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放飞梦想我的哲学不--冯景源回忆录 第6节

点击:

我虽然只有十四五岁的年龄,经历却丰富多彩,扮演了许多角色,包括小学教师、民兵指导员、小区土改书记,自己在工作中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滏运中学高师班

1946年至1947年,我被区里选拔到河北省衡水市滏运中学高师班学习。学校因坐落于衡水滏运河旁而得名。这时国民党发动内战进攻解放区,我们家乡正在进行土改,为了保卫胜利果实,在国民党还不能打到我们华北解放区的时候,八路军一方面组织民兵备战,一方面发展教育。可教师资源短缺,所以在农村,甚至整个华北地区,培养完小教师成为重要的任务。

滏运中学原为抗日解放区中学,它不是现在意义上的高师班,而是培养完小教师的示范班,是按照师范教育的框架模式来培训教师。我们全区选了两位小学教师到滏运中学进修,一个是我,另一位是吴中沄,我们都是党员。在区里办了行政手续和党员组织关系手续之后,我成为该中学高师班的学生,学校派最优秀的老师为我们讲授教育及有关的文化课,讲授如何将知识传授给孩子们。

滏运中学高师班不公开招生,它是特别时期形成的历史产物,学校从每个区选拔两名优秀的小学教师进高师班。特殊的时代需要特别的人才去做特别的事,我过去从事的工作为自己创造了条件,有幸被选到滏运中学进修,这足以说明机会只青睐有准备的人。在滏运中学进修期间,我对哲学有了初步了解,虽然自己不能系统地学习哲学知识,但为自己日后与哲学结缘奠定了基础。在滏运中学学习期间,我有了很大的进步。

初识哲学放飞梦想

我是滏运中学高师班里年龄最小的人,也是班里学习最认真的人之一,这个时期我看了许多书。解放区图书馆里的书不多,我最喜欢看的是艾思奇的《大众哲学》,闲暇之余还看一些文艺书,但哲学书籍对我的影响很深远。我青年时期的哲学思想就是从《大众哲学》中领悟出来的,它很有趣而且内容丰富,让人深思。有些内容很生动,很有哲理,比如“果树林里找桃树”,“雷峰塔的倒塌”等,直到现在还牢固地刻在我的脑海里。

哲学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哲学需要用脑思考,哲学思维不能通过物理、化学的方法获得。自然科学是通过实验、化验、化学反应形式来作用于感官得到的概念,但哲学不是如此,哲学用思维、概念去理解思想,它不属于常规知识的思想。一般常说理性,理性为何物?物理、化学的方法不能化验出理性的概念与意义,它是具有开拓性的思想。例如,天文学可以用数学来描述,它是对整个大的物体的思考,可依靠一般的物理试验。再如什么是物质?到处都是物质,水果是物质,纸也是物质,录音机也是物质,那到底什么才是物质呢?怎么理解物质呢?这些宽泛难懂的概念并非小学教师的水平可以理解。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我读了许多关于理性的书,例如《哲学入门》,最初自己读不懂书中内容,可越读不懂,就越想去读。

滏运中学想把我们培养成普通完小教师,但我没有这么单纯地看待进修学习。我觉得这是获得知识的阶梯,物理、化学、生物的基础知识固然重要,但哲学也是一门重要的学问。世界是什么样的?世界如何而来?这些问题没有答案,可是人们都在思考。鸡生蛋、蛋生鸡这个事实小时候就知道,但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喜欢用哲学思维思考这些问题。

1952年我进入中国人民大学(下文简称“人民大学”)读书,主修财政系长贷专业,即基本建设投资银行专业,所以读过《资本论》。大学期间自己喜欢两门课:一门是马列主义基础,课程讲述联共党史,里面共有四章二节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另一门是黄达老师主讲的货币流通与信用课,这门课程涉及许多《资本论》中的理论。

