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不仅事业有成,对我们老两口也很孝顺。正因为我们老两口多年身患重病,所以尽管他们工作繁忙、非常辛苦,仍在可能的条件下给予了周到的关心照顾。儿子池燕明经常派车接我们外出游览,一旦去不了时,就带全家到他在远郊的家中吃住。女儿池燕玲也是如此。我们几次到外地旅行游览,包括到泰国、香港、俄罗斯旅游等都是他们精心安排的。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条件欠佳,近年来每次外出,他们不放心,还指派专人坐火车、乘飞机全程陪同(如赴上海、厦门、三亚等地)。
2001年春,我老伴得了严重的冠心病,经冠脉造影需要安装支架。本来在军队医院可公费医治,但儿子池燕明宁可自费,坚持把他安排在阜外医院,由一位日本教授和医院如今的副院长杨跃进为他安装了一个支架,这个支架至今状态良好。2010年春天,老伴左腿突然受寒剧痛,不能行走,我儿子就花了7000元给他买了个美国原装的四轮代步车。我老伴的腿很快就治好了,而代步车还在那里,成为家中一件摆设。2005年春夏之交,我患了下咽癌,病情严重,经我女婿联系,已确定在解放军总医院住院切除。但是经中国医学院肿瘤医院几个科的专家会诊后,确定先做放疗,而后再视情况确定是否手术。在我儿子坚持下,经我女儿与医院沟通,很快就住院并做了大剂量放疗,使肿瘤消失,我免除了切喉之苦。为了我住院时能得到休息、早日康复,经与医院联系还专门为我开了单间。为了这些儿子又开支数万元。没有子女之力,很难说我和老伴如今是个什么状况。儿子、女儿事业有成,又想着孝顺父母,对我来说,就是莫大的欣慰和荣耀了。
2010年10月15日,池秀峰、杜斌同子女在上海世博园中国馆前
2010年10月15日,儿子池燕明用轮椅推着杜斌逛上海世博园中国馆
八十大寿——爱与温暖
2012年11月25日,这天是周日,也是我80岁生日的前两天。经过精心筹备,我的80寿宴在北京鸿府大厦举行,我的老伴和子女、在京的池家亲属以及10位从湖北远道而来的亲朋齐聚一堂,为我庆生。
这场宴会由我的侄子池延军主持,一开场,大屏幕里播放了回顾我一生经历的幻灯片,以图片为主。幻灯片播放完毕,宴会正式开始,我的儿女和亲朋们陆续发言,情真意切,回忆久久公司的代表还向大家展示、介绍了我的回忆录的样书。宴会进行至中后段,我们一起吃了蛋糕,气氛更加热烈。这是一场盛大的集会,欢声笑语不断,歌声伴着心声飞扬。
寿宴结束后,我们把宴会上播放的幻灯片和图片形式的祝寿台历用电子邮件发给了亲朋们。不久,他们陆续回信:
2012年11月29日,我的女儿发来邮件:“收到。老爸文笔流畅,情意深切,感人至深的一段文字,深深打动所有人,祝老爸老妈健康长寿,幸福快乐!女儿池燕玲。”2012年11月30日,我在军校时的同学郭占山的女儿郭荣从美国发来邮件:“我们全家恭祝杜阿姨80岁生日快乐,健康长寿。我们期待拜读阿姨的回忆录,还有池叔叔的呢。冬安。”2012年12月1日,我留苏的同学、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王迪发来邮件:“池秀峰、杜斌学长:你们发来的杜斌学长80华诞的幻灯片与台历,仔细看了两遍。看到穿军装的你们、看到莫斯科少男少女的你们、看到与病痛斗争过来的你们、看到恩爱和睦、一生乐观同行的你们,不禁欣然起敬、浮想联翩……衷心祝愿你们幸福、健康、长寿!吉祥如意!王迪。”2012年12月18日,我的二侄子夫妇发来邮件:“祝圣诞快乐!姑姑、姑父:二老好!我特别想告诉你们我的感受:你们的人生是值得我们仰慕的,尽管经历风雨,仍然不失信念,不失热忱,勇敢、坚强,总是温暖着周围的人们。谢谢人生有你们这样长辈,亲人和榜样!衷心祝二老健康长寿!海燕、国燧(即二侄媳汪海燕,二侄子杜帮燧)。”还有留苏同学周述琼、军校同学冯鼎文之子冯勃……这些邮件我都珍藏起来,我能感受到亲人、朋友们对我的爱与关心,我真是十分感动。
