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惠”及人生--李宗惠回忆录 第41节

点击:

其后,走进商店,我又发现许多商品都以“良宽”命名。人们每天饮用的牛奶有“良宽”牛奶,印有“良宽”牛奶四个醒目大字的牛奶车,天天行驶在街上,为各商场店铺送奶。各大商场、酒店都销售有“良宽”酒。商店面食柜台上摆放有“良宽”挂面。连洗脸用的也有“良宽”毛巾、“良宽”手帕。广为使用的电话磁卡有“良宽”系列磁卡。节日悬挂用的彩灯有“良宽”彩灯。美术明信片有“良宽”系列明信片,还有日本人喜欢在居室内摆放的木偶“良宽”人形等等。

这其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商品上的画面,“良宽”挂面商品包装上彩印的画面、“良宽”毛巾、“良宽”手帕上印制的画面、“良宽”电话磁卡上选用的画面、“良宽”彩灯上绘制的画面,无一不是“良宽与儿童”。

“良宽与儿童”这一画面除了用于商品上外,良宽出生地的新潟出云崎町良宽纪念馆前的雕塑有“良宽与儿童”,良宽居住过的新潟国上寺五合庵前和新潟寺泊街的壁画有“良宽与儿童”。凡有关良宽的出版物几乎都附有“良宽与儿童”的照片。良宽削发为僧出家拜师的冈山圆通寺公园以及冈山新仓敷车站等地均有“良宽与儿童”的塑像。可以说在描绘良宽的画像中,以绘制“良宽与儿童”的画像、雕塑不仅为最多,而且最为感人。

“良宽与儿童”的塑雕绘画虽各有不同,但主要表现为两幅。一幅是反映良宽与儿童在玩手球(注:用布缝制的球)的游戏;一幅是反映良宽与儿童在玩捉迷藏的游戏。玩手球的那幅,表现的是良宽与孩子们拍来拍去,又拍又唱的那种热烈情景。捉迷藏的那幅,表现的是良宽主动甘当被捉者,先去藏,让众多的孩子们找他。有的小朋友高兴地早已用手蒙上了眼睛,准备良宽藏好后就出击的生动场面。两幅画面都如实地反映了良宽生活的一个侧面。

良宽每天除去坐禅、诵经、外出化缘外,最大的乐趣要算与儿童一起嬉戏了,从“良宽与儿童”的画面,不难看出良宽与儿童们在一起玩得是那样加醉如痴。孩子们围在他的周围,他又说又笑,与孩子们完全融为一体。年过半百的良宽,自己也如孩子般地天真,笑得十分开心。

一次,在与孩子们玩捉迷藏的时候,良宽藏在稻草堆里,竟然不知不觉地睡着了。天黑了下来,孩子们实在找不到良宽,无奈一个一个地都回家了。良宽一个人静静地躺在稻草堆里。天黑后,从地里收工回来的农民来收拾晾晒的稻草垛的时候,发现稻草堆里有人,走近一看才知道是良宽。农民叫醒了他,良宽睁眼第一句话:“谁呀?怎么这么大声音,这会让小鬼发现的!”还念念不忘在与孩子们玩捉迷藏的游戏呢!良宽不是一位普通的禅僧,他同时是一位汉诗人,也是日本的歌人。良宽所做的汉诗有754首,和歌有1415首。在他所做的诗歌中,有多首表述了他与儿童的情感。

良宽为何如此热爱儿童,离不开儿童呢?良宽在诗文中感慨万分用“一二三四五六七”作了没有表述的表述。言为原因很多,一言难尽。

其一,先看看良宽所生活的年代。

一百七十年前,当时日本正处于封建社会。良宽的故里越后,封建主正在加紧兼并土地。后来,日本最大的地主市岛家就出在新潟,加之,自然灾害不断发生,农民生活痛苦不堪。佃农辛勤耕种一年收成的一半被地主掠夺,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佃农成了“贫困”的代名词。另外,地主所获利益的四分之一左右,又要上交官府,地主也不甘心如此。当时,不仅农民抗争蜂起时常有之,新兴的町人与封建主之间也屡屡发生争斗,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良宽在冈山圆通寺修行后,长达五年之久,巡游了日本各地,耳闻目睹之一切自然深深地刻入了良宽的心中。此时,父亲又因世间困扰自杀而死。这一切都使良宽产生厌恶之情。

