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凡人风采--赵采凡回忆录 第21节

点击:

姐姐和姐夫都是事业成功的人士,做人和做事是一回事,事业成功的人也一定是个品格高尚的人、具有人格魅力的人。如今,他们已是耄耋之年,希望他们好好保养身体,成为我们赵家的百岁老人,我也好在北京有个“娘家”。

 

二妹 赵采蘋                           

2011年11月3日                        

附录二成长年代的点滴回忆

我和赵采凡相识是从1947年考入师大女附中开始的,在这所学校里,我们一起度过了初、高中阶段,经历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时期及新中国诞生的最初年代,我们从少年走向青年,逐渐长大。下面是我对她这段成长经历的点滴回忆。

赵采凡的父母都是大学文化程度的知识分子,母亲是教员,父亲是职员。后来父亲又被“精减”下来而失业。为了生活,家中所有物品都变卖了,连最后一本《英语大辞典》都无奈地卖掉了,生活陷入极度的困境。在这期间,赵采凡很快就接触了学校里的共产党地下组织。她参加了“读书会”,借看解放区出版的小说,讨论当前的时局。她期待着共产党能够让每人都有饭吃、有衣穿,不愿再看到胡同里有“倒卧”的人。1949年1月,北京解放了,她成为第一批被批准的青年团员。

女附中与解放区干部子弟学校合并,迎来了一批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锻炼的师生,两股力量的融合给学校带来了朝气蓬勃的新气象。共产党人的新思想、好作风带到了学校的建设、学习和生活中来,这一变化促进了赵采凡及同学们的健康成长。

我还记得,清晨赵采凡和同学们都提前来到学校,在过去只有四个篮球架的空旷的操场上,玩着新建的双杠、爬绳和跳沙坑。中午有食堂做的热腾腾的饭菜,代替了家中带来的凉干粮。午饭后,老师到教室里,坐在同学的椅子上和同学们交谈,征求同学对老师讲课的意见和要求。周末全校开会讲解妇女卫生知识等。遇到下午放学时下雨天冷,老师会将供给制的土布上衣、帽子披戴在同学的身上。学校和老师们做的每件事都是对学生的关怀与爱护,同学的心和学校贴在了一起,都愿意学做老师那样的人。

赵采凡是个性格单纯、活泼、无拘无束、十分开朗的人,她不大在意学习的分数,也不太计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她聪明,接受新知识快,但有些任性。她酷爱理科,上课时,她认为枯燥的时候就会“思想溜号”;有兴趣时,就会十分专注,钻劲很大。有一次,教导主任来讲政治课,同学们都格外认真地听讲。当老师讲到国民和公民的定义时,同学们都低着头记着笔记,赵采凡却仰头望着窗外。老师立即提问赵采凡,她突然惊了一下,但很快就镇定地用自己平时的理解去回答这一问题,当下便引起了同学们的一片笑声。课后虽然从同学那里知道了老师讲的定义更严谨时,她还在没被老师“别住”而得意呢。

有一次上数学课,老师在课堂上出了一道较难的题目。当过了一段时间同学们都没做出时,老师给出了提示,同学们陆续解出来了,只有赵采凡还在伏案猛攻,最后她终于向老师示意自己解出来了,但不是按照老师的思路做出的。随后她把自己的解题过程说了一遍,老师首先肯定了她解题的每一步都是正确的,但指出她是绕了一个大圈子才得出了结论。虽说不简练,但老师还是鼓励了她的独立思考精神。

赵采凡是个十分有朝气、对新事物很敏感的人,对于学校、班级、团支部组织的各种活动,她都自愿积极参加。如学校组织看电影《丹娘》、《青年近卫军》、歌剧《刘胡兰》,我们都被那些英雄形象所感动,讨论着如何才能成为英雄,想法和意见很多。

但大家都能认识到最能马上行动的就是像卓娅那样,在每一件事上做自己应该做的,而不是其他什么兴趣等。还记得在某次团日活动中,我们登上了北海的白塔,我们朗诵着“我是大海中的一点水”的诗,在那大自然的美景中,我们感悟到“海推动着我,我也推动着海”的那种集体主义精神。

记得赵采凡是个很朴实、真诚、乐观又热情的人,她喜欢发表己见,也喜欢抬杠,有时会把大家逗笑,不肯随便认输。有的同学入团了,她会热情祝贺,握住人家的手说:“我们今后是关系更密切的同志了。”

我们都一天天长大,不仅更热爱生活,更加热爱同学、老师和学校,也更加深了对新中国的炽热感情,更加懂得了自己对祖国的责任,明确了在学校的学习与锻炼,都是为了建设未来繁荣富强的新中国和保卫国家不再受敌人的侵犯。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了,赵采凡报名要求参加志愿军。1951年动员知青参加军干校,她也报名了。1953年毕业后她被派送苏联学习,她很兴奋,感激组织对自己的信任,决心不负重任,要更加努力学习,报答祖国和人民。

 

徐秀贞                       

2011年10月28日                

附录三强者风范——记我的恩师赵采凡老师

1986年,大学毕业的我怀着憧憬、好奇和不安,迈进了我国军工惯性技术领域的重要研究单位——航天部十三所的大门。我被分配到二室从事核心惯性仪表——陀螺加速度计的设计工作。到人事处接我的是一位知性慈祥、笑容亲切的长者——我的组长赵采凡老师。那一年我22岁,赵老师53岁。

一来所里便听说赵采凡老师早年留学苏联,学习精密机械设计,回国后主要从事陀螺加速度仪的研制工作。赵老师技术功底深厚,工作作风严谨,创新意识强,是所内公认的“女强人”。但见到赵老师本人,很难将眼前这位笑容慈祥的长者与“女强人”联系到一起。很多年以后回想起来才体味到,其实赵老师的强不在于外表,也不在于气势,那是一种对专业技术的驾轻就熟,那是一种对新生事物的渴望和追求,那是一种对方向与目标的独到眼光。

最先感受到的是赵老师处理问题、化解危机的能力。工作不久,我便承担了某重点型号陀螺加速度仪内环组件设计。图纸下去后没几天,模样车间便传来消息,我设计的内环零件发生尺寸干涉,无法装在一起,整个仪表装配工作都停了下来。就在众人的目光如鞭子般向我抽来时,赵老师站了出来。至今我仍清楚地记得赵老师当时对我说的话:“别急,第一次难免失误,我们一起来解决。”那天晚上,赵老师带着我研究图纸、分析结构、计算尺寸,很快就完成了图纸的修改工作。

如今,这个型号虽已经过多个阶段,但内环零件还是保持了那晚我们修改后的基本形状,不了解情况的人谁又能想到如今这种看上去非常巧妙的结构配合竟是当年为了修改错误而研究设计出来的。之后这么多年,每当我看到陀螺加速度仪内环组件时,在感激赵老师的宽容和鼓励之际,也深深地感受到这些小小零件所折射出的赵老师强大的技术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