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正值中国两种命运大决战的时刻,学生运动风起云涌,游行、示威、罢课,学校秩序也较乱,反而为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孩子创造了一种宽松的环境,使我们思想开放,性格开朗,调皮捣蛋、恶作剧的大有人在。我们给很多老师起了外号,如语文老师叫“韩毛猴”,数学老师姓关就叫“关猫”等等。上课敢顶撞老师,敢于和老师唱反调,有时逃课,到防空壕内开团小组会等。总之,我回想起来,那真是一生中一段美好的回忆,是最无忧无虑、敢想敢干的时期。
2011年,女附中初中同学北京合影(三排右二是赵采凡)
女附中高中同学
我的高中同学里有些是我从小学到高中直到俄专的同学,如冯姚平、胡启恒、贺思贤、张舜英、徐秀真、周志敬、王秀琴、刘文玲等人。“文化大革命”后,我们开始重新聚会。20世纪80年代初,每年校庆5月16日是我们团聚的日子。我们同学分布在全国各地,时不时会有人回北京,我们时常聚会,交流各方面的经验。我们曾去了北海,上了白塔,重温了年轻时在那里吟诗高声朗诵的情景。那是我们刚刚长大成人的时刻,我们每个人对生活都有了强烈的责任感和对自己都有了远大的理想。几十年后我们又见面了,我们曾各奔东西,如今又聚在一起,诉说着自己一生的经历。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涌上心头,就是感谢我们的母校师大女附中对我们的培育,让我们的一生过得充实而有意义。在我们之中有科学院的院士、各个学科的专家教授、党和国家的高级干部。我们一直保留着师大附中培养我们的基本品质,即做人要诚实、正直。我们对今天的时局、政治都有着相同的认识,我们仍然是襟怀坦白、忠实积极的人。
2002年4月13日,女附中高中同学于北京沈毅家中合影
(前排左起:刘文玲、沈毅、赵采凡;后排左起:贺思贤、冯姚平、徐秀贞)
好友和同学
2012年5月,与黄婉英同学(右)于北京科技大学内合影
俄专同学
2011年12月16日,冯姚平同志召集俄专10班部分同学在国子监路素香斋聚会,有冯姚平、颜慰萱、崔德健、徐大铨和我5位老同学见了面。我们几位同学之间已有半个多世纪未见面了,回想起来我们5个当初也是很要好的同学。见面后看到大家都很安康并事业有成,令人很快乐。我们最后合影留念。
2012年,俄专10班同学于北京合影
(前排左起:徐大铨、崔德健;后排左起:颜慰萱、赵采凡、冯姚平)
留苏同学
在苏联学习期间,我校有几十位中国同学,有研究生,也有各年级大学生,我们大家都很熟悉。我和胡海清同志一起生活了5年,她是我最要好的同学。5年来我们同住一个宿舍,同一个系同一个班级,一起上学、一起下学、一起做作业、一起复习功课、一起玩乐、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亲如姐妹。回来后我们同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文化大革命”前大家都很忙,很少联络。“文化大革命”后,我们都参加了欧美同学会的留苏分会。每年春节欧美同学会招待我们在政协礼堂联欢,有文娱演出、舞会和电影等招待我们。我们的学长朱育理同志虽已身居高位,在百忙当中仍不忘“CTANKUH”的同学们,为我们做了很多好事。我想这也就是他的人格魅力所在吧!
2009年,留苏同学于北京合影
(前排右起:金丽华、胡海清、赵采凡、于秀嶺、
陈尔昌、曹纯;后排右起:毛海英、孙竹影、董因)
父母之恩
我虽然生在中国历史上多灾多难的时代,但这也是一个火热斗争的时代,青年人的革命激情容易得到发挥,但光有热情不见得能健康发展。我的一生正是因为有那些良师与益友对我的教育、帮助和支持,使我顺利成长。
我的父母不仅生养了我,给了我一个健康的体魄,而且他们也是我终身的老师和朋友。他们的言传身教使我自幼懂得了要做一个诚实、热爱学习的人。他们那勤劳的工作作风,特别是我的母亲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废寝忘食地工作,鼓舞着我的一生。
1960年全家福
(前排左起:父母亲和四妹;后排左起:二弟、三妹、赵采凡、丈夫杨廷楣)
恩师
师大第二附小
师大第二附小让我受到了文化的启蒙。有郑云老师、陶淑范老师,还有我的班主任贾老师,在我的心里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德智体的培养下我懂得了人为什么要学习。古人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这就是知识的力量,有了知识才能长本事。在学习中懂得了看问题不能夸大,也不能轻描淡写。做一个诚实的人,不仅是不说假话,而且还要老实,也就是要做一个诚实老实的人。
师大女附中
我1947年至1953年是在北京师大女附中学习的。我在女附中读了6年书。这6年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47至1949年,国民党统治时期。我们的校长是石砳(lè)磊先生,她是“抗日六君子”之一。她有魄力,懂教育,还聘请了许多优秀老师。教务主任耿克仁、训育处主任徐慕贤,数学老师有教平面几何的王昕夏、教小代数的关秉衡先生、教三角函数的张玉寿先生,体育课老师吴宗武老师,吴先生还擅长舞蹈。师大女附中正像校歌中唱的那样:师大女附中堂堂正正本校风,温和大方本校风。我们都认识到要堂堂正正地做人,温和大方地做人。“勤、慎、诚、勇”四个字是我们的校训。回顾我们这一生,勤奋是一贯的,不管在什么工作环境下都是勤奋的,我们也知道谨慎地看问题,诚实则伴我们一生。我们勇敢不怕困难,学校培养了我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性格。
第二阶段是1949年至1953年,新中国成立,有了共产党的领导。学校与延安育才中学合并后,我们也受到了革命思想的教育。学校增添了新鲜血液,我们的校长彭文老师是大革命期间的老干部,个子不高,齐耳短发,穿一身列宁服,讲话有腔有调的,充满着对我们年轻人的关爱之心,令人敬佩。我们班的语文老师唐初先生,同时也是我们的班主任,他是解放区来的青年教师。还有为我们上政治课的丁丁老师……师大女附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开始接受更多的新思想、新文化,使我们的思想情操得到了升华,树立了革命的理想和目标。师大女附中是我心中的一块圣地,它的精神像一盏明灯点亮着我前进的方向。
1995年,师大女附中同学于北京我家窗前合影
(前排右起:徐稚歧、赵采凡、贺思贤、吕诚媛、林振宝、杨菊荣、刘文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