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人生路=坎坷+精气--孙金世回忆录 第2节

点击:

 

1962年,二哥寄给父母的照片

事情过后听二嫂说,凶手及其家人都很感激,正因为我们家理性的处理,让凶手得以继续生活。他的家长也说:“孙家没有要求我们家如何,我儿子真是不争气,我应该好好教育他。”令人慰藉的是组织随后追认我二哥为“因公牺牲”,这对我父母,对二嫂和孩子,都是极大的心理安慰,同时也为日后的生活解决了一部分问题。

 

1958年,我的二哥

 

1966年,二嫂和她的母亲及四个孩子

天主教会小学

“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是周总理少年立志的写照。我不敢将改变家庭、改变人生的小小愿望与之相提并论,可其中蕴含的指向,以及为之付出的执着却不少一分。父亲最朴实的心愿,兄长最真诚的付出,母亲最无私的照顾,这个最普通的农民家庭,给予我人生之初最明确的目标。

1943年回到青岛时,我大概6岁,开始在明德小学读书了。学校对入学的学生要求很严格,学习成绩必须优秀,经济上也要承受得起。选择明德小学,正是因为它比较正规,但读书的费用给家里带来巨大负担。幸运的是,爱我的家人集中全家力量供我上学。当时国民党的法币和金圆券贬值,家长们要用粮食当学费。记得家里准备了一袋面粉为我交学费。幼小的我没有金钱的概念,高高兴兴毫无顾虑地去明德小学上学。

只记得入学时,父亲带我跟班级老师见了面,作了沟通。明德小学是天主教会学校,坐落在青岛德县路的一个高坡上,坡下有南海,有繁华的中山路,校舍为二层楼建筑。这所小学与普通学校有许多不同之处,校园环境非常好,天主教堂旁还有漂亮的小花园,学校的校舍和教学设施比较完善,而青岛其他学校的设施一般很简陋,与教会学校无法相比。

教会学校的教学水平以及对学生的要求也比一般的学校高,神父们讲课十分正规,我的一些小学同学步入社会后,都感念幼年时期受到了良好的素质教育。

明德小学开设的课程有语文、算术、体育、劳作以及外语等,但主课还是语文和算术。日本侵略中国时,鬼子强迫学生学日语,我也学了三年日语。取得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重新接管山东,三年级以后,我们开始学英语。除此之外,还开设了音乐课,老师、神父都会弹风琴。

在教会学校读书,信天主教的老师教导我们不能做恶事,要经常忏悔,天主教教义的确也给人一些良好的启示。老师绝不与我们说富家子弟如何,评判谁的家庭有权有势,不会宣扬这些外在的东西。老师总是提倡:人和人之间要“仁爱”,对人要善良,不能以强欺弱。还常说:“你们都是孩子,都是上帝的子民,不应该有什么特别。”如果有同学犯错误,老师会根据事情的对错公正地解决问题,而不会夹杂家庭势力的因素。

回想那时,教会学校对学生的品行要求严格,对学习的要求更严格。正是得益于这样的严格,我才获得了良好的素质教育,才使得我在小学期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因为由教会创办,学校自然希望学生们能信教、接受洗礼,成为“上帝的子民”。但父亲在入学时就已给我立下规矩——不要入天主教。他认为天主教教人为善不假,却难免有奴化教育的倾向。父亲很保守,觉得只要好好学习即可。我大哥也曾在明德小学学习,而且成绩非常优秀。当时校长想送他到美国留学,但前提就是必须加入天主教,如此大的吸引力都没有改变父亲的观念,他说:“辍学就辍学吧,工作去,反正不能信教。”我想这也是父亲作为华夏子孙的坚持。

抵触学日语

1938年,日本占领了青岛,满大街都是扛着“膏药旗”的日本兵,民国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子消失了,鬼子在我们国土上横行霸道。直到三年级时,因为心理上有抵触,不认真学,所以我的日语学得不好,这算反抗日本的一种表现吧。那时老人不敢告诉我们是因为被日本侵略、被奴役才要学日语的真相,父亲也没有告诉我什么是“亡国奴”,但总叫我们小心谨慎,不要招惹街上遇见的日本兵。

