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回望--何沁回忆录 第3节

点击:

我们村就有一个私塾,除有本村的孩子(大多七八岁)外,还有附近村子的孩子,一共二十多人在此就读。我很幸运,也感谢我的父亲,他在我8岁那年,也把我送来接受蒙学教育。当时拜师求学,也要向教书先生缴纳一定的蒙学费。至于这个私塾的来龙去脉和由谁兴办的,我也不知道,也无从考证。

私塾设在村西面的一座破庙里。据传,这个庙叫杨泗庙,供奉的是杨四郎。为什么叫杨泗庙,供奉的是杨四郎?没有人能说清楚。当时庙里没有任何神像,只剩下一座破败的空院子,北屋连门窗也没有,里面空荡荡的,西厢房被火烧过,已没有屋顶,只剩下断垣残壁,后来成为学生厕所。门房过道西边角落里住着一个无家可归的瞎老太婆,儿子是个赌徒,有时送点吃的给他妈妈,勉强维持生命,十分可怜。东厢房还有屋顶,也有门窗,虽然残破,但经过修整,也能挡风避雨,于是,这里就成为我们的塾馆和读书的地方。孩子们的到来,欢乐和读书声,给这座死寂荒芜的破庙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柏树,一棵是桂花树。桂花树有2米多高,春、夏、秋季,枝繁叶茂,给一片灰黄的院子增添了宜人的绿色和青春气息,特别是到了8月,桂花盛开,满院飘香,更是沁人心脾。桂花香伴随着私塾生涯深深留在我的童年记忆里(据说,杨泗庙在“大跃进”时被拆毁,现在荡然无存,想找一点当年的痕迹也没有了)。

记忆中的《四书》碎片

回忆3年私塾生活,虽然单调乏味,学的是“之乎者也、诗云子曰”,学习方法也是死记硬背、强行灌输,但毕竟那时七八岁是我美好的童年时期,有求知的渴望和接受新事物的好奇心,记忆力也比较强,所以凭借博闻强记,仍然在记忆中留下一些东西,有些是当时能理解的,有些是有兴趣的,有些是有故事情节的,凡此种种容易记住;凡是不理解的,即使很重要(如关于“仁”的论述)当时也能背下来,过后不久就忘。所以,经过时间流水的冲刷,《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在我的脑海中只剩下一些碎片了,有的碎片稍大一些。拣拾记忆中的碎片,只是为了审视岁月的遗痕。

 

关于《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是孔子的一些弟子们回忆孔子言行的著作,通过回忆师徒之间的对话和言行,记录了孔子的许多政治学术思想、伦理道德观念,对话是很生动的,比较贴近实际,也很简练。全书不仅展现了孔子的形象,也生动地刻画出他的一些弟子们如子路、颜渊、子贡等人的性格特征,又具有一定的故事性,所以,比较好读,也容易记住。《论语》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是私塾教育的基础课,所以花费的时间最多,记住的也比较多。

《论语》在我记忆中留下的碎片,大致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语录、格言、警句。这种句子很多,举一些最常见、常用的为例。如《论语》首篇《学而》的一些句子,差不多已成为《论语》的符号而为人们所熟知,张口背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还提出作为君子的标准,他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他还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篇)

在《为政》篇中,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对自己成长过程的这一描述和概括,差不多已为人们烂熟于胸,成为成长的标尺。

在《论语》中,孔子有不少话,言简意赅,常被人们引以为格言警句,诸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篇)“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颜渊》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篇)“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宪问》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当仁,不让于师。”“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篇)“割鸡焉用牛刀。”“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阳货》篇)等等。类似的话和语句,还有许多,常说常用,自然就就记住了。

另一部分是关于人物的描述,有的栩栩如生,令人印象深刻,最突出的是颜回、子路等人。

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最得意、最钟爱、最器重的门生是颜回。特别是孔子对颜回安贫乐道、勤而好学的人生态度,更是赞赏有加,《论语》中对此有多处记述。我们的教书先生也常以颜回为典范,对我们进行教育,所以,有关部分记得比较牢,例如: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篇)颜回死,孔子号啕大哭:“噫!天丧予!天丧予!”“子哭之恸。”颜回死后,哀公问孔子:“弟子孰为好学?”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遷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再没有超过颜回的人了。

子路性格豪爽,敢说敢做,直面老师。有一次,孔子和弟子们在一起言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敞之而无憾。”接着,子路就问孔子:“愿闻子之志。”孔子当即答复:“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也算是讨论式教学吧。子路还敢于对孔子的某些行为表示不满,迫使孔子不得不赌咒发誓力求撇清,例如,子见南子(卫灵公夫人),子路不说(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这些情节很有意思,也容易记住。

记忆中的《四书》碎片

也有被孔子骂的人,如宰予、樊须就是。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於予与何诛。”樊须请学稼、学为圃。子曰:“小人哉,樊须也!”我们的教书先生也常以宰予等人为反面教材,教育学子引以为戒,不要做“朽木”、“粪土”。

 

关于《孟子》

《孟子》主要是孟轲本人的著述,记录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孟子》的内容说理多,论辩性比较强,长篇大论,不好理解和记忆;但孟子善于用比喻,很生动,其中有很多格言警句,令人印象深刻,也为后人所熟知,经常被引用;有些叙述,也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

《孟子》开篇就对义、利关系和“保民而王”等问题讲了大段的道理,但是,他是以两个故事开始的:①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接着就是孟子关于义利关系的论述。②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这一段对话,描述齐宣王不忍看到牛的发抖,将其杀掉,而易之以羊,说明齐宣王有仁爱之心。保民爱民,是实行王道的基础,“保民而王”。记住这个故事,也就记住其中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