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咬定青山不放松--——杜斌回忆录 第30节

点击:

2006年10月初和11月末,《岁月无痕——中国留苏群体纪实》一书的作者单刚、王英辉两次向池秀峰、杜斌夫妇采访了50年代留学苏联的经历和中国留学生同勃得列夫一家人真诚持久的交往,并将有关情节写到书中。此书于2007年11月纪念毛主席对留苏学生讲话发表50周年时出版发行。与此同时,在欧美同学会留苏分会发行的《希望在你们身上(第三集)——念嘱托忆奋斗岁月》一书中还收纳了我们亲笔写的回忆文章。同年11月下旬,欧美同学会留苏分会举办的“学子之路——留苏同学历史图片实物展”中,展出了反映我们与勃得列夫一家人交往的部分信件和照片。2007年11月至2008年1月,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还全文播放了《岁月无痕》。

2006年底,苏品立又给薇拉写了信祝贺新春,薇拉在2007年初的回信中也表示了对新年的祝贺,再次提到了池秀峰、杜斌夫妇与他们的家人2000年在别墅的相聚,希望苏品立更具体地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和家庭生活,再次向他询问池秀峰和杜斌的近况、生活得怎么样、是否还在人世等等。

在我国建立和谐社会,包括和谐家庭的同时,有必要提一提贤慧孝顺的勃得列娃的女儿薇拉。她年轻丧夫,含辛茹苦把孩子养大成人,退休后还把九十多岁的老母亲和大姨接到家中抚养照顾直到将他们送终,简直是具备了中国式善良妇女的美德,值得称赞。

 

友好使者进一步巩固了我们之间的联系与友谊

池秀峰、杜斌由于长期患病、住院治疗和坚持康复锻炼等原因,有好几年没有给薇拉和萨沙写信了。从薇拉给苏品立的几封信中得知,她非常想念我们,很想了解我们的近况,急切地想同我们通信。2008年底,我们给薇拉和萨沙写了信,祝贺2009年新年,信中回顾了大学生时代与他们一家人友好相处的美好时光,表达了对他们双亲的怀念。告诉他们,我们已将与他们一家人友好交往的情况写成回忆文章并发表在两本书中。随信寄去了书中的部分照片。鉴于我们50年代与他们相处时没有留下与他们的合影,觉得是个很大的憾事。信中要求,将50年前他们家三代人的照片复制寄来,以便于我们回忆当时的情景。

2009年3月28日,池秀峰、杜斌收到了薇拉很长很热情的回信。她满怀深情地回忆了她们姐弟随同父母在北京度过的愉快时光和我们在莫斯科时与他们的友好交往,表达了对友好的中国、中国人民的留恋与怀念。信中说,他们那时在北京就像生活在人间天堂。信中着重介绍了她的外公尼古拉老人的生平,寄来了他在沙皇时期拍的照片,较系统地介绍了他们家已故去的先人。还表示,将继续寄照片来。最后,她请求我们将我们写的回忆文章译成俄文给他们看(可惜,由于这些年多病和家事繁杂,一直未能满足她的这一要求)。

2009年4月30日,池秀峰、杜斌给薇拉写信,祝贺五一国际劳动节,祝贺她5月3日生日快乐。随信寄去了莫斯科铁道运输工程学院校报50年代刊登的池秀峰、杜斌的经历和入校后学习与生活情况的剪报(复印件)。

2009年7月6日,在莫斯科大学孔子学院学习的亚历山德拉沙费耶娃在同学安娜萨维娜陪同下按照薇拉提供的地址,在出租车司机的帮助下找到我们住在北京西翠路紫金长安小区的家。受薇拉的委托,她带来了薇拉7月2日写的信、她们家成员的9张照片,包括她的父母、她自己、弟弟萨沙、女儿和孙女。加上她2月份她寄来的外公尼古拉的照片,共5代人。从拍摄的时间看,从1914年至2008年,跨越了94年。看得出,这些照片,她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愿望精心挑选的,体现了对我们的髙度信任。信中还有她的大姨薇拉和她母亲娜佳光辉人生的介绍材料。还托她带来了男女都可使用的化妆品。

