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已83岁高龄的诸桥先生获此殊荣之后,并没就此止步。他说:“辞语浩如烟海,时代变迁快如走马灯。为使辞书的生命永存而不衰,就得不断进行修补增订。”于是,他又开始企划修订工作,为此专门成立了“东洋学术研究所”。其实,早在1955年《大汉和辞典》第一卷发行时,诸桥先生就已考虑到今后的修订事宜,在辞书的序言里,诸桥先生直言不讳地说,辞书的编写有许多不足乃至谬误,“恳请江湖有识之君子予以教正,不胜荣幸。并切盼50年、上百年之后,出现合适的学者来继续对该辞书加以修改,使之成为一部高质量的《大汉和辞典》。那将不只是我个人喜出望外的事,同时在学术界也将成为弘扬东洋文化的一件大喜事。”最后为了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期待,特意又说了一句:“我切盼此事不已”。众所周知,一部大辞典的修订非同寻常,是一件着实艰巨的工作。且不说内容的修订补充,仅以索引部分工程而言,《大汉和辞典》修订后,索引单独成册就长达1248页。可谓“一节动而百枝摇”。诸桥先生毕竟年事已高,深感心有余而力不足,又担心修订工作拖迟,为尽早落实修订上作,1974年4月,92岁的诸桥先生决定拜托他的两位学生镰田正教授与米山寅太郎教授来完成《大汉和辞典》的修订任务。两位先生未辜负恩师诸桥先生之重托,修订版的第一卷集于1984年完成,到1986年全卷全部修订完成。遗憾的是诸桥先生1982年12月8日与世长辞了。
诸桥先生的业绩不仅是《大汉和辞典》的编纂,也不仅是留下许多著作。他的一生一直在学校从事教学工作。曾先后在大东文化学院(现大东文化大学)、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国学院大学、青山大学等大学作过教授讲授汉学,影响很大。并且在战前与战后,长年担任宫内讲师,专门为天皇、皇太子讲授汉学。甚至连天皇家族一些人的名字如浩宫纯仁、礼宫文仁、纪宫清子诞生时都是请诸桥先生命名的。不难看出诸桥先生是何等受器重的大汉学家,诚如诸桥先生白己所言——“我的人生离不开汉学”。
诸桥先生如此热爱汉学,自然对汉学的故乡——中国极为向往。他一生曾多次来过中国,1919年9月,时年37岁的诸桥先生作为留学生来中国就读两年。当时正值“五四”运动不久,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怒火还在熊熊燃烧,日本人一般不敢轻易来中国,更无人希望来中国留学。自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日本国内上上下下掀起了一股蔑视中国、敌视中国的逆流。可是,诸桥先生却截然不同,一心想来中国。在那之前,诸桥先生就曾申请过来中国留学,但未被政府应允。诸桥先生在北京大学留学期间,在攻读汉学之余,踏及了中国的大江南北,了解了中国的历史,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并且走访了许多中国的学者,如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周作人、胡适、康有为、章炳麟、叶徳辉、张元济、我的老师徐祖正以及陈宝琛等人。在《汉学界的回顾》一文中,诸桥先生说:“中国的学者大多令人敬佩,因为他们谦虚、勤奋、有礼貌,而且学识渊博。”为了证实这一点,他说汉诗人冈千仞(鹿门)与汉学家竹添井井也持有与他相同的看法。
