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一)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场合,却产生不同的心理状态,表达不同的含义。
钟、扇子、伞虽然其谐音对中国人来说是不吉祥的意思,可是只要不是在结婚这样喜庆之时,也是可以作为礼物互送的。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专门有一个钟表陈列馆,其中都是接受他国所送的礼品,以示友好的留念。
送花表示祝福,一般以送花束与花篮者居多,而花环或花圈是作为凶事的献物。但是,在日本,店铺开张,或是在整修后开业时却使用花环。最为明显的可以说莫过于弹子店了,因为弹子店为了招揽生意,经常改装,一改装就在店铺前摆上许多花环,来庆祝整修后开业。就连十月一日国庆节及新年举行招待会时,我驻日使领馆也收到许多日本人用鲜花组成的花环。中国人一般是不送花环花圈的。
有的事物从谐音判定吉祥与否,有的事物则又不以谐音定吉祥,即使谐音不好,如果从其他角度认为吉祥,也就不去理会了。以鞋为例,鞋在汉语中发音为“xie”,与“邪”(xie)的发音完全一样。“邪”字其意是不正、反常、邪恶等等,全是贬意。可是这样一个谐音很坏的“鞋”却不为人们所忌讳,结婚时中国人可以以鞋作为礼物相送。“鞋”因为是成对成双,中国人就又视为吉庆之物。
鞋在日语中汉字是写成“靴”,其日语发音为“kuci”,与“掘”、“屈”的日语汉字发音完全一样。不论是“掘”还是“屈”都是贬意。“屈”本是不能直立的意思。日本人却不问其谐音如何,而只是取“靴”的作用——用于行走。对病人送鞋则视为吉利,祈祝他早日康复。
(二)民族习俗文化心理是与其民族的社会发展有密切关系的。
给小孩压岁钱,日本人叫“年玉”。在日本古代,“年玉”是指祭祀所供的年糕。新年时神下界为人祝福,分赐年糕,以表岁增。让孩子们吃块年糕,祝福他们长大一岁。到了近代,“年玉”就变为送物,给男孩子送风筝,女孩子送毽子。风筝与毽子这两件物品都是小孩在新年喜欢玩的东西。可是到了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年玉”就从送物改为送钱,因而就叫压岁钱。
中国也是如此。过去结婚送物不是送钱,认为送钱会蒙上买卖婚姻的暗影。过去结婚送礼是送一般日常生活用品,如枕巾、暖瓶、花瓶、洗脸盆等等,有钱人送床单、被面等。文化大革命时,主要是送红宝书——毛泽东选集。现在又不同了,送钱的逐渐增多,而且钱数越来越多,以工资比例计算,有的竞高达工资的一半。即便送物,其经济价值,也比过去高几倍。另外,现在结婚时,中国人不送扇子,而过去是可以送扇子的。送钱现在是送偶数钱,过去不分奇数和偶数。据《北平风俗类征》中介绍,过去结婚要吃喜酒,一名会新亲。喜酒分当日酒与两日酒。届时,新娘、姑娘舅、外祖父母等人均齐集于男方家里,对新郎父母表示祝贺,说些客套话,并为新娘免除灾祸祈祝平安。吃酒时,一人一席,至多两人一席,但是,必须有二人作陪。如果女方来十位宾客,而男方就必须有20人出来作陪。此时新郎向女方的来宾行礼,来宾即赠以带子,表示祝贺早日生子;还要赠以扇子,表示生个善子,因为“扇子”的谐音为“善子”;并且要送钱,钱要放入袋中,即送钱袋。袋中可以放一吊钱,为祝福新郎当上一品官,如送两吊,为和合二仙,送三吊者祝三台子贵,送四吊者表示四季平安,送五吊者是祝愿五子登科,以至于七、八、九、十也都各有说法。可以看出过去结婚宴请或亲友送钱是不分奇数与偶数。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经济收入的提高,结婚从衣物的购置,婚礼上接亲、请客、吃酒的风俗气派,亲友所赠礼品的种类、价值,比之过去,均有过之而无不及,从文化心理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三)民族习俗文化心理是与其价值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馈赠礼品来看,日本人更多是注重于精神,尽力去表达自己的一点心愿,以满足对方心理上的安慰或需要。一般不着眼于礼品之轻重,数量之多少。甚至一枚邮票,一张美术名信片,一包烟,一条毛巾,都可以作为礼品相馈赠。礼品的交往是用来表示彼此友谊的联系。
