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我的一生--李服拴回忆录 第8节

点击:

那时候我根本没有问题,就是一些无聊的人瞎琢磨。原来我父亲是经营地主,虽然我扣不上经营地主的帽子,但是我是地主的子女,所以就批判我。我父亲的经营地主,还是国家评定的。虽然对我们这些地主子女,组织上不会怎么样,但是我们也得好好表现,工作积极,认真负责。只有这样,单位才说不出什么,也就不会把我怎么样了。

这个运动刚刚开始的时候,曾经提出“要对有问题的人进行帮助”,于是也要对我帮助。但是实际上大家并没有什么可帮助我的,因为我的工作一直表现很好,大家也不知道要对我进行怎样的帮助,所以瞎闹了两天,也就不理我了。

群众批斗大会

当时我们单位还有比地主子女成分更高的人,那些人还得继续挨批斗②。其实就是:低头、哈腰、撅着。但是我一直没有挨批斗,对我,他们也就是指点一下,告诉我什么该交代。但实际上我什么问题都没有,所以过了两天就没事儿了。

印象中“文化大革命”的时候,那些成分比较高的人就会遭到批斗。对于那些人的惩罚就是让他们低头、哈腰,而且胸前还得挂个大牌子,上面写着:死不悔改的走资派+人名。

至于那时候的批斗大会,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有主要发言人,有炮手,大家都有发言的机会,但是那时候我没有批斗过那些人。他们在被批斗的时候,只能老老实实地站着、听着,有不服气的,也不敢出声。而我的父亲虽然是经营地主,但是因为他在1956年的时候就已经死了,所以没赶上被批斗。

关于大字报

1954年的时候,流行贴大字报③,贴得铺天盖地的。那些大字报都是用红绿纸,上面写黑字,我也写过。其实也没什么可写的,顶多就是“走资派死不改悔,死不交代,在人民群众面前低头认错”之类的。那会儿也不管写得好看还是不好看,只要是写出来的都贴。当时贴大字报这个运动就是一阵风儿,过去了就完了。平日里那些给群众印象不好的人,就会遇到比较大的挫折,被欺负。我们单位的人都比较好,还没有那种专门欺负他人的人,大家都是跟着党的形式走。

大字报

那会儿我们就在生活区的一个院子里面贴大字报,那儿有一个专门搭好的架子,供我们往上面贴,基本上两三天就换成新的大字报了。我记得当时是我们一起的几个人先研究好怎么写,然后再往上面贴,大家都写,没有固定的人去执笔。虽然我们写了很多大字报,但是都得有真凭实据,不能胡乱瞎写。当然了也有人瞎写,胡说八道,但是领导掌握着方向呢,所以那些被人诬陷的人也不会受到批斗,因为领导都看得出谁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所以他们贴了也是白贴。不过那些属实的大字报贴出来以后,就会召开批斗大会了,那些相关的人就会遭到批斗。

那些平日里跟群众关系稍微好一点的领导,一般不会被举报,会好一些。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但凡那些被举报的领导,全是平日里跟群众关系不好的人。一般这样的人都是被举报占了个小便宜之类的,但是没有什么重大的罪行。

“忠”字舞

我们那会儿什么都讲究个“忠”字,要一心忠于毛主席,忠于党。

“忠字舞”

我记得最有代表的就是那会儿大家都跳“忠”字舞,是“文革”时一种狂热地表示对毛主席忠心、忠诚的集体舞蹈。像《大海航行靠舵手》、《敬爱的毛主席》、《北京的金山上》、《满怀深情迎九大》、《毛主席语录歌》等歌曲都是那个时候这种舞蹈的伴奏。我那个时候也跳过,不过那时候什么政策都是一阵儿一阵儿的,这个舞也跳了几天就过去了。

那会儿经常会忽然下来一个政策,大家就马上响应。但是有的时候到了晚上又有新的政策了,大家又马上响应去,反正政策就是经常换来换去的。

“忠”字舞不是什么时候都跳的,一般都是在“早请示、晚汇报”之前跳这个舞,跳完以后,再请示汇报。其实这个舞就是一个形式,主要就是为了表示忠心的。

说到“忠”字舞就得说说“早请示、晚汇报”。那个时候大家都分派,有“造反派”④还有“保皇派”⑤。当时都是这儿一拨、那儿一拨的,天天对抗。那时候“革命派”⑥到最后还会跟“造反派”进行武斗,但是好在我们单位没有,我们单位也就是开批斗大会、互相指责之类的。

那时候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是“革命派”,我当然也不例外,只忠于毛主席,既不是“保皇派”,也不是“造反派”,我们单位大部分都是“革命派”。

出现“红卫兵”

大概是1966年的时候,“中央文革小组”表态支持全国各地的学生到北京交流革命经验,也支持北京学生到各地区进行革命串联,“大串联运动”就这样开始了。

“红卫兵”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出现的。但是我们那儿没有,因为“红卫兵”是以学生为主。我对“红卫兵”的认识是:他们不是真正的国家军队,而是一种特殊的群众组织,是“文化大革命”中冲击原政权、巩固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他们对“文化大革命”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不过在民主平等、资本腐败等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毛主席接见红卫兵

那时候全国各地的“红卫兵”都往北京跑,我看见过很多这种往北京跑的“红卫兵”。后来毛主席在天安门分几次接见了他们,那会儿“红卫兵”都是学生,有住的地方。当时我们单位正在重点抓效益,提高生产,所以也就没有我们什么事儿了。

那时候当“红卫兵”没有什么条件,谁想当都可以当,主要就是看出身:出身好的就可以扬眉吐气,出身不好的就成蔫瓜了。即便是这样,我邻居们也没有孩子去当“红卫兵”,只有我的大女儿当了。不过她没上外地去过。我二儿子那个时候还在上小学,所以没办法当。

虽然我大女儿当了“红卫兵”,但是他们的事情我都不知道,他们平时都干什么,我从来都不过问。反正那都是他们的事情,我问了也是白问。

“红卫兵”开始出现的时候,大家都爱穿军装,觉得穿起来特别精神,特别自豪,我的大儿子也不例外。但是另外几个孩子都没怎么穿,因为都还小,不懂事儿。那时候除了军装特别流行以外,还有军用水壶、背包,也都特别流行,但是我没穿过。我有点儿记不清楚了,我女儿的那套军装好像是发的,我们家除了她和我大儿子以外,就没有人与“红卫兵”有太多的接触了。

三军两支,全民大炼钢

1967年1月23日,毛主席提出了“三支两军”的决定,其实也就是支持当时被称为“左派群众”的人们、支援工会、支援农业,对一些地区部门和单位实行军事化管制,以及对学生进行军训。所以当时军队还派人去了我们单位,领导给作报告,但是他们的到来对我们的工作并没有任何实质上的影响,因为他们总共就来了两个人,主要就是一个军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