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惠”及人生--李宗惠回忆录 第55节

点击:

一句话,今日我们“问耕耘”,后面再来“问收获”。

《从大学日语……》

大学日语四级统一考试自1993年开始,在我国已有五年之历史了。它对于推动我国大学日语教学,促进日语学习,特别是强化阅读与听力能力曾起到过良好的作用,可谓功不可没。

去年,有幸以编审身份参加北京市部分教师编写的《大学日语四级考试模拟试题集》一书,其间见到了一份1995年公开曝光的大学日语四级统一考试的试题。为了使四级统考进一步完善,对大学日语教学有正确而积极的引导,我想就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来,与同行专家们共同探讨。

大学日语考试不言而喻应是遵循《大学日语教学大纲》的精神与要求来命题的。但从目前的题型内容来看,基本上是与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及日本财团法人国际教育协会组织举办的《国际日语水平考试》相仿。只是大学日语考试的内容增加了一项“作文”。

众所周知,《国际日语水平》是由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及日本财团法人国际教育协会组织举办的。它除了促进世界各国有更多的人学习日语,帮助检验其日语能力之外,目的主要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去日本留学,以适应进入日本大学学习之需要;同时也是为了扩大日本在各方面的影响。为此,日本专门编写出版了《一级对策》、《二级对策》、《三、四级对策》等一系列辅助资料。一级水平考试通过者,日本的大学一般以此作为外国留学生的日语入学考试的成绩。这股强风吹入我国,我国在北京、上海、长春、大连、广州等许多地区专门设立了考点,为其服务。不仅如此,还编写出版了相应的参考书,其销售量颇为火爆。不少青年认为:能通过《日本国际日语水平考试》一级就说明自己的日语水平可也。我国日语界也对这股风感觉清新,于是就开始效仿。最后发展为我国的日语考试试题,有的也采用《国际日语水平考试》之法。可以说,大学日语四级统一考试就是一例。

确实无意全然否定《国际日语水平考试》。它的诞生适应了日本之需求,也适应了时代之要求。它有它的长处、特点。我们不是排外主义者。不论中国的、外国的,凡是值得学习的都应该学习,而且提倡一丝不苟地认真学习。但是,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来学习。什么是实际呢?首先要看到,我们是在中国的高等院校从事日语课的教学工作,我们的对象是中国大学生,我们的目的是为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人材,培养出能掌握一门外语,借助这一工具不仅自己能直接进行国际交流,而且还能从事翻译工作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而《国际日语水平考试》它的对象与目的显然与我们不同。

我国大学日语教学之目的,在《大学日语教学大纲》中作出了明确规定:“大学日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阅读能力,一定的译和听的能力……”同时,在大纲的“教学要求”的“基本要求”与“较高要求”中,对翻译能力还作出了具体的要求:“能借助工具书”将与课文难度相仿的文章译成汉语,理解正确,译文达意,笔译速度达到每小时700~800日文印刷字数(较高要求是每小时1000~1100日文印刷字数)。严格地说,教学大纲应被视为教学的一部法规。我们不应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它的精神与要求应该贯彻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其中包括考试在内。

考试是检验教学质量的手段。考核学生之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通过考试也是督促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使学生了解在学习上自己有哪些进步与不足,如何去克服不足,争取更好的成绩。通过考核学生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查,它是促进教学工作以及检查教学大纲执行情况的必要手段。通过考试提供的数据作为评估、分析、改进教学的依据,从而进一步修订大纲。因而要求考试的内容与项目,必须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各项教学内容与要求进行。既不能考超出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又不能对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不进行考核。总而言之,考试不能脱离教学大纲,统考的目的是为了用一把统一的尺度,去衡量不同院校的日语教学水平。通过统考使每所学校能更客观、更科学、更具体地了解自己学校的教学情况,从中可以看出自己与他人长短之所在。并有助于校际交流与学习,从而进一步推动日语教学。统考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是个关系到能否全面推动我国日语教学水平提高的大问题。囚而,统考更要强调与教学大纲的一致性。

外语考试,听、说、读、写、译缺一不可。而且应该侧重于考核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因为语言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语言形式,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但是,目前《大学日语四级统一考试》不完全符合这种精神,与《大学日语教学大纲》的要求不相一致。

首先,其考试内容由于受《国际日语水平考试》的影响,没有中译日、日译中的翻译内容。日译中与中译日,特别是日译中是我们大学日语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我们日语教学的重要一面。通览大学日语四级统考试题,其最大的缺点,概括地说是只听而不说,只读而不译,主要考其一点是理解。虽说考试内容有“作文”一项,但它对大学日语来说,不是第一义的。外语学习的一个重要要求是表达,表达一是口头表达,一是笔头表达。口头表达是讲述,笔头表达是译与写。

翻译能力的培养是外语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可以说翻译是衡量外语教学成效如何的一个重要尺度。因为读解只是侧重于理解,翻译是理解的深化,是对读解的印证。学生是否真正将文章读懂、读透、读熟,可以通过翻译得以证实。翻译是使学生将外语的理解化为本能的一个过程。读解当然也很重要,但读解不必对每个字、词、句、段都认真加以推敲。读解考试只要根据提问,从中寻找出答案即可。翻译则有所不同,不可忽视任何细节,哪怕是一词一句。有时,自认为看懂理解了的文章,但一提笔翻译则发现尚有理解不透,甚至还有没有理解以至理解有误的地方。经常感到“可以意会,不可言传”,翻译不仅要有语言水平,还要求有知识面。因而,理解与表达,理解与消化、运用,不可同日而语。只有通过既读又译,将两者统一起来,才能收到实效,才会真正有助于学生的能力提高。所以,翻译是考试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当然,大学日语教学的要求,首先是日译中,可是中译日也不可不作要求,这两项都应列入考试之内。

大学日语统一考试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除了作文之外,均采用的是选择题的形式。这也是受《国际日语水平考试》的影响。考试的题型多种多样,选择也是一种方式。但是,选择题有其弊端。由于选择题具有启发引导的作用,故往往给学生一种暗示,造成顺藤摸瓜,甚至经推测猜想就能把题答出。这样就考不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也就是说,这种考试方式是不够科学的。选择题也易于相互作弊,不必说话,通过手势即可相互传递信息。甚至将试卷稍加倾斜放着就可让他人看得一清二楚。

再则,在巩固成绩,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大学日语统考也应摸索增加口试内容。口试一项空缺,同样是脱离了“大纲”精神。《教学大纲》对说的能力要求有如下之表达:“经过准备,能就课文内容或某一问题进行简短的发言,基本上能表达思想。”《教学大纲》的这一要求应该在考试中有所体现。没有口试项目,不能全面反映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听与说并不是一回事,听懂了也不等于就会表达了。因而将口试项目列入考试项目也是理所当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