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早有人等候接站了。其实参与此事的人都有点紧张,等绣品装备好以后,直接送到了人民大会堂,工作人员帮忙将裱好的绣品竖起来,一看大小正合适,中央的领导们都说效果很好,连周恩来总理都说苏绣很好,以至于很多人都跑到江苏厅来观看。
这幅绣品其实在苏绣的很多方面都有所突破。在内容上,它是一个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个团体合作的成果,展示的是大幅作品的整体性。参与绣制的人都有明确的分工,而且每个人都负责自己最擅长的那一部分,而且是先讨论再动手绣。在针法上,它是针法交错的作品,针法很复杂。我们运用散套和齐针相结合的方法,运用虚实针法相映衬的方法,让绣品看起来更精细、更逼真。
这幅绣品是特别有意义的一幅作品,它是苏绣从小幅的桌上欣赏品走向大幅布置品的开始,是苏绣大幅作品的第一个产品,从此拓宽了苏绣的用途。苏绣不再局限在桌子上,也不仅陈列在楼堂馆所,而是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在普通人家的房子里,在客厅沙发的上方墙面上,都可以挂一幅大型的苏绣作品,苏绣已经成为美化家庭不可或缺的装饰品。
会后,我在《苏州报》上发表了《在出席群英会的日子里》日记数篇,在《解放日报》上发表《绣出祖国绚丽的春天》一文,并在同年当选为省第二届政协委员,出席省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当选为苏州市第三届妇代会代表及执委会委员,还有市先进生产者、工作者代表。
国家领导人也非常关心工艺美术,周总理对苏绣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提出了很多指导意见。此后,我屡屡到北京出席全国会议,多次见到周总理,受到了总理无微不至的关怀。
1963年,苏州刺绣研究所的书记来到北京,特意到北京故宫博物院看我们复制的韩希孟绣册(后面的章节有详细介绍)。一天晚上,我们接到了外交部打来的电话,说:“请你们到中南海接受一个礼物。”大家得知这个消息都很高兴,但是只能去两个人,最后的人选是外交部的一个人和我们的书记。周总理特意接待了他俩,还将朝鲜绣《少女》赠送给了苏州刺绣研究所,希望中朝两国能够在刺绣方面交流经验。两个朝鲜人还到苏州来学习苏绣的技法,我们还送给他们刺绣的料子、丝线,并邀请他们在苏州学习了半年。
1963年,周恩来总理赠给苏州刺绣研究所的朝鲜绣品《少女》
苏绣成为友谊的纽带,是赠送国家元首的珍贵礼品。1957年,毛泽东将苏绣《列宁在拉兹里夫湖》赠送给苏联领导人。
苏绣技艺上的精益求精
1958年11月,我荣升为刺绣实验工场的主任。刺绣实验工场主要是组织绣工做精品刺绣,我负责调配员工,当然自己也动手绣。做干部其实也是要参与实际工作的。
除了调配员工外,我还要负责联系画家。因为我们刺绣前的勾稿很重要又很复杂,只有画家画得够细致够精彩,绣出来的作品才能更优美。当时,我们实验工场有一个实习生,他就是专门设计刺绣稿子的。有了画稿后,我们先学习揣摩一下,然后做勾稿,勾稿完成后,模仿着稿子再画一遍,这样对自己要绣的东西就会有很深的印象。在绣制的过程中,因为已经做到了心中有数,所以就知道哪里该绣得密一些,哪里该绣得宽度大一些。
我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调动班上所有的人配线。绣品越来越精美,越来越复杂,那么无论对针法还是对色彩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摆放在人民大会堂的那副绣品共用了28种颜色深浅不一的丝线,在绣制的过程中,从浅到深,层层加色,立体感就强。为了减小色差,我们一遍遍试验,发现不对马上拆掉,正是在一次次的尝试中,我们才有了一次次的进步。
