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惠”及人生--李宗惠回忆录 第52节

点击:

回顾我国的日语教学,近50年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解放前日本侵华阶段,北京是从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开始,在京全面推行日语教学。根据日本政府的指令,当日上午8时许,日本军进驻燕京大学、协和医院和宋哲元将军官府(原段祺瑞临时执政府,现东城区张自忠路三号人民大学宿舍)。

同时宣布取消大、中、小学的英语教学,教会学校也要教授日语,全部施行日语教学,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这一阶段是奴化教育,非一般正常外语之教学。

第二阶段是解放以后,直到80年代的改革开放。这一阶段主要是贯彻“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挂帅”,外语教学紧密配合政治形势。由于形势不断变化,教材几乎是年年都变样,而且内容很窄。外语教学成了变相学“毛著”,外语成了“政治外语”,最后严重到竟然提出“中国人为何学外语”等一类荒唐谬论。当时许多老师为之叹息,忧虑和沉思!

第三阶段是1978年十二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外语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迎来了一股催人奋进的春风。从此,有了真正研究外语教学的空气,有关学术组织、学术刊物、学术著作的出版,犹如雨后春笋般问世。过去日语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翻译人员及部分教师。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时代向外语教学提出了高标准、高要求,要求培养的不仅是翻译工作者及普通教师,而且应该是具有坚实的语言基本功底,又能对某一学科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才,为将来育成专家、学者、高级的研究人员,以担负起宏扬人类文化的使命,为完成这项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任务,除了需要加强本科教学之外,不少院校都建立了硕士点,北京大学等少数院校还设立了博士点。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更名为东方学系,可以说,它正是适应这一形势应运而生。

我国日语教学,现今比80年代改革开放以前,在教学上确实有了长足进步。听、说、读、写、译,尤其在听、说能力方面,同学的水平比过去都有明显的长进,这点是不容置疑的。从考研的成绩来看,考生的日语语言水平一般都较强,显得比较弱的是在综合能力测试方面。另外,毕业生进入社会从事工作时,最大障碍并非是日语语言问题,而更多的是知识面狭窄,对语言的文化背景不清楚,结果不能满足工作要求。由于对对象国的文化不了解或不甚注意,在工作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屡见不鲜。

我在驻日本使馆工作期间,有一次应邀出席日本人的宴请,有位同志吃饭时不注意,主要是对日本文化不甚了解,他吃饭时手不离筷,放筷时没有规矩,有时横放,有时竖放,有时还用筷子比划着说话,餐具不按规定摆放,使日方人员很不高兴,当场人家就向该同志提出了意见,造成很尴尬的局面。日本人用餐的时候是有节奏的,不能手不离筷、时刻准备着,而是吃口停会儿,吃口停会儿,停时要将筷子放下,平平稳稳地放在筷架上。不能乱放,更不能依托菜盘子将筷子斜架在上面,这些都是不文明、不符合日本人的文化习俗的。还有一次我们宴请日本人,时间订的是8月15日晚上,当时只考虑那天正值星期六,第二天又是星期日休息,想必日本人一定会应邀前来。结果,来的人出乎意料,很少。后问原因,方知8月15日盂兰盆日那天,按习俗除扫墓祭祖之外,一般是不外出参加宴请、娱乐交往之活动的。这时,我们才恍然大悟。但事已至此,也就无可奈何。所有这些都给我们极深刻的教训,让我们终生难忘。