中国人多注重于物质,以礼品的薄厚体现彼此之间关系的亲疏远近。因而中国人一般送厚礼,并且讲究实惠。中国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对中国人说来,任何对象、任何场合都可以用食品送礼。如:点心、水果、烟、酒、糖、鸡、鸭、鱼、肉、蛋,甚至包括馒头、挂面,以及各种山货(枣、核桃、栗子)等等。据说,早在孔子年代,其弟子便送肉给孔夫子。
中国人送鸡、鸭、鱼、肉,还讲究送整个的,整鸡、整鸭、整猪、整羊……。这不仅表示礼品的轻重,还表示圆圆满满,完整无缺的吉祥含义。
(四)民族习俗文化心理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又是互为影响的。
一个民族的习俗文化心理,不仅在自身的环境中逐渐发生变化,而且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中也在发生着变化。
以烟为例:中国人有烟酒不分家一说,吸烟人遇上吸烟人都互送烟吸,这已成为习惯。日本人本来是没有送人烟吸的习俗,但是有的日本人在与中国人的长期交往中,也逐渐受其影响,开始以烟送人,主动让人吸烟。
以颜色为例:中国人对白色视为不吉祥的色彩已有悠久的历史了,但是在国际交往中接受了其他民族的影响,如对表示纯洁无瑕的白颜色也逐渐喜爱,甚至崇尚。结婚也早有人穿白色礼服,戴白花披白纱。
过去,中国人没有送花的习惯,现在也将送花作为表示感情、礼仪的一种手段。
当然一个民族的习俗文化心理还与迷信观念往往交织在一起,并且占有很大的成份。历史已经做出说明,不同的环境塑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环境发生变化,其民族文化心理自然地也是缓慢地也要发生变化。
《日本汉学大师……》
日本有许多著名的汉学大家。他们对中国文字、语言、文学、历史、哲学等诸多方面的研究造诣颇深,《大汉和辞典》的著作者诸桥辙次先生是近代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诸桥辙次先生1883年(明治16年)生于日本新泻县南蒲原郡下田村,1982年去世,享年99岁,今年正值他诞生120周年。
诸桥辙次的父亲安平是一位教育家,在家乡开办义塾,终生从事教育。他对中国、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中国北宋时期的苏轼、苏辙二位诗人极为崇拜。诸桥出生后,期盼诸桥将来也能像二苏一样成为大学者,苏辙排行老二,诸桥也是排行老二,于是就给诸桥起名为辙次。“次”有次子之意,又有后继之意,“辙次”意味深长。
诸桥刚刚5岁的时候,父亲就开始让他诵读《三字经》,7岁开始通读《四书》。母亲也十分重视对诸桥的教育,晚上经常给他讲述《西游记》中的故事。如此耳濡目染,对于使诸桥后来成为赫赫有名的汉学大师,无疑起了重要作用。
诸桥先生一生著述甚丰,《诗经研究》、《经史论考》、《儒学目的和宋儒的活动》、《儒教讲话》、《日本精神与儒教》、《儒教和我国的道教》、《孔子与老子》、《庄子物语》、《孟子之话》、《十二生肖物语》、《大学新释》、《标注大学中庸章句》、《标注论语集注》、《标注孟子集注全》、《汉学汉语谈义》、《古典之鉴》、《中国古典名言事典》、《大汉和辞典》、《新汉和辞典》、《广汉和辞典》等等。其中《大汉和辞典》是他呕心沥血耗时近40年之巨著。该辞书共13卷集,最初第一卷集是1943年问世。好事多磨,随后灾难一个接连一个。1945年2月东京遭美军空袭,战火将该辞书文稿全部化为灰烬。此时诸桥先生已年过60,由于长期劳损,双眼视力大为下降;时过一年,1946年诸桥先生右眼失明;继而,编写大辞书通力合作的4位得力助手又相继去逝;过不多时,1951年夫人又离他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