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日本是一个很有秩序的国家。比如,他们的邮局每天有四个送递东西的时段。早晨一次,中午一次,下午一次还有晚上一次。假如你邮寄的东西需要晚上九点钟送达,那么晚上九点一定会准时送到。你若告诉他明天早上九点送,他就明天早上九点一准儿送到。
我的意思当然不是说咱们国家不好,只是我们欠下的账太多了。我们要建设一个真正和谐完整的社会,还需要付出切实的努力。
中日两国的差异
我每次到日本都是要介绍咱们中国的文化。通过讲演、课堂教学或者举办介绍中国文化的展览。我先后在日本举办过剪纸展、门票展等。而回到国内我就介绍日本的文化。彼此了解了对方的文化才能真正读懂这个民族和国家,才能真正做到交流,真正做到“战略伙伴”关系。
有些中国人总认为日本与中国在文化上没多大区别,其实错了。中日两国文化其实相差甚远,有的还完全相反。过去我对日本人负面认识多,1997年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副院长方克立在日本访问期间,见到我,请我回国以后到研究生院讲讲对日本的认识。我说,那我讲的可都是骂日本的啊。他说没关系。但后来,当我深入到日本民间,经过长时间的交往,接触了各界人士之后我才发现,日本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应该历史地、辩证地、发展地、全面地看日本,而不应是停滞地、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日本。而且当时我们派的中国留学生太少了,我说还不如满清王朝的时候呢。一个闭关自守的满清王朝向日本还派了一万一千个留学生,我们称之为改革开放的中国,从1983年到1985年才派那么两三千人到日本。
有一次中国代表团到日本去访问,给中国留学生讲:“我们国内的建设比日本要好得多,我们的桥梁建设比他们的好,我们的国家像个花园。”我马上提出不同意见,我说我到日本来对中国的国内情况虽然生疏了,但是我们国家还没有做到所谓物资极为丰富,街道像花园,桥梁都比日本好的地步。我希望代表团介绍的时候还是要实事求是。当时大家都不敢讲真话。我讲的时候,北京工业大学的刘长洪先生揪我的衣服说:“宗惠,你怎么这样讲啊,这是国内的代表团,回去告你一状,你受得了吗!”我说:“我要实事求是,他这样讲对留学生没有好的教育,相反会起反作用,我们应该如实介绍,当然国内在进步,可是不能说我们的商场里的商品琳琅满目,我们的街道像花园,我们建设的立交桥比他们的漂亮,不能这样讲的。”
说到中日文化的差异,可以举一个小例子。咱们中国人特别喜欢吃鸡爪子,可是日本人不吃这个东西的。每到周末聚会我们总是会喝点儿啤酒吃吃鸡爪子。日本人看到买那么多鸡爪子很好奇,以为这是给猪吃的,就问:“使馆养了多少只猪?”这倒是无伤大雅的饮食风俗差异而已。
而1988年的一次经历,却体现出了解彼此间文化习俗的重要性。当年8月,我收到一位日本朋友的来信,他从日本捎来一件礼物,委托我转送给他的一位中国朋友A君,作为A君兄长结婚的贺礼。我取回礼品一看竟然是一座钟,这虽然是外国朋友特地请人飘洋过海捎来的一片情意,但是按照我们中国人的习俗它是不祥之物。在我还未将这个贺礼送出之前,A君已来取东西,我又恰巧外出,未能当面与A君说明。一年以后,那位日本友人来北京旅游,同时邀请A君来我家做客,此时才得知A君的哥哥在结婚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竟然意想不到地去世了。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我也大吃一惊,真可谓无巧不成书,这完全是一种偶然的巧合,可是这给当事人心灵造成的创伤是难以弥合的。
