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瑞士的一些华侨特别好,主动为我们做义务讲解员,让人特别感动。
东西准备齐全后,我每天在中国驻瑞士大使馆埋头刺绣,一直绣了两个多月,不但可以看到猫的眼睛、嘴巴,而且可以看出猫的身体也在慢慢转动中变化的姿态。大使馆的人看后都很满意,说:“你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绣出这么好的猫,在表演现场完成后会更好。”
接下来,我到洛桑国家展览馆现场表演刺绣母子猫,用施针、滚针绣出来的白猫毛丝松顺、双目传神,其母子情深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1958年,在瑞士国家展览馆上表演刺绣“母子猫”
这次的展览会也是我国展示苏绣技艺的一个窗口,并且确实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能够得到国际的公认,得到外国人的肯定和鼓励,我们感到很高兴。中国的刺绣能够走出国门,而且还赚到外汇,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因为当时的外汇是非常紧缺的。
一名瑞士籍的收藏家看表演时目不转睛,全神贯注,而且每天都来,非要出高价购买这幅绣品,我只能委婉地告诉他:“这是展览的,不出售。”可以看得出来,他非常喜欢这幅大白猫,他天天来,不灰心丧气,不达目的不罢休,软磨硬泡,最后大使馆被他的诚意打动,也为了中瑞之间的文化交流,破例应允了他的请求。
终于,瑞士的这位收藏家如愿以1000美元购得了这幅大白猫,他特意请求我说:“我不想马上带回去,你把它带回苏州,为我绣上英文‘为和平友谊而作,顾文霞绣于洛桑’的题款,我不是单纯买东西的,是准备收藏的。”我答应了他。
因为绣品还没有完成,我离开瑞士时,小心翼翼地将这幅大白猫带回苏州继续绣制、装裱,苏州市的领导、外贸公司,江苏省的外贸公司对此都很重视,他们认为这个猫应该是一种和平、友谊的象征,让我完成后妥善寄回瑞士,还让我再绣一幅放在苏州的陈列室里保存起来。绣制好的猫再次到达了洛桑,那位钟爱中国文化的瑞士男子终于称心如意地拿到了他喜欢的绣品。
我回国写了《瑞士访问散记》,在《新苏州报》上连载7篇。在一篇报道我的文章——《顾文霞:绣出瑰丽的人生》中有这样的评价:此后,南斯拉夫、捷克、苏联等国都留下了顾文霞这位文化使者的足迹,她用一枚小小的绣花针,绣出了中国传统工艺之美,绣出了盛放的中外友谊之花。
群英会的意外收获
1959年10月,全国工业、交通运输、基本建设、财贸方面的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这次大会也称全国群英会,是新中国成立10年来最为隆重、最为盛大的一次会议,汇聚了全国的劳动模范。由于苏州苏绣的特殊情况,省立决定让我作为手工业艺人特邀代表出席本次群英会。在北京,我收到了周恩来总理亲笔签发的出席国宴的请柬。巧的是,我坐的21桌与周总理坐的主桌相邻,见到了敬爱的周总理,我只顾凝目注视总理的音容笑貌,几乎无暇进餐。
没想到我不仅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了群英会,而且还幸运地成为了主席团成员,受到了刘少奇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接见。会议开幕前,告知我们中央领导要来主席团会见代表们,大家一下子沸腾起来,热烈地鼓掌。国家主席刘少奇握着我的手慈祥地问:“你从哪里来?是做什么工作的?”我当时特别激动地回答:“我是从苏州来的,是搞刺绣的。”刘少奇含笑点点头:“刺绣很好啊。”周总理也在一旁高兴地赞许:“苏绣很好,很有名啊。”我心中有千言万语想对总理说,但是话却在嗓子眼打转,只感激地说出:“谢谢,谢谢,我要好好干。”
2009年9月,顾文霞在苏州革命博物馆参加“国家领导人在苏州”老照片展活动时,看到了自己1959年11月8日在全国群英会上受到刘少奇接见的照片(左上角)
从这刻起,苏绣对我而言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国家领导人对我的嘱托,是我对祖国、对人民的承诺。
全国群英会开了11天,我和全国的劳动模范们在一起交流经验、畅谈体会,这次会议让我这个小地方出来的人提升了思想境界,提高了认识,开阔了眼界。会议还专门组织安排代表们在北京的景点游玩,我觉得外面的世界真的是太大、太精彩了。
在此期间,还发生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我接到了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从而让我的苏绣技艺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当时,江苏省代表团正在讨论如何布置江苏厅的会场,因为在人民大会堂,每个省都有一个厅,江苏厅是当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要用的场地,要求这个厅按照江苏省自己的特点来布置。
有一天,参与商讨的一个江苏代表对我说:“你是江苏省的吧,群英会结束后,你不要回苏州,先去参加在江苏厅开的会议,明天会通知你到哪里去报到。”
我说:“这么大的会议,我去?不好意思吧?”
他回答:“没有关系,你去吧。”
到了江苏厅,代表们正集思广益,各抒己见,著名画家傅抱石也在现场。有的人提议前面应该放青瓷,有的人说后面应该放云锦,有的人觉得门口应该竖立一个大的双面绣绣屏,说来说去大家的意思都是用本省最好的物品来布置江苏厅会场,以展示江苏省的风格。最后决定用苏绣摆在门口,并把绣制巨幅刺绣的任务交给了我们苏州刺绣研究所,参加讨论的画家们确定了绣制的画稿,就是江苏省知名画家——陈之佛的成名作。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个任务完成好。
绣制的画稿在南京,我从北京直接去了南京,取到画稿后,不敢停留片刻,又马不停蹄地从南京坐火车回苏州赶绣作品。从南京出发到苏州的火车有一趟慢车,夜里1点开车,第二天早晨6点才能到苏州,可我顾不了那么多,再晚的车我也得走。由于画稿过大,我只能扛着到火车站,到苏州下了火车,又一路扛着到了刺绣研究所。
苏州刺绣研究所是早晨7点半上班,我不到7点就到了,同事们见到我都吃惊地问:“你怎么来这么早?”我说:“我是刚从火车站直接过来的。”然后告诉她们在人民大会堂接到的任务,大家听了都很高兴,都非常振奋。
刺绣研究所的人看了画后,都被画家高超的画技深深吸引住了。大家觉得拿到这么好的画来做刺绣,而且还要放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都兴奋极了,纷纷表示非常乐意接受这个任务。于是,我们立刻投入工作,先把画面勾勒下来,然后一针一线地刺绣。每个参与这项任务的人都在加班加点地赶工,真是夜以继日、日以继夜,废寝忘食,甚至24小时连轴转。终于,经过半年时间的艰苦奋斗,我们的绣品顺利完成了。苏州市的领导对此事也特别重视,等我们绣好后,领导们亲自来视察指导,看到精美的绣品,也表示很满意。
这就是人民大会堂江苏厅门口摆放的绣品《松龄鹤寿》(作于1958年)
群英会的意外收获
绣品完成后,怎么运送到北京呢?当然是火车托运,可是怎么从苏州刺绣研究所运到苏州火车站呢?当时所里没有汽车,大家想了很多办法,最后觉得最妥当的做法是让6个人扛着绣品去火车站。我们6个人扛着绣品到了火车站,小心翼翼地进入到火车车厢,认真负责地看着,直等到火车开的那一刹那,我们4个人下了火车,让其他2个人全程护送至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