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回望--何沁回忆录 第4节

点击:

《孟子》中有几段话是励志的。教书先生常常用以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奋发向上,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滕文公》下)又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这两段话经常为人们所引用,已烂熟于胸。

《孟子》在论述必须行王道、施仁政时,提出了许多巧妙的比喻和论辩,留下了一些名言警句,如孟子在批评齐宣王不行王道是不去办,而不是办不到时,提出以下一些论断:“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梁惠王》上)这一章中还提出以下一些名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以及“缘木求鱼”等等。

《孟子》精辟论述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关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公孙丑》下)

《孟子》下面的一些论断也是令人难忘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告子》上)其他还有一些名句,如:“揠苗助长。”“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出于其类,拔乎其萃。”“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等等。

 

关于《大学》《中庸》《诗经》

对《大学》《中庸》虽也下功夫背过,但能记住的很少,现在记住的也就是《大学》开篇那一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概括起来说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圣人给人们规划的学习、修养、事业的人生发展的正确道路和最高境界。

《诗经》我只读了一半,句子押韵,朗朗上口,但冷僻字太多,不容易理解,所以过后就忘,现在只记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一句,再就是“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中的“‘逃’之夭夭”了。

记忆中的《四书》碎片

总之,功夫不负有心人,3年私塾,我是有收获的,用现在的话说,“四书”、“五经”都是“国学”,我八九岁时,已触摸了“国学”经典,只是我还不懂,仅触及一点零碎的皮毛。后来,“孔孟之道”的地位又起起落落,曾被视为“封建糟粕”。但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经常拣拾记忆中留下的这些碎片,细细咀嚼、品味,“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择善而从”,也是很有意义的。

“水、旱、蝗、汤”的苦难岁月

离开周庄村,搬进城内,同时我也中止了私塾学习生活,转入赊旗镇小学。由于我有私塾的文化基础,所以一开始,我就从小学三年级读起,五年级后又跳级考入初中,这样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我用了6年就完成了小学和初中的学业。应当说,这时我已开始懂点事了,所以对学习和时事也有了一定的看法和认识,特别是对岁月的艰难感受至深。

 

1941年,小学时期的何沁

从1938年到1944年,正是中国外患内忧都十分深重的时期。一方面,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日本侵略军已深入中国腹地,践踏着中原大地,并步步进逼,企图灭亡中国,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无疑给中国人民也给河南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另一方面,这期间,河南灾荒连年,加上国民党政权的腐败,苛捐杂税,横征暴敛,致使民不聊生。民间流行一种说法,叫做“河南四荒,水、旱、蝗、汤”。“四荒”就是四大灾害,这是对河南老百姓所受苦难的形象概括和生动写照,既有天灾,又有人祸。河南人民处于日军铁蹄践踏和“四荒”的摧残之中,生活极其艰难,民怨沸腾。我的家乡就是如此。

我正是从这种极其艰难困苦的生活中走过来的,因此,灾难给我幼年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创伤和不可磨灭的记忆,就拿河南灾荒的集中表现“四荒”来说吧:

所谓“水”,是指人为的水灾。1938年5月,日本侵略军占领徐州,并继续向西进攻,企图攻占开封、郑州后,一方面沿陇海路西下洛阳,同时沿平汉线南下进攻武汉。为阻止日军进攻,经蒋介石批准,国民党军于6月9日炸开郑州东北的黄河花园口大堤,滔滔黄河水经中牟向东南方向奔泻而去,平汉线以东中牟、尉氏、扶沟一线,直到安徽、江苏,成为一片汪洋。花园口决堤虽暂时阻挡了日军的继续西进,但是造成黄河改道,使豫、皖、苏3省4 0多个县市的广大地区沦为泽国,近90万人葬身洪流,上千万人流离失所,财产损失难以估计,并形成了连年灾荒的黄泛区,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巨大灾难。逃难的人群四处奔走,寻求生路。后来,在水专读书时,有几个同学是尉氏、扶沟人,谈及他们家乡经历的苦难,听者无不为之动容。还应指出的一点是:黄河改道形成的巨大沙滩,成为滋生蝗虫的温床,为尔后的蝗灾创造了条件。这些,不仅黄泛区人民蒙受苦难,毗邻地区都受到波及,我的家乡也不能幸免。

所谓“旱”就是旱灾。1941年至1943年,河南连年大旱,久久不雨,特别是1942年尤其严重,大河南北,赤地千里,饿死的达几百万人。我们家乡也深受旱灾的折磨,那时根本没有灌溉条件,完全是靠天吃饭,天不下雨,庄稼颗粒无收,势必把农民推向绝路。我清楚地记得有一年夏秋,天天万里无云,骄阳之下,庄稼一天天枯死,人们心急如焚,没有办法,只有敲锣打鼓,烧香拜神,乞求老天爷大发慈悲,撒下甘霖,普救众生。其结果可想而知,人们都是一次次由希望而失望而绝望,不知道出路在哪里。我那时经常随着大人们去求雨,目睹着这种哭天无泪、备受煎熬的场面,印象是极为深刻的。当然,旱灾带来的严重后果更是令人终身难忘。

所谓“蝗”就是蝗虫灾。我记得大规模闹蝗虫,大概是在1943年秋季,玉米已经长有半人高。有一天下午,大人们都喊叫着:“蚂蚱爷来了!蚂蚱爷来了!”这时,仰望天空,只见一片乌云似的蝗虫从西北方向遮天盖地压过来,飞近时,疯狂地扑向庄稼,田野里只听见一片“嚓嚓”声。这时人们都不知所措,有的叫喊,有的敲锣打鼓并挥舞各种家伙,驱赶蝗虫;有的作揖磕头求“蚂蚱爷”嘴下留情。但是,所有这些都是徒劳的,蝗虫吃完一块地庄稼又转移到另一块,边吃边前进,大群蝗虫过后,田野一片狼藉,即将结棒子的玉米只剩下光秃秃的根了。农民们望着这突如其来的景象,一片茫然,不知如何度过即将面临的没有收成的日子。但是,蝗灾还没有完,以后接连几年闹蝗虫,因为蝗虫产下了卵,第二年又生出了幼虫,长成蝗虫又成灾。虽然农民们也想了一些对付蝗虫的办法,如在幼虫会飞以前,在田地一头挖出一条深沟,然后从另一头将幼虫赶进沟内,放火烧死、埋掉。这种办法虽然可以减轻灾害的程度,但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所以,需要连着几年扑灭幼虫。我经常参加这种劳动,对彻底消灭蝗虫的艰巨性深有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