在日本的这几年不仅了解了日本,增长了我的见识,也使我开阔了眼界,改变了我过去的单一思想。过去我们只说社会主义有道德,资本主义没有道德。后来我到日本去以后,逐渐有了改观。道德这个东西是任何社会都有的,没有道德的存在,任何社会都不能成立,资本主义也同样有道德。当然,日本也有不尽善尽美的地方。大阪的天王寺那一带,公园里面要饭的人很多,流浪者有的睡在纸箱子里。大阪的心斋桥、东京的上野地铁通道等地,都有流浪者,有些人就是好逸恶劳。
1987年期满以后,大阪经济大学请我去教汉语,我谢绝了。我最初去就是为了了解日本好回国教课。他们说你是不是觉得庙小装不下你啊!我说不是,我应该回国了。使馆彭家声参赞先生到那儿做教育处负责人,希望我帮助他再干一届,我也没有答应,我还是愿意早点回国教书。我应该把我在日本学到的东西贡献给祖国,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所以1989年我就回来了。
我经常跟中国人讲,你要是在国外生活就连二等公民都当不上。为什么呢?比如说日本,他们是亲西方的国家,本国国民永远排第一位,其次是西方人,你一个东方人在日本人的内心世界里永远只能往后排,兴许连三等公民都做不上。因为他们还有很多海外移民,还有那些战争时期的孤儿,他们从国外回来,只能做三等公民的话,你就得做四等公民。但是,我们在中国,永远是一等公民。
所以对待日本这个国家,我们不能用七十年前的眼光来对待。他们拿七十年前的眼光看我们,我们也很反感。同样,我们用七十年前的眼光去看日本,也是会被日本人反感的。这不利于两国的交流和发展,必须要逐渐学会用现在的眼光了解彼此,与时共进。其实,跟世界上任何国家之间的交流都是这个道理。
了解日本的文化
对日本文化的了解,除了看书和实际生活当中的接触,我还有的一个方法,就是通过收集邮票和收集电话磁卡。日本电话磁卡的图案多种多样,涉及的范围也极广。从天文地理到人物习俗,可以说无所不包。还有日本的邮票,按系列发行的很多。一套邮票就让你完整而系统地掌握和了解一段历史、一组故事。
我是1983年到的日本,日本的磁卡是从1982年开始就有的。但当时我没把它当回事,因为我们做外交官规定比较严格,一般不使用公用电话,公事都要通过使馆的电话,而且比在外面打便宜,所以就不怎么需要用电话磁卡。后来我收到了两张磁卡,一张是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7周年的,这个很有纪念意义。另一个是苏州物产展磁卡,当时苏州的刺绣在日本做展览。
为自己制作的磁卡
最初收集磁卡的时候,我是追逐数量,后来就注重了磁卡的品质。我把这些磁卡分类,根据日本的行政区域47个都道府县来分类,各个地区都有收到了。这就是一本集地理、历史和旅游风光于一体的教科书。通过磁卡可以看到整个地区的风土人情、旅游风光,我觉得很好。另外,日本的电话磁卡还可以自己订制,就是自己出磁卡的图案。我看到很多日本人都这么制作,很是新奇,于是自己也尝试了一把。
我对日本的邮票倒是从一去日本就开始留心了,因为过去在国内我就喜欢收集中国的邮票。日本的邮票非常细致,内容丰富得让你难以想象。每出一张邮票都有预告,既说明发行多少张,有几种颜色印发,面值多少,还说明具体是谁设计的图案,设计理念的介绍,发行日期等等。我同样也是把它按系列整理的,比如:日本的世界文化遗产;日本的四国地区的88个寺庙;日本100年来的介绍;二十世纪的总结;日本的文化遗产;奥林匹克运动会;冬季滑雪二人运动会,还有每年出的生肖邮票都一年不落地收集了,非常难得。
现在,我收集的日本磁卡有4000余张,已经形成一部教科书。日本全国都道府县47个地区都能通过磁卡表现出来,我收集的邮票也基本上可以通读日本。利用我的这一收藏介绍日本文化,已经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中央财政金融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联合大学商学院和文化语言学院,以及华南师大附属增城学院进行展出,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