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诗情画意锦绣人生--顾文霞回忆录 第8节

点击:

我在苏绣技术上的进步和金老师的细心指导是息息相关的,没有她的帮助,我不可能那么短的时间内在刺绣技艺上有长足的进步。

领袖关怀,昔日绣娘见天日

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上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障碍,都再也无法阻挡我对苏绣的热爱。沐浴着伟人的关怀,温馨的回忆让我刻骨铭心。

1957年5月,国家召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后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八次代表大会”),当时的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是胡耀邦和时任全国学生联合会主席的是胡启立。

组织上让苏州选派4个代表参加大会,苏州市市委对此特别关心。市委领导表示,一定要把苏绣推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传统技艺,这对苏绣的外销也是很有好处的。于是,我成了苏绣代表的最佳人选,成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八次代表大会”的代表中的一员。

我是作为江苏省代表团的成员参加大会的,当时代表共有四十多位,苏州市的代表仅4位。苏州市的其他代表不是工业方面的就是运输方面的,我是唯一一个手工艺方面的代表。被选为共青团第八次代表大会主席团的成员,既是我的荣幸,也是我们苏绣行业的光荣。

我怀着激动兴奋的心情再次坐上了去北京的火车,大会隆重开幕,大概开了二十多天,每天都非常充实,让我学到了不少东西。白天安排开会听报告,晚上一般是讨论、相互交流,代表们也可以表达自己的心愿,还去拜访了一些老红军,每次我都会受到感动和鼓舞。

当时的胡耀邦特别年轻,他带领代表们一起唱国歌,气氛既庄严又肃敬。胡耀邦还对代表们说:“大家一起来开会,大家要团结起来。”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觉得自己太幸福了,充分感受到了国家的照顾和关怀。当然我心里非常明确:荣誉不是我一个人争取来的,是刺绣行业给予我的,我是沾刺绣行业的光才当上这个代表的。如果没有刺绣行业,也没有那时风光自豪的我。

这次代表大会对我而言意义更重大,让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因为我见到了一生中最仰慕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我到现在也忘不了主席当时对我说的话,还有我那种紧张的心情。

1957年5月25日,这是个让人欢欣鼓舞的日子。当我听到毛主席会来接见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时,激动得只剩下拼命鼓掌了。主席进入会场,亲切地和大家交谈,不知不觉间我的眼泪就流了下来。

当毛主席和代表们合影留念时,我正巧在主席的右侧,主席还和我握着手问我:“你从哪里来的?”

不等我回答,我身后的一个少数民族女孩对我说:“你能让我到你边上吗?谢谢你!”

我说:“好的。”

这样她挤到了我的身边,但是她还不满足,又用力在我和毛主席之间挤,结果把我挤了出去,这样她直接挨着主席了。被她这么一挤,主席就把握着的我的手放开了,主席说:“大家不要挤,大家一起照相,不要争了。”我心里说:“让她到主席身边去吧,她是少数民族代表,少数民族代表本来就少,来参加大会的机会不多,应该照顾她。”然后主席继续和我交谈,主席问我:“你是做什么工作的?”虽然这个问题很简单,但是我当时憋了半天才回答了三个字“绣花的”。恰在此时,摄影师用镜头记录下了这珍贵的历史瞬间。

 

1957年5月25日,与毛主席的珍贵合影(前排左一为顾文霞)

历史被永远定格在了那一瞬间:毛主席被意气风发的代表们簇拥在中央,侧过脸凝视着我,慈祥地微笑、专注地倾听着;当年青春洋溢的我,明亮的眼睛里盛满了醉人的笑意,幸福的笑脸如同绚烂的朝霞。

代表会结束后,我回到了苏州。代表们和毛主席的合影照片被放在了苏州博物馆,大家问我为什么要让那个少数民族姑娘,我说:“少数民族的人很难得来北京一次,我已经是第二次去北京了,应该把机会让给她。”领导夸我风格高。当时那样做,我心里很踏实,即使到现在我也一点儿不后悔。

领导人的接见对我是一种激励,从此我更是信心满怀、斗志昂扬了。

回到苏州后,苏州市委书记亲自接见了我们,还说刺绣在中国,苏州是第一块牌子。领导特意安排了苏州刺绣研究所共青团会议,让我向研究所的同事们讲胡耀邦的发言、毛主席的接见,传达北京代表大会的会议精神,分享大会经验。同事们听了都非常高兴,备受鼓舞,大家表示要把苏绣事业搞好,也感觉我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刺绣行业的光荣。算起来,我们也小有成就了。

后来胡耀邦来苏州参观中国苏绣艺术博物馆时是我接待的。胡启立后来到苏州,也来到研究所参观,他见到我还对别人说:“我们都认识,在团代会的时候我们就认识了。”他们都还记得我,让我很感动。

瑞士洛桑的二度亮相

“苏绣是一种很高级的工艺品,但是我们还希望它成为大量的出口品,只有大量出口,才能更大量地发展它。1957年冬我曾经提议刺绣合作社专门派人到外国去了解东欧和其他各国人民所喜爱的图案,现在仍然希望组成研究小组专门研究各国人民所喜爱的图案,以便外销。苏绣出口这一件事,所费原料不多,等于是劳动力出口,这是完全适合我国国情的,既有利于国家,又有利于民生,我这个想法希望终能实现。”这是陈云副总理在1959年为苏绣研究所的题词,而这还要从1958年他的一个决定说起。

 

1959年6月30日,陈云副总理为刺绣研究所的题词

1958年,陈云副总理来到苏州,他说:“苏州刺绣应该到国外去。到国外去销售,效益更好。”陈云副总理鼓励苏州人应该走出国门去了解国外的市场和情况,这样不但可以看到国外的刺绣,而且还能打开我们的销路。于是,我们苏州刺绣研究所被分到了外贸部西欧小组,正巧赶上瑞士开丝绸展览会,邀请中国参加,1958年5月,我随中国贸易代表团丝绸小组去了瑞士洛桑。

我此次前去的主要目的是考察调研国外的刺绣市场,然后根据考察的结果写一份详细的考察报告。在瑞士待了大概半年的时间,其中有两个多月在为展览会做准备,一个月的苏绣表演时间,还有两个多月去了解、调研刺绣市场。

本来我没有表演苏绣的任务,所以就没有随身携带绣绷,然而外国参观者强烈要求观看出神入化的苏绣表演,盛情难却,中国代表团就答应了下来,并决定让我现场表演。

我现场表演苏绣没有问题,但是没有带苏绣应该有的工具,既没有布,也没有针和线,连绣绷都没有,怎么办呢?无奈之下,我向中国大使馆汇报了这一情况,让他们帮忙找刺绣的工具。大使馆得知这种情况后,就派人到瑞士的市场去找。

为了找苏绣的材料,我到洛桑市场上左寻右觅,终于看中了一张印有母子猫图案的年历画,买了下来,将它作为画稿。

最让我头疼的事情是当地人从来没有做过圆形的绣绷,我只能连说带比划,指导他们做了一个方形的绣绷。本来我想让他们做三角形的绣凳,但是他们表示不会做,只会做四角的绣凳,没有办法,四个角就四个角吧,我可以凑合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