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福建沿海的交通条件很差,不仅没有铁路,闽东北的公路也很少。港湾密布,山路崎岖,我们调查主要靠两条腿走路。从福州,主要是从连江、琯头、马尾一直到闽东北的霞浦,我们走遍了其间的山山水水,完成了任务,我也受益匪浅。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主要是以下几个地方和一些事:
眺望马祖岛。首先做的一件事是了解靠近马祖的沿岸地形,我和测绘员两人一起,带着参谋长的望远镜,由连江出发,经琯头直奔黄歧半岛。那时,黄歧还比较荒凉,岸边荒坡上长满了杂草,没有庄稼。黄歧半岛的尖端叫北茭,直插入海,实际上那里都是岩石。海水冲击着岩石,掀起一波一波巨浪,非常壮观。半岛南面就是大海,不远处就是马祖列岛。我们了解了周围的地形后,就坐下来,用望远镜仔细观察马祖列岛的情况。马祖列岛分南竿岛、北竿岛(当地人称南竿塘、北竿塘)两个大岛,南竿是主岛,统称为马祖列岛,简称马祖,横踞闽江口外。闽江口内不远就是马尾港,是我军解放马祖的最抵近的出发地。1949年金门战役失利后,我军没有发动对马祖列岛的进攻,所以,马祖一直为国民党军盘踞。国民党宣称,他们统辖台、澎、金、马四地。实际上,后来我们没有解放马祖,“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因为它不单是个军事问题了。
夜观海景。我们在罗源、宁德等地调查时,经常徒步跋涉在海边。有一天晚上,天气晴朗,皓月当空,又没有一丝风,我们趁着月光,向前赶路,走在海边时,被眼前的景色惊呆了,这时,海面平如镜,连一丝涟漪也没有,在月光的照耀下,海天一色,一片银白色世界,美妙、壮观极了,我们和这种景色完全融为一体,所有疲劳都被溶解掉了。俗话说:“海上无风也三尺浪。”为什么这天晚上海面如此平静?一方面是没有风,另外大概还有罗源湾做屏障的缘故。
调查三沙湾。三沙湾是闽东北的最大港湾,地跨罗源、宁德、福安、霞浦等县,出水口狭窄而水深,东冲扼守湾口,十分险要。湾内的三都澳是一个深水良港,也是一个理想的军港,可以停泊大量舰船,据传,鸦片战争后,这里已辟为通商口岸,外国人在这里设有海关。这里主要靠水路交通,陆路交通很不方便。我们在这里走遍了山山水水,在东冲住了几天,并下海游泳,只可惜,因为交通问题,我们没有去三都澳。后来,人们常说越南有个金兰湾怎么好,我就想,如果把我们的三沙湾建设起来,其重要性不亚于金兰湾。
在28军84师司令部作战科
感受闽东北的贫困。闽东北,除霞浦濒临海岸外,福安、福鼎大部分地区是山区,非常贫困。那时,土地改革还没有完全结束,我们师有人被抽调出来参加土改工作队,听他们介绍的一些情况,心情十分沉重。当地有一个普遍现象,旧社会渔民和农民讨不起老婆,只能租老婆;有的人穷,靠出租自己的老婆为生。土改时,虽是新社会,但租期没有满,对这种不合理的现象怎么办?都是穷人,当事人的态度也复杂多样,所以,很难处理。再就是,许多渔民没有渔船(或损坏,或租不起),不能下海捕鱼,住在海边的窝棚里,缺吃没穿,生活十分艰难,有的是夫妻二人一条裤子,谁上岸谁穿,小孩子大多是光屁股。类似的故事很多,这也算是我们对当地民情的调查吧。
这一年年底,我们完成任务,返回师部,写了一个文字材料《闽东北沿海地区兵要地志调查报告》。1952年年初,我被调离司令部作战科,离开时,我还是很留恋这个单位的,我在这里受益匪浅,学到很多东西。
1973年,与战友北京相聚留影
(前排左起:何沁、张循增、田畦;后排右一为田夫人)
最后,还要说一件事:20世纪70年代初,作战科的几个参谋又相会在北京。王宇光调军委总参任职,住在地安门,我去看望他。田畦调高等军事学院任教,住在红山口,适逢张循增由东北出差经过北京,来到田畦家里,田畦通知我,我带着两个孩子同他们在田畦家相会,田的夫人原是84师的卫生员,我们都很熟悉。福建一别,转眼20年,北京重相会,我们都有说不出的高兴,说不完的话。此后不久,田畦又调回福建任某师参谋长。
