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与外国人打交道,通常言之有两大壁垒:一是语言壁垒,一是文化壁垒。语言不通、不精是无法顺利进行交流的,可是只懂语言不懂文化,同样不会达到交流之目的。现今存在的最大问题,应该说是文化大于语言,不懂文化,在国际交往中就难于取得共同语言,因而也就难于取得共识。不但旧有的隔阂解决不了,新的隔阂还会产生。语言教学应该渗透文化,不言而喻,这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语言教学应该渗透文化,近些年来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倡导,并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也已有人写了一些文章,但是具体到日语教学如何进行,进行到什么程度,讨论的尚不多、不深、不透。
语言教学渗透文化内容应从低年级教学开始,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有人担心,渗透文化内容会占用语言学习时间,影响语言教学等等。其实不然,如果处理得当,二者不但不相冲突,反而会互为补充,且促进语言学习。它能起到化抽象为具体,给学生以“活”的记忆;化枯燥为有趣,活跃学生思维。本科生在校学习只有四年,时间与精力都是很有限的,需要学的东西很多,文化范围很广,特别是进入高年级,课文的内容广博,天文地理、社会生活、人文习俗无所不包,语言教学联系文化的素材甚多,宜于联系、便于联系,但又不能无主无次、无轻无重。首先要有一个计划,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哪些只是粗讲、那些需要精讲,什么阶段粗讲、什么阶段精讲,每篇文章确定几个文化着眼点,问题应明确,重点要突出,既能保证语言教学任务之完成,又能增长扩大学生的文化知识。
低年级阶段讲授的文化眼点,自然是简单容易掌握,费事不多,最好是三言两语就能带过的,但是所遇到的文化眼点,不会完全如此,有些文化眼点就应该分阶段讲授,以保证语言教学之进行。
例如“樱”。低年级时只介绍樱花为日本之国花,日本人有赏花的习俗,“赏花”一般指赏樱花。但进入高年级时,可酌情介绍得深一些,如“樱花前线”即樱花开放之时间线,赏樱情景,有代表性的赏樱名胜地,樱花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日本人有“人は武士、花は櫻”(人数武士,花数樱花)之成语等等。同学学过后,肯定对樱花的文化感大为增加,印象自然深刻。
“富士山”一词也可以分阶段讲解。低年级时,可只介绍富士山为日本之象征,日本第一高山,海拔为3776米。高年级时,视其情况多讲一些,如富士山位于何处,情景如何,日本人将富士山视为神山,喜爱登富士山,并以取名富士为吉祥。因而,“富士见町”、“富士苹果”、“富士胶卷”、“富士通”、“富士松”……乃至人名姓氏取富士者也很多,地方上有的将自己地区的山也称为富士山。如有可能还可以简单介绍与竹取物语之关系等等,鉴于文化眼点有大有小,同时也可大可小。语言教学所联系的文化眼点应以小为主,尽量将大化小。大的文化眼点最好作为专题讲座,或放于国情课中去进行。如食文化、茶文化、花道等,其内容包括繁多,不宜在语言课中大讲。如果大的文化眼点需要在语言教学中介绍,只能是化繁为简,化多为少,化面为点,分阶段讲授为宜。
日语教学究竟哪些结合文化进行教学,这需要认真研究。既不能完全脱离文化进行语言教学,又不可凡是能联系文化的都联系文化加以讲授,把语言教学上成了文化教学。日语中有汉字,中国人学日语,它既是“福”又是“祸”。说“福”是因为中国人学日语比起其他国人学起来容易;说是“祸”是因为稍不认真对待,望字出音、望文生义就会导致误读、误解,这点是学过日语的人都深有体会的。因而,日语中用汉字表达的词语与中国词语意思不同者,应融入文化加以讲解。
例如“汤”。
汉语中的“汤”虽有热水的意思,如“赴汤蹈火”,但主要是指食物加水煮后所得的汁水,如“米汤”、“鸡汤”;或指水多菜少的菜肴,如“菜汤”、“豆腐汤”等。
日语中的“汤”则主要是指“开水”、“热水”,如“湯を沸かす”(烧开水)。另外,日本以“湯”代表“洗澡水”或“入浴(处)”。日本浴池门口多半挂着“湯”大字的布帘,表示此处是浴池。这类用法,如“湯に入る”(入浴)、“湯からでる”(出浴)、“湯殿”指的是澡堂、浴室。“產湯”是指给新生婴儿洗浴的热水等等。《标准日本语》中级(下)第39课“座谈会”一文中,陈文芷教授谈了一段她刚到日本不久时,曾看见写有“湯”字的招牌,以为是卖汤的地方。由于肚子饿了,看到卖汤的招牌就想进去。她丈夫连忙阻拦说,不对,不对——这种事,日本人听起来好像有些荒唐。但不了解日本文化的中国人,出现这种事情也不足为怪。
再如“赤電話”。
从字面看,汉语可以译为“红色的电话”、“红机子”,指直通中央的电话机。
日语中“赤電話”虽然字面是红色电话,但它指的是委托商店管理,设在商店门前或小卖部处,使用十日元硬币的红色公用电话。现今发展为话机虽是黄色,但设在商店门前使用一百日元硬币的也称“赤電話”。
这类词语不联系文化讲解,同学是搞不清楚的。
有的从汉字词义看,中日两国相同,但文化背景不同也应作一讲解。如“犬”,日语词中的“犬”与中国词义应该说一样,但中日两国对犬之认识则各有所异。日本人养狗的比例比中国人要多。日本人养狗就将狗视为家中之一员,不打、不杀,更没有吃狗肉一说。日本语言中用犬(狗)之词,贬义很少。中国人视狗屎为脏物,厌恶狗屎,且多作骂语使用。日语使用狗屎一词则有所不同,主要表示数量众多。如“伊勢屋稻荷に犬の糞”(伊势屋与稻荷神社多如狗屎),“佐藤斎藤犬の糞”(佐藤斋藤之姓不下狗屎之多)。在东京,日本人都喜欢在涩谷站前的八公狗铜像下相会,特别是恋人更是如此。中国人眼中的狗多为贬意,而日本人眼中的狗褒意为多。这与中日文化不同,中日两国对狗的价值观、认识论不同有关。这不能不说,日本人倡导“忠”,忠君报国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日本人。
再有,日语中有的词在汉语中很难找到相对应的词,而这些词又凝聚着文化内容,对这种词也应加以解释。
如“しめなわ”(注连绳)。
在中国人编写的日汉词典中,有的根本没有列入这一词,有的译释为稻草绳。前面加上了注释:挂在神殿前,表示禁止入内,或新年挂在门前,表示祝贺的稻草绳。中国人如果用通常眼光中的稻草绳,理解日本的注连绳恐怕就大为走样。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今的注连绳有的已不用稻草编织,而以棉纱绳取代。所以这些不加以解释是不行的。
日语有的词不但在汉语中没有相对应的译词,甚至辞书也没有作出符合实际的、贴切的说明。对这些词如果在教学中不加以介绍,学生必然很难理解,以致理解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