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咬定青山不放松--——杜斌回忆录 第8节

点击:

 

1959年,杜斌(右二)在大学生宿舍管理员(左二)家做客

我们每年都参加他们5月1日(国际劳动节)、11月7日(十月革命纪念日)的游行,我们是代表学校参加的,就像我们在天安门游行一样。他们的阅兵是很盛大的集会,在路上的游行都是载歌载舞的。我感觉我们也跟他们融为一体了,特别高兴。他们的游行跟我们国家的游行一样,红场上有观礼台,那里还有列宁墓——列宁的遗体就安放于此。宫墙墙壁上都是烈士、战斗英雄的骨灰和照片。红场很大,但是没有我们的天安门广场那么雄伟。

 

杜斌(右数第三人)等中国留学生在节日游行队伍中与苏联小朋友在一起

在苏联学习的课余时间,我参观了莫斯科郊区的农庄,周末就到郊外滑雪,还参观了莫斯科的画廊。莫斯科城里有一个画廊,我一进去就不想走了,看着就入了迷,好像自己就在画里面,那些画画得真是漂亮!那里都是写实的画作,景物、人像什么都有,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不会作画,但是看到就特别喜欢。有一幅画,画里是一潭水,太阳在上方照射,能看见有太阳的光线射出,那一潭水好像就在我眼前似的,流水蜿蜒,看着看着,就仿佛流到我的脚底下了。这样的画,我总是看着看着就入神了。列宁格勒的冬宫里也有这样的画廊,画作一样漂亮!

在寒、暑假的时候,我们还到外地去旅游,我们到过图阿普赛、索契、列宁格勒、基辅。最深刻的是列宁格勒,它太雄伟、太美了!基辅也很美,它也挺有特点。列宁格勒和基辅各有特色,列宁格勒主要是古迹,尽显雄厚庄严之意;基辅是花城,全部都是花,所有地方都是花朵,特别漂亮。索契是港口,码头上来来往往的都是进出口机械设备,人们也都在那里疗养,因为是在海边,风景也特别美。

与苏联朋友的友谊——我们和勃得列夫一家的友情

我们在苏联期间多次到勃得列夫家里去做客。勃得列夫是到过中国的专家,他的爱人随着他到过北京,在北京教书。凡是10月1日,也就是我们的国庆节,他一定会请我们去家里做客。1958年10月1日晚上,我、池秀峰,还有其他同学到他家欢度国庆节,一进门就看到客厅大桌上插着中苏两个国家的国旗。这两面国旗是他们在北京时欢迎伏罗希洛夫的仪式上使用的旗子,他一直珍藏着,等我们去的时候他拿出来,插在桌子上。我看得出来,他们非常重视中苏友谊,也特别热爱中国。

春节的时候,他们一家人又把我们几个人请去了。除了菜、酒、水果、点心以外,他的夫人还从厨房里端出了两大盘热气腾腾的饺子。我们非常惊讶,就问:“这饺子是从哪里来的?”他们说,是头一天跑到位于莫斯科马雅柯夫斯基广场的北京饭店买的,他们不会煮,还特意请厨师教他们怎么煮饺子。饺子端出来,真像在家里过年一样!我们特别感动。

我们和勃得列夫一家的友谊开始于1958年。那年春天,我跟池秀峰在学校附近散步,途中碰到一个俄罗斯的老人,他叫尼古拉·亚历山大。尼古拉老人手里拿着一封信,问我们说:“你们是中国留学生吗?”我们说:“是!”他非常高兴,因为他的外孙女随父母在北京待过,认识了很多中国的小朋友,手里的这封信就是中国小朋友寄来的,但因为里面是中文,她看不懂,所以要找中国留学生帮她翻译。我们答应了他的请求。这位老人就是勃得列夫的岳父。

过了一些日子,尼古拉老人又来找我们,把我们请到他家做客,同去的还有我们班其他同学。他对我们特别热情,给我们讲了他的生平和他女婿、女儿的一些情况,还说他本人非常热爱中国,也非常关心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说着,老人拿出一张很旧的、俄文版的中国地图,上面画了不少小红旗,他在上面都做了记号:哪座大城市哪一天解放了,他就在那个图上面画一个小红旗,标出日期。从这些看出来,这位老人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是非常关注的。

1958年9月下旬的时候,尼古拉老人跑到我们宿舍说,“勃得列夫(即他的女婿)全家请你们作客。”我们应邀前往,这是第一次见到勃得列夫和他的夫人。紧接着在10月1日,我们再次受到邀请,也就是这一次见到了插在桌子上的两国国旗。

我们在苏联对国内的情况不是特别了解,因为邮费很贵,家里人也不太给我写信。这时同窗的袍泽之情和苏联朋友的友谊就显得尤为重要。(详见附录一《五十友谊梦萦绕,点点滴滴总是情——勃得列夫一家五代人同我们的深厚友情》)

 

2000年于莫斯科,与勃得列夫的重外孙小廖尼亚合影

 

2011年北大勺园,池秀峰、杜斌和外孙刘驰(后排左三)在北大代表

马博(后排左一)、刘红萍(后排左二)的陪同下与亚历山德拉愉快话别

学习进步

从高加索回来之后我们继续学习,我还是采取认真地听课、记笔记的方法,跟苏联同学对照笔记修改、做作业,并预习第二天的课。通过这些,再加上学俄文、到外地旅游、接触社会,我的俄文水平大大提高了,这个时候听课也不像“坐飞机”了,比以前自主了许多,成绩也一步步地提高。第二学期我的考试95%是满分——5分,我也适应了这样的学习强度和这里的环境。

到第三年的时候,我的学习基本上自如了,也不那么吃力了,考试也都是满分。在学习这方面,我们前两年都是学习基础课,从第三年就开始学习专业课了。

 

1958年前后,杜斌(后排右二)和导师(后排左二)、班长(前排右二)及同班同学们合影

毛主席接见留学生

1957年11月,我们从苏联《真理报》上看到毛主席率领中国党政代表团参加了莫斯科的十月革命40周年纪念日的活动。看到这个消息,我顿时觉得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此时此刻,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在莫斯科见到毛主席。

11月17日,所有在莫斯科的中国留学生都到莫斯科大学礼堂听报告,先是陆定一同志作报告,到下午3点钟才结束。

就在这时,大厅的照明灯突然全部亮了起来,礼堂里灯火辉煌,许多摄影设备也被推了出来。那个时候中国驻苏联大使是刘晓,他走上讲台,向我们宣布一件令人振奋的消息:“毛主席正在参加一个国际会议,会后就会和大家见面!”全场立刻沸腾起来!不知哪位起了个头,高亢的口号立马响起:“毛主席万岁!”我们每个人都特别激动。

这等待是激动和幸福的。6点刚过,幸福的时刻终于来到:在刘晓大使陪同下,毛主席进场了!他穿着灰色的中山服,身材魁梧,满面红光,从讲台上的一角走到另外一角,并且频频向大家招手致意。刘大使介绍了代表团的成员,有邓小平,彭德怀、乌兰夫、陈伯达、胡乔木、杨尚昆等,介绍完毕,毛主席开始跟我们讲话。我原来位置还比较靠后,这个时候一下窜到八九排的位置。站在那里我就使劲地照相。我自己会冲洗照片,可惜的是我拿着胶卷回校舍冲的时候,却在激动之下把照片冲洗坏了。

毛主席那个时候的第一句话就是:“同志们,你们好!”然后他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好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这个时候全场鼓掌欢呼:“毛主席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