在84师政治部
1952年年初,我被调离师司令部作战科,下到连队当文化教员。为什么调动,领导没有告诉我,我也没有问,领导通知我,我二话没说,背起背包就走。
我在连队很快同战士们打成一片,教战士学文化、唱歌,并从中学习到如何做鼓动工作。那时,团、营在一起开会,连队之间,都要相互拉歌、比赛,这就需要文化教员的指挥和鼓动。开始,我还没有这个本事,我就请一个排长出来指挥,他是本连中的活跃分子,在战士中很有威信,能很快鼓动起大家的情绪。
我在连队也只待了一个多月,组织上又把我调到250团宣传股,职务还是文化教员。宣传股长是个广东人,据说爱吃狗肉。有一天,不知他从哪里弄来一条小狗,自己宰杀、烹调,请我吃狗肉。我虽然不吃狗肉,但我十分感谢他的盛情,这也是250团给我留下的一段美好而深刻的回忆。
我在250团的时间也不长,就又被调到师政治部,职务是文化干事,后来叫“理论助理员”。我的工作变动像走马灯似的,不到半年就变动了三次,屁股没有坐热就换地方,当然说不上很好地开展工作,实际上,我在这些单位做了些什么,我也记不起来了。到了师部,我才知道,为迅速改变我军指战员文化程度低的状况,中央军委决定1952年全军执行以文化教育为中心的训练任务,为此,全军展开了大规模的文化教育运动。无疑,这就需要一批知识分子充当文化教员,我想,大概是为了适应这一任务,把我从司令部调到政治部。当然,这只是我的主观判断。
在政治部有不少女青年知识分子,有一些是在京、沪、杭入伍的,有一些是进军福建以后入伍的,她们给部队注入了生气,也担负起文化知识的传播任务。后来,有的在部队成婚安家,有的转业到地方工作。60年代,就有三个原84师政治部的女同志来到中国人民大学学习。
师政治部驻地在马尾,这是一个很有名的海港,位于闽江口,水很深,周围地形险要,环境优美。据资料记载,清同治年间已在这里设造船厂和船坞,有不少建筑,可惜,由于长期战争的影响,大部分已残破不堪,国民党军撤退前,还埋有地雷等爆炸物,有待进一步清除。虽然如此,但这里比司令部的驻地要好多了。
到政治部没多久,兵团要开运动会,其中一项是以师为单位进行篮球比赛。为此,84师要成立篮球队,我球艺不高,但身高1.8米,“矬子里面拔将军”,我也入选。从集训到比赛结束,共折腾了两个多月,我回到师里,已是1952年年底了。
1952年,84师球队留影(后排左一为何沁)
1953年年初,84师决定成立速成中学,轮训在职的连排干部,提高文化水平,上半年筹备,下半年开学。组织上又把我调到这里,先参与筹备工作,开学后再当教员。
在此期间,中央军委也在采取措施,抽调和选拔干部到有关院校学习进修。据了解,大致分三种情况:一是到南京军事学院学习,招收的学员主要是团以上干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于1951年1月在南京成立,刘伯承任院长兼政委,主要训练指挥员在现代条件下组织指挥各军兵种协同作战的能力,提高军事、政治理论水平。随后,相继成立了后勤学院、总高级步兵学校等。二是哈军工也在招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于1953年9月1日在哈尔滨成立,同日开学。陈赓任院长。主要培养精通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的各军兵种军事工程师和国防技术人员。进哈军工学习的要经过考试。三是每个军选拔一人,送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班学习理论,经过军内考试选送,我有幸被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