诸桥先生是一位极富正义感的学者。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看到战火“平芜渺渺戍烟孤,绝漠春浅百草枯”他内心十分悲痛。中国的大好河川遭到如此蹂躏,他深感“秦塞汉关千古恨,燕山楚水惹愁长。萧条此夕独缅思,心与狂波共漾漾。”他坚信,侵略不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得道多助,夫道寡助。他说:“有德古来必有邻。”这真是一针见血痛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是无德之举。(以上诗句见《不恤纬行》诗篇)事态发展日益严重,1937年7月7日,日本将战火进一步扩大,挑起卢沟桥事变。诸桥先生更加焦虑不安,当时他一个人在教室里默默低沉地说:“中国失败了。”流露出一种惋惜之情,不满日本帝国主义的所作所为。在场的年轻学生们听到后无不感到吃惊。诸桥先生一直盼望着战争早日停熄。但事实告诉人们不会的,玩火者不到自焚是绝不会住手的。中国的命运每时每刻都在牵动着诸桥先生的心。
诸桥先生之所以同情中国,因为他有一个正确的、基本的中国观。纵观历史,他认为中国人长期饱经战争之惨祸,正因如此,中国人比任何一个民族都真心希望和平。“中国民族确实是爱和平、爱民主之民”,基于这一理念,从战争一开始诸桥先生就站在中国人一边,强烈反对战争。1965年在为庆祝他获得文化勋章,成为“文化功劳者”举行的盛大庆祝会上,诸桥先生致答辞时,最后他请求与会者,会后一定要读一读他所写的《生于乱世中的中国人》一书,他特别提到该书的一段结束语。概括地说,“我所要讲的是绝不能和中国进行战争”,“同中国打仗是再愚蠢不过的事了”。他还说:“与中国人交往如果搞什么小动作,耍什么小聪明,肯定会失败的。”他再三强调:“我的意思是与中国人打交道一定要真心诚意。”他非常郑重地告诉人们:“这是我的信念。”更为难能可贵的是1966年9月,作为教养讲座,诸桥先生发表了题为《论诚、明、健》的讲演,讲演分三讲。其中第二讲“修养论”,谈“霸道与王道”、日本人对中国人应采取什么态度时,他义正词严地批驳战时曾担任过大日本文学报国会、大日本言论报国会会长、甲级战犯、日本有影响的评论家德富苏峰的所谓名言:
“中国人是歪读《论语》,如果我们不歪读《论语》就无法对付中国的一派胡言。”诸桥先生说:“我不这样认为。”“如果歪读《论语》对待中国,一定会失败的。”他说:中国人是非常聪明的,“中国人是有分辨谁诚实,谁不诚实能力头脑的人。”并说:“我们真的以诚相待,肯定会成功的。”诸桥先生还不止一次地谈到:“日中和平友好的关键在于一个‘诚’字。”而且反复向日本人讲,对中国人要怀有真诚实意。诸桥先生的这些讲话真是意味深长,令人深思。俗话说得好:“心诚则灵”、“真心比任何宝石都美丽”。“心诚”、“真心”不是表现在口头上,而是要体现在行动上。“心诚”就不会讲不友好的言论,“心诚”就不会做不友好的行动。口是心非,假心假意,一眼就会被看穿。“心诚”绝不是一时激情所能做到的,“心诚”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没有信任就没有真诚。诸桥先生是通过长时间与中国人的接触,是通过长年对中国文化了解,才对中国、对中国人有了如此深刻的感受和体会。直到99岁去世前夕,诸桥先生心里还在怀念中国,他说:“我还想再去一次中国。”像诸桥先生这样一位作出卓越贡献的汉学大师,这样一位对中国、对中国人民一直怀有深厚情感的学者,应该让更多的中国人所了解。特别是首先应该让从事日语教学的老师们有所了解,并且将他的大名、他的事迹告诉给中国的青年学生。
让我们永远纪念这位大师。
参考文献
1、大汉和辞典.诸桥辙次.大修馆,1960
2、诸桥辙次博士の生涯.大修馆,1992
《良宽与儿童》
2000年初春时节,当我再次踏入日本,来到著名的雪国新潟,刚刚走出长冈车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塑像,深深地吸引着我。这是一尊神僧、诗人、歌人、书法家良宽的塑像。良宽左手拿着地丁花,右手持着竹杖。这是根据传说——良宽化缘归途由于着迷观赏大自然的花草,一心摘花品香,竟然忘掉了手中重要的托钵,塑像栩栩如生地刻画出这位僧人热爱人类,热爱大自然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