这一生中我绣制了无数的绣品,对活泼可爱的猫更是情有独钟。我也曾经说过:“如果只是模仿别人的作品,绣得再好,也只能算是一个出色的绣工。而艺术家需要的是创作,不能一味地模仿。”苏绣以绣猫著称,为了绣好猫,1961年我正式拜画猫专家曹克家为师,一心一意向曹老师学习。
曹克家老师所著《怎样画猫》对我帮助很大
曹克家老师更多的是在绘画方面给我作指导,这是一种锦上添花的指导。通过别人介绍和曹克家大师认识后,我明确表达了自己想向他学习的心情,没想到他特别直爽地主动提出:“那好啊,我可以到你们那里去。”听了他的话,我高兴得不得了,还怀疑地追问了一句:“真的?”听到他的肯定答复后,我们邀请曹老师到研究所指导画猫。
曹老师分别于1961年、1962年来研究所指导工作,告诉我们让猫活起来的关键是将猫的骨骼、肌肉、毛丝做精致,告诉我们要想将猫绣好,首先应该要先学好画猫。因为学会画猫后,我们自己就可以明白猫的结构和框架。曹老师指导该怎么做,怎么绣,怎么绣得更好,交待得很清楚,领会后我们就知道哪个地方可以颜色深一些,哪个地方要精雕细琢,曹克家老师的到来对我们的帮助特别大。
曹老师还说,猫的颜色也要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才能显得真实和鲜活。丝线的颜色要根据需要来配色,为了能够让颜色更接近猫本身的颜色,我们还专门成立了一个配线小组。各个环节相互配合,同心协力,通力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为了更好地绣出生动的猫图案,我还养起了猫,常年细致入微地观察猫的各种姿态,揣摩猫不同部位的特点,我可以几个小时目不转睛地盯着猫看。终于我熟悉掌握了猫的骨架,能够捕捉猫瞬息万变的神态和领会猫内在的神韵了。我用稀针先打底,分层加色,层层密密施针,既可以使线随毛丝走,发挥绣线的光泽,又以交叉重叠的线色突出毛丝覆盖的层次,形成毛丝蓬松、细致柔软的质感。
一个来研究所参观的山东人看到绣品上的波斯猫,说:“你们把猫不同颜色的两只眼睛都绣出来,那就更好了。”他告诉我们,有一种杂交的波斯猫的两只眼睛颜色不一样,其中一只是蓝色的,另一只是黄色的。为此,我们专门去山东买了只波斯猫回来。但可能是猫太孤单的缘故,它一天到晚凄惨地叫个不停,最后我们只得将它送到了动物园。
仔细研究了猫眼后,再绣猫眼时,我将一根丝线劈成24丝镶色、衬光,根据瞳孔受光部位的不同色彩,选用20多种颜色的丝线,运用集套针,换针换线向圆心套绣藏针,纤纤线绒,丝丝相嵌,呈现了水晶体眼球的质光感。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灼灼有光的猫眼都逼真传神,细腻之处似乎能触摸到眼、鼻、嘴的湿润感。
猫耳用色略深,排针齐密,显出密集的毛丝,淡的地方排针浅稀,风吹毛动,栩栩如生。
在曹克家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绣猫的技艺有了很大的提高,绣出来的猫也有了动态感。再让曹老师看我们按照他教的知识绣出来的猫时,曹老师说:“你们现在绣的猫比以前好多了。”曹老师还让刺绣艺术家和画家密切结合,我们也按老师的要求做了,曹老师就说:“你们的猫颜色各异的,很灵活。”他还讲:“这个灵活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一定要用心去理解它、认识它,才能将它做出来,才能做好。”曹克家老师的话对大家触动很大。
苏绣的成名代表作《白猫戏螳螂》,是在我于洛桑绣的《母子猫》的基础上发展升华而成的。曹克家老师有一幅出名的画——《小猫扑蝶》。苏州刺绣研究所专门成立了一个绣猫小组,经曹克家绘稿,我的同事、画家盛景云添加螳螂,创作出一幅《白猫戏螳螂》。画片上是一只白猫逗螳螂玩,猫的表情非常生动,肌肉纹理清晰可见,猫的眼神逼真动人,扑的动作呼之欲出。螳螂的爪子、眼神真实逼人,静中显动,活灵活现,成为苏绣的传世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