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旅游
有工作也要有休闲,我们单位经常会组织一些旅游活动。
北京房山那边的“十渡”风景区,有水有山风景很好,有一次我和主管卫生的一个同志在那玩儿了一天,晚上下了大雨,我们被淋着回来的。
单位每年都会组织一次旅游,今年还没有组织,去年就是组织在本区。前几年我们去的广西,也是街道组织的。如果工作上有点成绩就会组织出去玩儿,办事处算是市里的红旗单位,就去了广西桂林。我们住在象鼻子山,去阳朔玩,还去了七星岩,回来时需要在柳州买票上车回北京,就是桂林西边的站,到北京站了的时候出了一件事。
火车当时进了北京站,因为前面有外地人拾捡可乐瓶子,车就突然急刹车了。车上甘家口的,羊坊店的、紫竹院的、北下关的,这些个地方街道办事处的人,有的人犯心脏病、高血压,还有一个把肋条撞折三根的。当时靠在床上,所以没什么事。从小到大,我都没有受过严重的伤,这些其实都在自己,多注意点就不会了。
相亲结婚
虽然与老伴的相识是家里介绍的,但是我们一起度过了风风雨雨,已经如亲人一般无法割舍。
我老伴(张福珍)是汉族人,以前我们满族家庭都讲究只找满族或者蒙古族人结婚,我父母就都是满族人,不过到我这里就不太在意这个了。主要是与教育有关系,因为到我上学就属于民办了,说是私立学校,但不是念私塾,与公家的课本一样的,逐渐的我父母思想也通了。
我跟我老伴原本不认识,当时她在顺义,我在青龙桥,距离非常远。还记得那是我在青龙桥做保健员的时候,我家东院的一个街坊叫王纪兴,我管他叫叔叔,他跟我父亲是老哥们,在一块做买卖聊天的时候提起来的。他的女儿跟我爱人的姐姐家里的兄弟认识,是属于亲家那种关系。
这些我都不知道,我那时候在青龙桥。当时家里给我打电话,说家里有事,我就回家了。回家才知道是要相亲,那次她本人没有来,我母亲跟我说了这个事,介绍这么个情况,我说不行,我都不认识,为什么要见。后来第二次又提,当时婚姻大事都是父母做主,父母说了算,没有办法,就定下来了。主要也是为了老人家想。
我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不像现在很开放,可以坐在一起说话。当时她盘腿坐在炕上面等我,之前我在东屋,走过来,就坐在椅子上,也没有说什么话。就是我看她,她也看我,也没有什么想法,我只是感觉突然之间来了一个人。其实主要是为了我父母两位老人家考虑,结婚了将来能给两位老人添孙子,就是这样的想法,都没有细看。
与老伴认识的时候我已经24岁了,她比我小三岁,21岁,认识她之前我都不懂得这些事情。跟她见了面当时婚约就定下来了。把婚礼事宜说好了,我就走了,因为我还得上班,不能总在家里呆着。后来定了结婚的日子,我又跟单位请了假才回家了,这之间我一直都在青龙桥。快到结婚的时候了,她跟我一块去区政府登的记。
我们是1954年登的记,1955年办的婚礼。由订婚到结婚,我们一共来往了两、三趟,结婚的时候都还不太熟悉呢。
我们结婚的时候我虽然挣工资了,但是一个月也就三十多块钱,也不富裕,家里也不算太好所以,没有什么新衣服,就是紧紧巴巴的给做两床被子。
当时我家里是土炕,拿砖头在另一边支撑上,弄一个板子搭在砖头和炕上,就是一个“书桌”。还买了两个绿色箱子,里面是薄薄的三合板子,外头铺着纸,用铁叶子箍着,一共就置办了这点东西。
那时候我老伴她父亲刚死了一年多,她上面一个姐姐下面一个妹妹,当时她妹妹还没结婚呢,家里也没有男孩,她家那时候很困难,所以什么也没有陪嫁。结婚的时候,我老板只拎着一个小包就来了。之后有的时候,我提起这件事,也是开玩笑挤兑她:“你来了就提这么一个小包!”她就笑笑。
我们登记之后她又回家呆了几个月,1955年办婚礼之后,她才来我们家住了。我还记得她是在婚礼的前一天来的,来了之后就住在姓王的邻居家里。
第二天就在我家的院子里,置办了六、七桌的酒菜。结婚的时候我们家还雇了一辆小卧车,载着她出南口,进北口,围着南营房绕了一圈。我多花几十块钱,她坐里头,四面都挡着,什么也看不见。我后来还问过她:“坐着开心吗?”她就一乐,就完了。
搬家风波
我老伴嫁给我的时候还属于农村妇女,刚结完婚还去上课呢!其实她就是扫盲班毕业的。不过她也没有读多长时间,结婚之后一个多月,她就回娘家了。那时候有规矩,结婚之后,新媳妇要回娘家住一段时间。
她回娘家住了一个多月,她家就在顺义,从顺义的牛栏山再往北走有个村子叫做孙各庄,她家就在那儿。我老伴回娘家的时候,家里没有别人了,只有她的母亲,她天天帮助母亲喂鸡,喂猪。等她回来的时候,我这儿搬家了,她就找不到家了。
我们先是从南营房搬到龙王庙,又从龙王庙搬到了甘家口。其实她回娘家走的时候,知道这房子被占了,我们在龙王庙那儿安排了房子,要搬家。但是我们在龙王庙住了不到一个月,房子虽然盖好了,但是那儿原本只有两排房子,都是朝南的还挺好,后来中间加了一排房,我们的房子就跟北面房子对脸了,我嫌太乱,就又想办法搬到了甘家口。
在龙王庙是两间房,搬到甘家口给了我三间。其实都是公家的房子我们住的,考虑到三间房子可以宽敞一些,就搬到甘家口了。这三间房子分成两部分,单间房子在前面,后面是两间房子,我跟我老伴住单间的房子,我父母住两间的房子。
那时候搬家是推着排子车,今儿拉点东西明儿拉点东西,得搬好多天呢。我还记得搬家的时候,有一天晚上下雨了,我把东西推到新家,被雨困住回不了龙王庙了。当时还没有搬完家,我父母没过来,搬家搬完了,他们才过来的。那天我还没吃饭,特别饿,可是新家里没有吃的也没有灶。我看屋外面有一些砖,就摆了三块砖做个简易的灶,自己简单做点饭吃了,反正就我一人,将就一下吧。
我们搬到甘家口的时候,我老伴不知道,那时候电话也不普及,通知我老伴的话还得写信,太麻烦了,我想就让她到时候打听着找吧。后来她找到我们亲戚家打听,才知道搬到甘家口去了。
平实的家庭生活
我与老伴相扶相伴几十年,其实也没有经历过什么大的波折,一辈子平平静静也是幸福。
我老伴1958年开始参加工作,首先要参加考试,那时候考试不像现在这么难,考得东西非常浅,当时她就考上了。有一个三星铅笔厂,还有一个钢丝厂可以选择,她跟我商量去哪个,我说:“挑近的吧,家里还能照顾上。”她就上了首钢的北京钢丝厂,那我父母还有点不乐意。
老人有老人的想法,他们感觉很不自在,觉得儿媳妇刚进门就让人家出去干活去很丢人,在家里干活就得了。老人的思想很封建,都是不愿意让儿媳妇出去干活的。不过后来他们也没有说什么,我老伴就那样去了北京钢丝厂。北京钢丝厂当初还不是生产钢丝,是由草绳厂改成电线厂,后来改成钢丝厂的。她分到拔丝车间,就在现在甘家口的“美联美”那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