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人生路=坎坷+精气--孙金世回忆录 第7节

点击:

暑期活动多

1957年夏,世界青年联欢节在莫斯科举行,我国代表团由胡耀邦同志率领参加。中国代表团的艺术表演令苏联朋友惊喜,也让世人注目,更让华夏子孙和留学学子感到无比地自豪与骄傲!

为保证“世青节”的顺利进行以及减轻观众期望观看节目和活动的压力,苏联大学生被疏散到外地或军营,中国留学生也按大使馆意愿被分派到莫斯科郊区的集体农庄劳动或去少先队夏令营体验生活,我有幸参加了这两项活动。

 

1957年在农庄,我们躺在麦子上 (前排右一是我,右三是叶文秀)

 

我在扛麦子

 

我在脱粒

 

在农庄主席(后排右二)家门口留影(前排右一是我,前排右三是叶文秀)

苏联集体农庄的庄员朴实无华,待人真诚、热情,我内心充满了担当友好使者的喜悦和自豪。在田野里劳动,在打麦场上扛麻袋,使我享受到了劳动的喜悦,身体素质也得到了锻炼,使我有了今天的好体格。回味此段经历,甘甜无比!

少先队夏令营度假活动,更是令人记忆犹新。留学生与少先队员、辅导员谈话聊天,听孩子们抑扬顿挫地朗读普希金、马雅可夫斯基、托尔斯泰、高尔基等的诗文,那种豪迈之情令人十分钦佩。同时,他们也渴望了解中国,热爱中国,令我们十分感动。临别之际大家合影、签名留念,互赠小礼品,此情此景是我、叶文秀与其他同学一生都挥之不去的记忆!

至今仍不能忘怀的还有纯真的少先队员那种不敢遗忘革命前辈的心。从他们的诵读中,从他们的语气和表情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心中永远怀念的奥斯特洛夫斯基、英雄卓娅、马特洛索夫等为革命和战争做出贡献的功臣们,他们不忘历史,早早地树立起民族自豪感和大无畏精神,那种豪迈之情令人十分钦佩。

 

我、叶文秀与少先队员合影

 

在夏令营与辅导员(后排右三)合影 (前排左二是我,后排右二是叶文秀)

与苏联告别

1960年,中苏上层关系开始紧张,国家组织留学生回国集训学习,与修正主义划清界线。

集训结束后留学生重返苏联,当时康生到苏联给留学生讲话:“没关系,政治考0分,回来国家给你考5分。”留学生在苏联考试最怕抽到“苏共二十大”的考题,“二十大的修正主义路线是什么?我们的观点是什么?”苏方的观点与我们的观点截然不同,作为学生,我们得照着老师讲的回答,如果表达自己的观点或站在我党的立场上回答会导致课程不及格,甚至无法毕业。我认为康生的话很荒唐,学生当然要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如果不能毕业,我们怎样向祖国交代?幸运的是我们都没有遇到此题目。

 

1959年在基辅的合影 (前排左九是我,前排左十一是叶文秀)

 

1960年学校全体中国留学生在教学楼前合影 前排左一是我,前排左五是叶文秀

大学五年级的下半学期,同学们开始着手做毕业设计。我的毕业设计是做水利工程,设计水库大坝,大概用了三个多月才完成。水利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要用计算尺计算,画图。当时学工程的人全部手绘图纸,水库的闸门、坝体全部要自己画,而且画出的三视图要达到标准,那个年代的学生基本功训练得很扎实。这样的本领让我在日后的工作中也非常受益,为学生授课时都用手绘,而且画出的图与现在计算机画的相比并不逊色。

大学五年,我刻苦学习,所有科目都取得优秀的成绩,毕业时拿到优秀毕业证书。学生获得优秀毕业证书的标准是80%的5分,20%的4分,不能有3分,只要有一科3分都不行。苏联的教育体制与中国不同,它的高校不仅授予毕业生学士、副博士、博士学位,而且还授予所学专业的职称,所以莫斯科水利工程学院还授予了我农田水利工程师职称。

 

我的毕业证书——红色的俄文表示优秀

 

我(最下一排左二)的毕业照

 

叶文秀(最下一排右一)毕业照

 

叶文秀的优秀毕业证书

留苏的五年时光,我们每天都在刻苦学习,没有旅游过,所以我与文秀都有一点遗憾。我们实习到过基辅,在第聂伯尔河、第聂伯尔市游览过,那都是顺便旅游。施工实习在顿巴茨,住在农村的工地,没有闲暇时间到城市或者名胜古迹去观光。仅在莫斯科有些地方游览过,像国民经济成就展览馆、高尔基公园、红场、大剧院。我与爱人在距离毕业答辩一个月的时候,本想去美丽的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游玩,因为中苏关系严重恶化,留学生不能自由活动,计划随之落空。当时中国使馆有命令——中国留学生答辩完即刻回国。

 

去莫斯科郊外地质实习

 

地质实习时候与副教授(左三)合影 左二是我,右三是文秀

与苏联告别

许多苏联老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毕业设计的导师扎马林教授、系主任纳达里丘克教授等都令我难以忘怀。纳达里丘克曾担任莫斯科水利工程学院农田水利系主任,对中国学生非常亲切,因为他到过中国,中苏人民之间的友谊令他颇为感动。1989年,中苏关系缓解、两党关系解冻,政府间也不再争斗。我回国近三十年才有机会重返苏联。看望这位年逾八旬的老人时,还与他合影留念,老人家感动得流泪:“我以为你们留苏同学在‘文化大革命’中都受到迫害了。”在莫斯科读书期间,我切身体会到中苏人民之间的友谊。两国之间的历史应该珍惜,中苏冷战也好,两国之间的冲突也好,不愉快的事情不应影响两国人民的友谊。

 

1957年大二到基辅测量实习 前排左一是叶文秀,后排左一是我

 

基辅的农业展览馆

 

在基辅纪念碑前

学成回国参加工作

带着五年的学习成果,带着优秀毕业生的荣誉,更满怀建设祖国的一腔热血,我们踏上了回国的征程。想将学到的知识与先进技术应用到一线的农业生产中,更想反哺祖国和人民无私的付出和培养,也想在众多学子们的努力之下赶超“老大哥”……但那时政治运动频繁,使得我们很多留苏学子空有报国之志,却无处施展。 

1961年8月,我毕业归国。国内三年困难时期还没结束,我回国时已经做好面对天灾困难的思想准备。所有的留苏学生回国必须先在北京俄语学院进行集训,了解国内形势,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当时的苏联展览馆,即今天的北京展览馆,有关领导为留学生作了一次报告,提醒大家认清国家的形势,保持清醒的头脑。期间我们还见到了陈毅元帅,文秀还有幸与他握手交谈了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