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漫步人生路--施礼明回忆录 第12节

点击:

就这样,我们在车上,既有困难,又有乐趣,一转眼,就过去了七天。11月14日我们顺利抵达了莫斯科。

在苏联见到毛主席

到莫斯科后我就被分配到列宁格勒,就是现在的圣彼得堡。但使馆没有安排我们马上到列宁格勒去,而是在莫斯科待两天,就在这两天,毛主席接见了在苏联的留学生,我幸运地赶上了。

那天的情景仍然让我记忆犹新。当时,毛主席身穿灰色中山装,一边走一边频频挥手向同学们问好。为了能离领袖近点、再近点,所有人的身体都向前扑,我感到一股巨大的力量从后面涌来,身体不由自主地向前倾斜。雷鸣般的掌声和“毛主席万岁”的呐喊声响彻整个礼堂。

接着,毛主席给我们讲话,讲了大约四十分钟,其间他不断与台下的同学对话,气氛十分活跃。现在能够准确回忆起来的讲话内容已经很有限了,但有一段话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子里,至今依然十分清晰。毛主席对大家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那一刻,伟人的声音在大厅回荡,几千名在场的留学生个个热血沸腾。领袖的殷切希望对年轻的留苏学子来说既是巨大的鼓舞,又是强有力的鞭策,毛主席的话影响了我们一代人。

在激动之余,每个留苏学子也都强烈地意识到了自己肩负的责任,决心刻苦学习,报效祖国。

跟我一起去的清华同学,他过楼梯口的时候,正好毛主席出来了,还跟他握了手,我就没有碰上这样的好机会。

其他人都没有讲话,只有毛主席讲了话,主要讲了一些中苏关系。我们很幸运,第一次就碰到毛主席接见,结束后我就被分配到列宁格勒去了,从此我就和好友霍俊分开了。他分在莫斯科工程经济学院,我到列宁格勒工程经济学院。和我一起去列宁格勒的就是刚才提到的那位清华的同学,叫付家骥。

学校印象

坐了一个晚上的火车,才到达列宁格勒。去时,我们坐的国际列车,是硬卧,但是也是包间,住了四个人。去了以后印象一点都不好,一个管教务的工程经济学院副院长接见我们,我们两个就去了。这个学校就是一个门面房子,和石窟民房一样,一层、二层是列宁格勒工程经济学院,旁边有一个门,进去到四层、五层就是列宁格勒商学院了。院长办公室是一间很小的房间,摆了一张桌子,一张写字台,很简陋。这与我想象中的苏联反差很大,当时想象的苏联应该是很好的。我们人民大学虽然条件也不怎么好,但是很开阔,地方也很大,而他们的学校却很小。

学校没有专门的运动场,用的是一个公共运动场,哪个学校都可以去用。宿舍在另外一个地方,离上课的地方还比较远。每天上学的话就得乘有轨电车,经过涅瓦河才能到学校。

回到刚才,院长接见我们以后,就把我们分配到教研室。和我一起来的付家骥,在经济学教研室,我就在管理学教研室。当时的教研室主任接见我的时候,显得很犹豫,他看完我的简历,前面的初中没有上完,在人大上的还是三年制的本科,说有些担心我跟不上他们学校的要求,要我做好思想准备。

我既然去了,就要克服一切困难。当时我们要留学四年,去了以后有两门课就给我们免掉了,是资本论和哲学。免了两门课,对我们来说负担就减轻了不少,以后要上的课,首先是俄语,然后还有一门专业技术课,大概叫材料力学吧,接着就分配导师,确定研究方向。

俄语其实对我来说不算什么大课,但学校还是给我和付家骥安排了专门的俄语老师,这一期外国的研究生就我们两个。

第一年学校安排我和一名苏联大学生同住,以便练习外语。我们两个人一个宿舍,住宿方面也可以。那个时候宿舍也没有独立的卫生间,不过有一个大厨房,大厨房里有煤气炉、烤炉,也有烧木炭的那种炉子。我们来苏联的时候恰好买了一些中国的调料,平时就自己做饭。那个时候我们为了省钱,就自己做,很便宜,还合我们的口味。苏联的冬天特别冷,所以东西不容易坏。

有的时候我们合在一起做,还有我们高年级的中国学生。每逢周末,一起做饭一起吃。买点牛肉、猪肉,鱼什么的,就能做一顿丰盛的晚餐。平时就简单一点,买苏联的西伯利亚速冻饺子。

我们的助学金八百卢布,相当高了,所以生活还算可以。除去生活费用,剩下的就用来买书。从第二年开始,就是一个人一个独立的房间了,这样就自由了好多,课程也不多。

我研究的方向是研究机械制造里边新产品的试制,就是如何加快新产品试制的周期,这就是一个大的方向。这个题目给我的时候,我印象很深,导师说,这个题目不能选得太大,范围可以选小一点,但知识面最好要宽,如果范围太大,想面面俱到结果就是不深刻,没有研究意义。所以我选的题目是机械制造业的新产品的生产技术准备,就是讲这个新产品生产以前要设计产品结构、工艺,然后如何制造、试制。

比如说生产汽车,要做汽车结构设计、工艺设计,最后到工业制造。汽车制造里面很多用到一个磨具,叫冲压磨具,还有一些加工里面的卡具、夹零件的卡具,类似这些,我要准备这一套东西,专业上叫工艺装备。

具体的产品对象是革命前苏联的汽轮机厂,就是发电的汽轮机,大叶片里面转的大转子。这样一开始就进入了这个主题,研究归研究,这个课程还要学。所以从这时开始,我就忙碌起来了。从选论文的题目,到收集的资料,所有有关这方面的资料都要亲自到图书馆去查。不是所有需要的资料都能在学校图书馆找到,因为条件有限,所以我们就必须到列宁格勒的图书馆去找。

这个图书馆就方便了许多,办一个借书证以后,就可以随时去看书、借书了。借了以后不可能一天就看完,当天没有看完,第二天要接着看,就把自己借的书放在管理员那儿,他们会专门保管,等第二天来的时候他就还给你。有一些人会从白天到晚上一直在图书馆里度过,方便的是里面有餐厅,可以吃饭,我很佩服这些对求知孜孜不倦的人。

从本科、研究生、到留学,我一直学的是俄语,到苏联以后又专门学了两年。当然我的口语能力,要比当地的大学生差,那时候他们一天到晚都在上课,而我们每天不是在图书馆,就是在房间,而且一个人一个房间,所以,很少有和别人练习口语的机会,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虽然感觉一天到晚都在学习,但我从来都没觉得有多少压力,反倒觉得很充实。同学们之间也互相帮助,遇到问题问问老同学,所以在苏联的四年学习时间,只是在列宁格勒本市,而且不是上书店,就是上图书馆,其他玩的地方我一概没去过。直到1999年,我和夫人去了俄罗斯,才有时间到处看一看。

四年的时间,虽然学习紧张,不过活动还是有的。我爱滑冰,还有一个哈工大的同学也爱滑冰,清华那个同学也滑冰,我们学习累了,就一起去滑冰。

异国他乡,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走进农庄的活动,到列宁格勒郊外的集体农庄,感受了一番异国的农村生活。偶尔去博物馆看看,为的是更多地了解苏联,了解列宁格勒。有幸看到真正的苏联最经典的芭蕾舞,至今那优美的旋律,气派的剧场仍然让我记忆犹新。

去苏联之后,我没有和关系最好的霍俊分在一个学校。他在莫斯科,我在列宁格勒。在那四年期间,平时学习繁忙,只是在假期去莫斯科看过他,我们还在一起照相做了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