我感谢到场和未能到场的亲朋们,是他们在我的人生遇到困难时给我鼓励和帮助,是他们给予我肯定。还要谢谢回忆久久公司,在这本回忆录上下了很大功夫。我要感谢我的儿女,他们对我非常孝顺,这使我备感欣慰;还有我的老伴,他是我的港湾,是我的依靠。这次为我庆生,老伴也写了一篇文章,收录在附录中。(详见附录二《热烈庆祝老伴杜斌80寿辰 携手共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12年11月24日,池秀峰、杜斌、池燕玲与杜家侄辈合影
这次寿宴,我要特别感谢我的侄子池延军,他小时候在我们家住过很长一段时间,与我们的关系非常好,这次寿宴他参与筹办,期间他自己也遇到了困难,但仍抽出时间来为我祝寿,并亲自主持了宴会,使得这次寿宴圆满地举办。他还为我写了一首诗,把我和老伴的名字都写在里面,从诗里我们能感受到他强烈的深情。
池延军所作的祝寿诗
80岁是人生的节点,我很高兴,少年时渴望的爱,在80岁时完完全全感受到了。此刻包围着我的不再是苦难,而是爱、是亲情、是温暖。80岁是新的开始,我要尽情享受这份爱意,看着我们的祖国越发繁荣昌盛,并尽我所能为社会做一些贡献,帮助需要我帮助的人,分享、传播我的人生收获。
附录一
五十友谊梦萦绕,点点滴滴总是情
——勃得列夫一家五代人同我们的深厚友情
1957年11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莫斯科大学大礼堂接见中国留苏学生时讲了当时的国际形势和社会主义阵营以苏联为首的问题,接着说,你们应当和苏联人交好朋友。之后,他又对等在礼堂一侧的学生俱乐部的留学生讲了三句话:“第一,青年人既要勇敢又要谦虚;第二,祝你们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第三,和苏联朋友要亲密团结。”在苏联学习期间,我们正是遵照毛主席的教导,在努力完成学业的同时,同苏联同学友好相处,还同苏联老师和苏联人民广泛地交了朋友。尤其使人难以忘怀的是勃得列夫一家三代人(开始时是三代人)同我们几个中国留学生建立起来的深情厚谊。
勃得列夫(谢尔盖·亚历山德洛维奇)是建筑和城市规划专家,1950年代受北京市政府之邀请,由苏联政府派遣于1955年4月来到中国,他担任九人的城市规划专家组组长。专家组于1957年回国,两年间,他们为新北京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为培养新中国第一批城市规划骨干力量作出了贡献,受到了很高的评价。他的夫人勃得列娃(娜捷日达·尼古拉耶夫娜)则在北京俄语学院从事俄语教学。他们都毕业于高等工艺美术学院,对建筑和艺术有很深的造诣。他们曾应邀参加过周恩来总理举行的招待会和天安门广场前的观礼。他们的女儿薇拉和儿子萨沙也随同父母在北京生活过。他们还随同父母到北戴河、青岛等旅游胜地度假游览。他们一家人在北京同中国同志、大学生建立了广泛的友谊,回国后又同在莫斯科铁道运输工程学院学习的多个中国留学生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他们一家人同我们几个中国留学生相识于1958年初,直到2011年还保持着通信联系,至今已有53年,跨越了两个世纪(中间近40年曾中断过书信往来)。从勃得列娃的老父尼古拉到他们的女儿薇拉的外孙廖尼亚已是五代人。从中国朋友方面来说,尽管当年的留学生苏铁球已经去世,但他的儿子苏品立至今还同勃得列夫的家人保持通信联系,也已是两代人。下面按时间顺序回忆我们几个中国留学生与勃得列夫一家人相识和友好交往过程中发生的一些非常有意义和值得纪念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