日本学生不与中国孩子同校读书,他们有自己的学校。日本小孩经常扛着小木棍走在大街上,中国孩子也要给他们鞠躬。有时看中国小孩不顺眼,他们抬手就打。看到他们非常猖狂的行为举止,我们心里都很不服气。即使中国的小孩欺负人,我也看不惯,更何况他们还是拿着小木头枪的敌对民族。

出于孩子的逆反心理与反抗情绪,我们一帮小朋友有时悄悄地躲在巷口,看见他们趾高气扬地走过来,就纷纷用弹弓打“小日本”,小石头从各个角落一齐发出,打得他们抱头乱窜。我们看打中了就赶紧一哄而散,如果打得不准回去还要刻苦练习。毕竟年纪小,小孩子没有当了亡国奴就要夹着尾巴做人的意识。家里知道后严厉阻止我们的行为,因为打日本小孩的事情危险性很大,很可能引起没人性的日本人的凶残报复。

庆幸的是,这样的时间不太长。

抗日战争结束之后,明德小学由国民政府接管,每天上早课前升起中华民国的国旗,背诵完孙中山的总理遗嘱,我们才走进课堂。

当家做主人

1945年,抗日战争终于胜利。

日本投降后,日本宪兵都垂头弓背,像丧家之犬,灰溜溜急匆匆地逃回驻地。看着曾经不可一世的“小日本”终于被中国军队打败,中国人有一种沸腾的感觉,老百姓把一肚子的愤怒都发泄出来,吐口水、泼脏水甚至有人扔砖头、瓦块。看到这样的场景我很兴奋,终于把日本鬼子赶出去了,我们胜利了,每每回想起来总是禁不住眼眶泛红。

好不容易打跑了日本鬼子,以为天下太平了,一心寄希望于国民政府带领老百姓重整旗鼓,迎来稳定和平的生活。但好景不长,人们很快认识到了国民党的真实面目。国民党官员贪污腐败致使经济陷入混乱,法币、金圆券大幅贬值,通货膨胀日益严重。父亲和哥哥要扛一面袋的金圆券,才能买一袋面粉,货币贬值到如此程度。人民原本希望国民党能改变国家面貌,但没想到腐败问题如此严重。我记得蒋经国在上海“打老虎”(即1948年蒋经国整顿上海金融秩序的行动),工作开展一半便进行不下去了,因为涉及到“四大家族”的权益。

国民政府统治中国时期,蒋介石曾号召全国实行“礼义廉耻”的“新生活运动”。现在看来其字义以及倡导方向并没有错,只是蒋介石和他身后腐败的政府官员没有身体力行。

国民党伤兵在大街上拄着拐,见人就打就要钱,到了商店见什么拿什么。另外美国大兵在中国土地的作为也让老百姓难以接受。他们喝着啤酒,开着吉普车在大街上横冲直撞;还有更甚者坐人力车不给钱,稍有不顺眼抬手便打车夫。在放学回家的路途上我经常遇到这样的场景。当时人们有觉悟了,心想这是怎么回事?美国士兵在中国的土地上胡作非为,刚刚认为可以不受欺辱的中国人,实在难以容忍如此作为的美国兵、如此作为的国民党政府。

滚滚历史大潮很快翻开了新的一页。那时我年纪小,对于国共两个政党的了解并不多,直到解放军进攻青岛。解放青岛时解放军并没有与国民党军队发生真正对抗性的战争,百姓只听到城外的一些枪炮声。但国民党军队溃逃的场景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钱的人、国民党的官员都搭乘军舰逃跑了。在今青岛即墨县以外,国民党的陆军完全丧失抵抗力,海军更不可能跟解放军在陆上对抗,只能从海路溃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