1956年人民大学哲学系刚刚成立,我从马列主义基础研究班转到哲学研究班。马列主义基础原是综合性质学科,不分专业,在马列主义基础研究班学习一个学期有消息传到班里:下学期分专业,有三个专业——哲学、政治经济学、马列主义基础,同学们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专业。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哲学,自己的梦想从这里正式起飞。

我喜欢文学与哲学,在整个大学时期,我订阅了《诗刊》。那时人民大学校园里有各种学生社团,校工会也经常组织活动,调干生可以参加校工会的活动。作为哲学研究班的工会委员,同时又是诗社成员,学生社团与校工会的活动我都参加。参加诗社活动很有意义,人民大学的诗社很活跃,经常组织诗歌朗诵活动,有一次诗社组织大规模朗诵会,《人民日报》文艺副刊的袁水拍亲临现场。朗诵会上一位同学朗诵我创作的诗获奖,因而我的胆子大了些,朗诵会结束,将自己创作的几首诗寄给袁水拍,没想到大约过了两个月时间,《人民日报》文艺副刊竟然发表了我的诗。

原创的诗能在《人民日报》的副刊发表也算对自己多年爱好诗歌的一个勉励,但诗歌与哲学相比,本人更喜欢哲学。在学校哲学研究班学习哲学不必说,早在解放区滏运中学读高师班时我已经痴迷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我不仅从图书馆里借阅该书,因为喜爱至极还特意买了一本带在身边。《大众哲学》将一颗哲学的种子埋进我的心灵,这颗种子即是“凡事都要懂得一个道理”,至今自己仍记得书中经典的篇章:“雷锋塔的倒塌”是讲质和量互相转变的规律、“果树林里找桃树”这是讲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大众哲学》所讲的原理形象易懂、论证有力,它论证的事情叫人信服。

遨游哲学殿堂

人民大学成立哲学系不仅对学校来讲是件大事,对国家来讲也是件好事,从此学校哲学系开始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阵地成批地输送人才。

哲学研究班第一学期的课主要有三门:哲学原理、欧洲哲学史和自然辩证法。哲学原理是主课,主讲人是肖前老师;欧洲哲学史主讲人是苗力田老师;自然辩证法主讲人是黄天寿老师。三位老师都是我进入哲学殿堂的领路人。

肖前老师讲哲学原理,当时国内没有哲学教科书,肖前老师一字一句地讲,我们一字一句地听。肖老师讲的哲学原理可能是从苏联专家那里传来不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原理都很基础,诸如哲学基本问题、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等等,当时这些原理对我们学生来说很新鲜、很重要,可以说是我们步入哲学殿堂必经的阶梯。

苗力田老师是研究古希腊哲学的专家,他的欧洲哲学史课为学生开拓了眼界。苗老师讲课很有特点:无论讲解哲学学派还是哲学人物,都如讲故事一般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他为人和蔼可亲,说话不紧不慢,很有感染力。苗老师课后会发一些关于重要哲学学派或重要哲学人物的小卡片,可惜那时我不够重视哲学史,没有将珍贵的史料保留下来。

黄天寿老师比我们调干生还年轻,但他很严肃。黄老师讲完课一般不与学生交谈,我们都很羡慕他,如此年轻却这样有学问。黄老师的课主要讲各门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为日后学习辩证法打基础。遗憾的是1957年“反右”斗争时停了他的课。

1956年国内的哲学界也十分活跃,关于人大哲学系有两件事让我记忆深刻。一件是哲学系除了为我们开设三门主课外,还邀请北大学者、黑格尔研究专家贺麟来校为学生讲黑格尔哲学,邀请康德哲学研究专家郑昕讲康德哲学。另一件是当时哲学界非常活跃的人物关锋来人民大学哲学系作报告。关锋的报告讲的是典型的马克思唯物主义内容,北京大学两位学者的讲座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内容,无论唯心主义还是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主讲人都是中国哲学界最著名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