在从事翻译的过程中,如果出现的是语言本身的问题,还是好解决的。口译时,可以再问一遍,没听清楚可以请人再讲一遍。但是,遇到的是有文化背景的词语,自己全然不知,那就非常狼狈了。一次,一位日本人士在讲演申引用了一句“敵は本能寺にあり”,这句话是源于“本能寺之变”。日本天正年间,住在京都本能寺的织田信长命令明智光秀去救援当时与毛利氏作战的羽柴秀吉,而明智光秀却借机一反织田信长,谎称“敌人在本能寺”而突然袭击在本能寺的织田信长,致使织田自刃。历史上称之为“本能寺之变”。这句话根据不同场合,译法有所不同,一般译为“声东击西”、“出奇制胜”等等。但是,这位翻译人员不知其义,只是从文字上原封不动地翻译为“敌人在本能寺”。顿时,会场上的人一下子变得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感到莫名其妙。诸如遇到这类有文化背景的词语,如果不懂,当时现问就来不及了。

语言教学联系文化,这也是语言教学联系实现的表现之一。特别是外国语教学,这点显得就更为突出。母语学习,它有一个特定的语言环境,有一个特定的社会条件,可以说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随着自身的成长,从周围的人、事等诸多方面都能受到文化的熏陶。而外国语学习就截然不同了,它是在缺少语言环境、缺少有关的社会文化背景的情况下进行学习的。因而在外语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只有与该语言有关的文化联系起来进行教学,其语言才不会虚飘、干瘪,才会有血、有肉、有筋骨,学起来才能真正掌握其语言之精髓。只有如此学习,学得不仅生动,而且容易掌握,为尔后的实际运用、达到学以致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减少乃至避免交往中的许多障碍。

我们有的日语专业同学,在校学习日语四年,由于是孤立地学习日语,没有与文化联系起来,因而对日语的理解,特别是如何将所学的日语与日本文化、日本人的心态、行为联系起来考虑就很少。例如,总是有人笼统地认为日本人言而无信,有的人举例也说,日本人如果对你说“有空请来玩”,你千万不可冒然就去。日本人与中国人不一样,中国人是有朋自远放来不亦乐乎,欢迎朋友来家做客。但是日本人不同。他请你,你就去,他认为你是傻瓜等等。是的,确实如此。这样说也不是没有道理。其实,这正是中日两国文化不同之所在。日本人视请人为约会,“会(相会)”要相约,“约”就要有“据”。信与不信,空口难分,要看有无“据”。日语中有一词“手纸”,译为汉语是“信”,其义十分清楚,“手写的纸”是“信”。

日本人正式邀请人参加活动或请到家中做客,一般都是有请柬——信之类的“据”。不像中国人那样随意。中国人结婚举行婚礼,应邀者可去,没应邀这也可以去,来者不拒,一律欢迎。但是,日本人则不同,没有被邀请者是不会去的。不请你,你就不能去。口头说是不能算数的,必须要有请柬。参加中国人的婚礼,可以即席发表祝词。日本人不行,应邀参加婚礼,谁坐在哪里、谁讲话都是事先安排的。请讲话的人除了有请柬外,还另附一张请于婚礼上发表祝词的邀请帖,否则是不能上去讲话的。日本人请你一定要有“据”,如果不需要请柬,他邀请你,一定会将时间、地点、路线跟你讲得一清二楚。诸如“有时间请来玩”这些只应视为寒暄语,绝不可当真。简单以这种例子说,日本人言而无信是不妥当的。如同中国人见面时,常问一句“您吃饭了吗?”这也是寒喧语,不应视为“吃了就算了,没吃,我请您吃一顿”之意。自然不能继而得出,你不请我吃饭,你问我干什么,真是虚伪之极等等,下这种结论当然是错误的。

再举一例,本科同学一般在二年级就学了“ひどい目にあぅ”这句话,其义为“倒霉”。会日本语的人大都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可是,我们有的人与日本人打起交道来,却把这句话忘得一干二净,两只眼睛总是目不转睛地盯着对方,令对方非常讨厌。因为如文所表“目にあぅ”是不好的意思。日本人与人交际时,一般眼光的视线不愿与他人的视线相对,相互都注意避开就是这个道理。语言学习没有与文化挂钩,只是孤立地学习,意思是懂了,但不会运用,结果是两层皮,相互脱节。这种例子多得很,可以说不胜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