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漫步人生路--施礼明回忆录 第16节

点击:

半工半读其实就是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之相关的工作实际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增长的见识带回课堂,以此加强他们在学习中的分析与思考能力。

当时的口号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学与劳动生产相结合。这个时候学生是半工半读,而学校就成立了校工厂。校工厂就委托工业经济系主办,我们工业经济系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书记杜秀珍来组织筹备。

说到此处,先介绍下杜秀珍。大家听到这个名字,第一反应都会认为是女的,其实他是男的。有一次他去开会,会议主办方把他当成女同志,什么都是按照女性标准给安排的,还把他安排在了女生宿舍,真是闹了不少笑话。

他是老革命,也是我们工业经济系毕业的学生,他比我们大概低一两个年级,但年龄比我大。他曾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担任过干部。这个学校办的工厂不像一般社会上的工厂,所以压在他肩上的任务就是双重任务,厂里不仅要出工业物质产品,还要培养人才,所以对这个教工队伍来说要求比较严格,最基本的是作风要好,要热爱党的教育工作。

工厂开办时有一百多人,后来学生来了就更多了。领导班子由四个人组成,杜秀珍是厂长,负责人事、政治方面的工作。王洪庆是支部书记,他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干部,警卫员出身的他是人大法律系毕业的。还有一个女同志,叫载言,是办公室主任,她原来是华大的干部。另一个就是我,我是副厂长,负责管生产。

我作为一个工业经济系的老师,到工厂是为了锻炼,因为我没有领导工作的经验。我当过工人、当过学生,但从来没有当过干部,对我来说,因为我念过书,又去工厂实践,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我们工厂成立以后,工人队伍和管理人员都是从学校一些老同志当中选的,所以说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工厂培养了一批干部。

调进来的一些工人,有的表现很好,但也有表现不好的,跟当初提交给我们的档案材料完全不符,可见那些材料有弄虚作假的嫌疑。

工厂不仅要完成生产产品的任务,还要培养学生。职工不仅要会做还要会说,这是学校对我们的要求。所以我留下来以后,就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要理论结合实际。

在工厂里面我从来不摆架子,因为我觉得我是来学习的,不是来给谁当领导的。比如工厂里谁有什么困难,有哪个工友受苦了,我都会竭尽全力去帮助他们。

工厂里的活也不都是轻松的,有些活是很苦很累的。比如机械制造,包括铸造、锻造、焊等一系列的工序。光铸造这个活就不好干,先做好砂模,之后再把铁水灌进去,这个劳动是最苦的。

铸造的零件还有一个过程叫退火,比如造一个比较大的或者形状特别复杂的零件,浇铸之后遇一冷一热,会变得硬而且脆,不利于后续的加工。这时需要进行退火处理,就是把零件放到封闭的炉子里去,烧到一定的程度慢慢冷却再取出来,后把残余的应力去掉,减少零件变形、裂纹的几率。这个工作一般都是由我们干部来做,甚至回窑、装窑这些很重的活,都是我们去做,当然还有一些技术活,我作为生产管理者,当然是由我首当其冲去解决了。

这些活我都干过,有一些技术工人认为现有设备也达不到图纸要求的精度,我说我能做到,要不给你表演一下,我就示范操作给他们看了。因此工人们都很佩服我,不认为我是说大话,糊弄他们。我脱离工人队伍好些年了,都已经知识分子化了,这次又回到工厂,并没把自己看得高人一等,有什么事情我都自觉地去干,打扫厕所之类的活我也主动去做。在工厂的这些年,我跟大家的关系都处得很好,不少老干部都很正派,做事情像老黄牛一样勤勤恳恳的。

工人经济上有困难,我尽我所能掏出钱来帮他们,从不计较这些事。1978年人大复校以后需要大量干部,就从工厂调了大批的干部去各系工作,现在还有好多是在职的中层干部。

在当时,我们人民大学的校工厂真不简单,生产的产品都是供给国家工业部门的定型产品,生产出来后都是统一分配,有的还会出口到其他国家。从产品方面来说,我们厂在同行业中已经不错了,这也是我们管理严格的结果,因为我们的技术人员,都是清华、天大、上交大毕业的。另外,我们的劳动任务也很重。工厂是我们自己组织修建的,由我们学校修建队的一些师傅带领,结构设计方面是从外面请的工程师,从这时开始,就有一批批学生源源不断地来到工厂参加劳动,每批大概两个礼拜到一个月时间不等,一批又一批,就这样轮流劳动。

对于这样一个工厂,大家都团结奋斗、废寝忘食,一心想着工厂的发展,取得的成绩也是明显的。记得有一次,一个工人抬一个很重的器具,不小心被压了一下,手变形了,这是由于疏忽大意造成的,如果当时戴了手套,这样的事绝对不可能发生。作为生产厂长,对这样的事情一定要重视起来,要把工人的人身安全放在首位。当时,我就强调了工人劳动安全的事情,以后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了。我很庆幸,当然这也与我们的管理制度是分不开的。

立足工厂,奉献自己

那个时候医疗是公费的,我们厂工人师傅的待遇和劳动条件比现在的农民工好得多。我很为现在农民工的情况感到痛心,一些建筑单位对工人的生命安全全然不顾。比如说建筑工人除了安全帽以外,其他的安全保障都没有。我亲眼看到工人浇马路上的沥青,农民工就穿双布鞋,其他什么都没有,而我们那个时候的工人有帽子,还有劳保鞋、护袜和手套。

五六十年代时,那些建筑工人有集体的浴池,各种各样的劳保供需品也都有,现在的建筑工人除了安全帽什么都没有,真是让人为他们的安全担心。

我们工厂的住宿条件比较好,伙食条件也不错,晚上加班的话还有夜宵,即便是勤杂工人的待遇都是很好的,工人过得也比较安心。工厂有一个医疗室,对于任何人来说都很方便。安居才能乐业,如果工人们没有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何谈工作呢?就这样我在工厂的那几年,从来没有发生过重大的事故,像折胳膊断腿之类的事故坚决不允许发生在我们工人的身上。

人大的学生是半工半读,他们在这个工厂里劳动,有个别体质条件差的、适应不了这里调到别的地方去了。学生主要做一些什么工作呢?由我们分配劳动,分配任务,他们跟着师傅学习。不管他们学的是什么专业,到这里来的目的就是生产劳动。比如学校安排学生到工厂劳动一个月或两个月,老师会把整个班都带过来,不光学生劳动,老师也要劳动。

他们完全没有接触过生产,现在一下子要花一两个月的时间来做这件事情,但他们没有情绪,因为这是学习的一部分,必须要完成。对于他们来说,这只是生产劳动,除了没有任何报酬,在其他方面,工人享受什么学生就享受什么。

在工厂里,什么样的问题我都碰到过,所以不管后来遇到什么样的问题我都能处理。总的来说,在工厂里大家都很团结,所以能出好的成绩,并且不出大的事故。

校办工厂的那十几年,对我一生的影响都很大。不仅让我有了一份相对独立的工作,还给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可以说我的工作经验是从那儿学到的。

我们有一个书记、一个厂长、我是副厂长、还有一个办公室主任,一共四个人来组建这个工厂。因为工厂之前停办过,这次的重新开启,对于我们来说任务相当重。我一去就加入工厂的领导班子了,从那一年开始,我一直在工厂做到197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