附录一

亚历山德拉是薇拉好友的女儿。来北京之前,薇拉在家中请她品尝了中国茶,向她讲述了我们两家人的友好交往,给她看了信件和照片。她被我们之间真诚持久的友谊所感动,尽管事先在莫斯科时未打通电话,但是,她们飞抵北京后的第二天就请了假,想方设法,打出租,几经周折,勇敢地找到了我们。

她们这次到北京进修汉语,被安排在中国财经大学,住在融金中财大酒店。他们在北京的一个月的时间里,除了进修汉语外,学校还组织他们游览了北京的名胜古迹,到商店、市场购物。

这次见面,我们基本上用俄语交谈,有时还请她们讲几句中文。我们谈了中俄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谈到社会变革中各自的生活,谈到了奥运会、孔夫子等,几乎是天南海北无所不谈。我们鼓励她们要充分利用在北京的这段宝贵时间尽量多和中国朋友接触、交谈,这是难得的讲汉语的实践。我们带她们下楼,游览了美丽的紫金长安小区。傍晚,在西翠路的君宴江南餐厅请她们品尝了北京烤鸭和大馅饺子。她们对中餐风味之美赞不绝口。应她们的要求,我们将这次见面作了全程录像。

在此期间,我们还将亚历山得拉介绍给苏品立。7月17日晚,苏品立和同学小孟带她游览了什剎海和雅宝路,并在俄罗斯人经常娱乐的场所招待她就餐。

8月1日晚,我们在融金中财大酒店与8月2日将离开北京的亚历山德拉愉快话别。中国方面参加的有50年代留过苏的学长北京电影学院的周坤教授、北京交通大学易大斌教授及其子易融(在莫斯科大学读研)、苏品立和池秀峰与杜斌夫妇。见面时,我们请她用俄语和汉语谈了一个月来进修汉语的收获和对北京的印象。她充满感情地说,北京很美丽,规划合理,建设成绩显著,市民友好,乐于助人,给她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池秀峰、杜斌夫妇和苏品立为她准备了礼品,还写了信,准备了照片(全家福)、录像光盘和茶叶等,请她交给薇拉。大家说:“你这次来北京收获很大,不但进修了汉语,还起到了增进中俄两国人民友谊的友好使者的作用。”她很高兴地表示:“我一定努力做一个合格的友好使者。”事实上,易大斌之子易融后来也起到了这方面的作用。这次见面,我们也全程录了像。

2009年9月10日,亚历山德拉发来电子邮件说:“我怀着愉快的心情回忆北京、在学院的学习和到你们家做客。我同薇拉通过电话。她很谅讶,我竟能在北京找到你们。她外出刚刚回到莫斯科,我们现在都很忙,还没找到机会见面。”

2009年10月初,在举国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期间,经电视台采访,北京电视台在16集大型文献纪录片《我爱你,中国》的第三集“八九点钟的太阳”中,池秀峰同十几位留苏学长回忆了留苏的经历和感受。受湖南电祝台之邀,池秀峰同其他三位来自北京的留苏学长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文艺晚会歌颂毛主席的篇章中,回忆了聆听毛主席对留学生讲话的感受。同年年底,经北京电视台海外节目中心采访,在介绍中俄两国民间真诚持久友谊的新闻片中,反映了我们与勃得列夫一家人友好交往的片断、人物、书信和照片等。此片已用英语在美国播放。电视台满足了我们的愿望,在新闻片中出现了勃得列夫的照片、娜捷日达写给中国留学生的信和亚历山德拉在我们家做客的镜头。

2009年12月25日,薇拉给池秀峰、杜斌写了信,感谢托易融转给她的信、问候、祝贺、光盘、照片和茶叶等礼品。信中告知了她家确切的电话号码。信中说,她同她的晚辈现在正从事1812年至1814年战胜拿破仑的卫国战争参加者后人协会的工作。信中还说:“你们的客人亚历山德拉邀请我参观了你们为庆祝建国60周年举行的摄影展。她很热爱中国,喜欢汉语,正在孔子学院学习……很髙兴同你们交谈,尽管是在书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