自己遇到“不惬意”时,只有听之任之忍耐之。因而他最大的满足是“独往伴麇鹿,高歌和村童”,因为只有在儿童中,才能找到一块净土,才能得到欢乐。那里不存在尔虞我诈,没有你死我活之争。那里是人世间的“太平世界”。

其二,看看良宽的家庭环境。

良宽排行老大,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母亲特别喜欢弟弟。良宽总得让着他们,哄着他们。在家里良宽很少得到父母宠爱,而且,时常受到父母亲的训斥。一次,挨父亲骂,良宽一个人跑到海边,面对大海思索、寻求答案。看到脚下爬行的小蟹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他羡慕不已。平时,良宽总是蹲在家里,孤独寂寞。父母亲只是让他出去玩,但到了外面既找不到伙伴,又没有什么好玩的。小时候这段痛苦的经历对良宽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也是形成良宽对儿童有一种特殊感情的缘由吧!

良宽的弟弟由之有一个小儿子,名字叫马之助。由于娇生惯养,非常任性,自己做错了事不许别人说,动不动就发脾气,还不好好干活。父母亲怎么说也不听,最后决定请良宽来帮忙。良宽是大名鼎鼎的诗人、歌人和书法家,是为人敬重的僧人。马之助也是知道的。想必良宽的话很有分量,他会听的。良宽的弟弟把良宽请到家里,说明意图,让良宽住了下来。可是,良宽住进弟弟家里,一连好几天一句没言语,简直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下急坏了由之。全家人都莫明其妙,眼看着良宽就要告辞回庵了,这怎么得了?最后一天,良宽穿鞋要走的时候,突然亲切地喊了一声:

“马之助,谢谢你,能不能帮我把鞋带系上?”

这一突如其来的拜托,令马之助不知所措。因为马之助知道父亲请良宽来的目的是为了教训他的,他已作好了挨训的准备。从打良宽一进家门,马之助整天愁眉苦脸,闷闷不乐,提心吊胆地等着良宽的训话。可是,左等右等良宽不说话,不知良宽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一听到良宽喊他,让他帮助系鞋带,马之助顿时匆匆跑上前去,跪下给良宽系鞋带。系完鞋带之后,马之助不由得抬起头看了看良宽。此时,良宽也在注视着他。看着马之助系好了的鞋带,良宽的眼里充满了泪水,泪水滴淌到马之助的颈上。马之助吃惊了,久久地低下头,不敢再正面看良宽一眼。此时,自己也流出了泪水。至此,良宽依然默默不语。稍过片刻,良宽站了起来,同大家告别而去。从那以后,马之助转变了,变得勤劳好学,也不任性了。后来还当上了名主。

良宽的不言不语竟然胜过千言万语。良宽是用爱心唤起了马之助的自省。良宽深有体会,孩子需要真正的爱心,父母的训斥往往会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

良宽不希望再把这种痛苦加在下一代孩子的身上。

其三,良宽喜欢儿童、热爱儿童,这与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良宽终生行善,为人化缘祈祷。将祝愿人类幸福视为僧人的天职。他淡泊人生,不图名利。正如他诗中所云:不图富贵、不求长寿、不追虚名、不贪享受;身穿布衣手托钵,时与儿童寻快活。

良宽受中国老庄思想的影响,“满腹志愿足”知足常乐,视“无”为大。良宽自己虽然没有亲生子女,但他却拥有更多的孩子。他比任何人拥有的孩子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