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惠”及人生--李宗惠回忆录 第42节

点击:

良宽家境虽不属豪门富户,但他如不削发为僧,至少可以当个名主。三十三岁完成禅修,走出圆通寺之后,他完全可以入寺为僧,过上安定的生活。但他却选择空庵而住,靠托钵乞讨为生。1819年,长冈藩主牧野忠精在长冈建寺,亲自登门拜访年已六十二岁的良宽,请他去长冈任住持,良宽依然是婉言谢绝。另外,良宽的诗作,特别是和歌独树一帜,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良宽还是位书法家,人们视良宽手迹为珍宝。无论从何种角度,良宽都可以过上远比现实好得多的生活,但良宽却“满腹志愿足”其他无所求。心中“无欲一切足”,只望过上海边小蟹无忧无虑、宁静自在的生活。这点也只能同孩童在一起才能获得。

良宽离开人间已有一百七十年了。良宽作为一名僧人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但良宽的名字至今在日本依然非常响亮。

据统计,日本全国有四十三个良宽会团体,撰写有关良宽的专著不下数百册,保留下来的良宽遗迹,其数量也是为数最多的一人。

良宽的确是位值得研究的人物,他的精神有许多值得思考。仅就“良宽与儿童”他对儿童的教育方法,不是靠口头的说教,而是通过心的投入,爱的倾注,情的感化。既做儿童的良师,又做儿童的益友。孩子有了缺点、乃至错误,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劈头盖脑地训斥,而是循循善诱,耐心指点,引导他们达到自我教育。

良宽使马之助的转变做法,不能不让我们深思。事实证明,单靠说教、训斥是很难取得效果的。训斥是绝对不可取的。训斥是不平等的表现,以势压人的做法,它只会伤害儿童的自尊心。他们年龄虽小,但已具有自己的人格和想法。成年人的训斥是无视儿童权利的粗暴表现。对此,儿童产生抵触,起来进行反抗也是理所当然的,丝毫没有什么奇怪之处。

马之助的父母请出良宽来,其目的是想利用良宽这个“名人”来压服孩子,想让孩子认错,证实大人是对的,孩子就得听大人话等等。一般父母都有如此之通病。殊不知孩子不一定错,大人未必就对。

良宽对待儿童可以说是用心良苦。良宽之所以如今依然为后人所怀念,良宽这种热爱儿童,甘为童子牛的精神应该是其中之一吧!

《名字与文化……》

1993年,在日本东京都昭岛市,一个婴儿堕地后,家长给孩子起了个“恶魔”的名字。当其家长在申报人籍时,遭到了政府法务部门的反对。认定其父是乱用命名权。原因是,这种名字将会给孩子的未来带来伤害,要求其家长重新起名。这件事,当时在日本成为轰动一时的大新闻。全国各大新闻媒体都以头条新闻加以报导。

1991年8月,日本大阪地区出生了一个名为“泉北爱”的人。她的得名是因为在她出生后不久,遭到父母的遗弃,由他人捡回收养。此事发生在大阪地区的泉北,救助她的是泉北一所医院的医护人员。为了纪念这段事,人们给她起了个姓泉北,名爱的姓名。这个名字很有意义。她虽然失去了父母的爱,却得到了广大泉北人的爱。她终生都不会忘掉这段经历。

上述两件事,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人们是多么看重名字的影响。名字通常是代表一个人,起着区别人的作用。名字作为一个人的代表符号,似乎很是平凡,而不重要。其实不然。不论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可以说两国都将名字视为自己的第二生命,不怕生坏相,就怕起坏名。日本人有“获利不如获名”的说法;中国人有“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的说法。

世界上,有的人没有姓,伹是没有人没有名字。而且,每个人的名字都有其说法,都有一定的含义。文化包含着方方面面。名字也是构筑文化的一个方面。

名字与时代变迁

名字与文化交融并汇,其特点之一,从人的名字可以看出时代一个又一个的变化。日本国有着自己的年号。日本的历史通常以年号来表记。日本的年号始于645年的大化革新。“大化”是日本国的最初年号。在明治维新之前,年号不仅随着朝代的变更有所变动,而且经常受天灾、人祸,逢喜、逢灾而任意加以改动。所以,年号很复杂。明治维新之后,作了新的规定,一个朝代只用一个年号,称之为“一世一元”。

现今日本的年号为平成。在平成年间出生的人,作为时代的象征,命名有“翔平”、“修平”、“要平”、“健平”等。平成之前的年号为昭和,昭和年间出生的人,命名有“昭二”、“昭三”,即昭和二年、昭和三年所生。昭和元年只有5天,是从1926年12月25日算起的。时间很短,所以起名为“昭一”的人不多。“和男”、“和郎”、“和雄”很多也都是表示是昭和年问出生的人。同样女子的名字也受其影响。“和子”这一女人用名从昭和二年至昭和十五年,这是连续13年选用最多的女子用名。

昭和之前的年号为大正。在大正年间出生的人,命名有“正一”、“正二”、“正三”,即代表的是大正元年,大正二年与大正三年所生。女子大正年间所生的人,起名为“正子”的很多。

大正之前是明治。明治年间才开始实行“一世一元”。那时平民百姓中很多人没有大名,有的连姓氏也没有,户籍制度也不健全。为了确立中央集权,通过建立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保证征兵的顺利进行,税制的切实贯彻,而要求百姓也必须有名有姓。明治8年,政府发布太政官令,要求庶民百姓都得起名用姓。之后,明治政府又再三强制执行,才逐渐由男到女渐渐有了名字。明治年间,男人以“郎”字命名的为多;女人以“子”字命名的为多。

名字与时代的联系不仅限于年号,还反映在诸多方面。如大正年间,大正十二年(1923年)九月一日,日本关东地区发生了大地震。4天后,诞生于世的日本著名食物生态学专家西丸,其父母为了纪念这一事件,为其取名为“震哉”。男子取名有“震太郎”、“震次”、“震作”等。女子取名有“震子”、“復子”等,都是这一事件的记录。又如1959年,现天皇明仁与美智子成婚。当时刮起了一阵旋风。过去皇族的婚姻对象只能在皇族内部选择。此次明仁打破了过去的束缚,而是从平民百姓中选择配偶。一位平民家出生的美智子能被选人皇宫,全国女性都为她表示祝福。一时间,美智子成了崇拜的偶像,掀起了一股美智子热。后来许多出生的女孩纷纷取名“美智子”、“贵美子”、“智惠”等。

名字与伦理观念

中国的儒家思想最早由朝鲜人王仁在4世纪时,将《论语》与《千字文》传人日本后,逐渐传播开来,并为日本人所接受。长时期成为日本人的伦理观念。儒学中的忠、孝、仁、义,在日本人的名字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根据日本史书记载,万世一系的天皇自第一代神武天皇立国至今,已延续125代。日本天皇有一个特点是有名无姓。125代天皇中,取“仁”字命名者达55代。如果将南北朝时代北朝所拥立的5个天皇记人在内,总计130代天皇中,有60代取“仁”字命名。天皇中以“仁”字命名的第一人是第11代垂仁天皇。现今平成年代的天皇名为“明仁”。除了天皇之外,皇族中的亲王取“仁”字命名者也居多:崇仁亲王、雍仁亲王、重仁亲王、诚仁亲王、辅仁亲王、直仁亲王、彰仁亲王、典仁亲王等等。庶民百姓也有以“仁”命名的,但为数不多。天皇名字取其“仁”可能是表明自己“施仁政于民”,为人树立做人之楷模的缘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