国吞并。在一次帝国预谋的罗马城的大火,以“纵火”罪名扑杀基督教。以后,基督教的几次暴动,犹太人被驱逐出罗马城分散到各个行省。这时犹太人的眼界扩大了。在和各民族、各阶层人民的交往中,原来的犹太教开始改革,从犹太教中衍生出了基督教。原来的教只是犹太人的教。上帝耶和华只是犹太人的上帝,只拯救犹太人。改革后的基督教成为拯救所有人的教。只要信教,上帝就和你同在,你就会得到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