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漫步人生路--施礼明回忆录 第25节

点击:

为了让孩子们过个愉快的春节,我们几家人还在楼前修了个小冰场,春节里几个晚上,几个十一二岁的男孩子,挥舞着小灯笼,在冰面上奔跑,小女孩在边上欢呼雀跃,不时还有人放几个小鞭炮,真是一片欢乐的景象。回想起这一段生活,总忘不了我们的好邻居李宗岳和温德珍夫妇俩。他们家是孩子们的乐园,有了他俩的带领,我们楼的孩子总是团结在一起,想做什么总能做成,生活中增添了不少光彩。

记得1976年10月“文革”结束了,我们家买了一台天津出产的北京牌电视机,有一天播放郭兰英复出的演唱会,我家大门开着,十四平方米的卧室里足足挤了二十多人。这台电视机把大家凝聚在一起,渡过了多少个欢乐的夜晚,抒发着粉碎“四人帮”后的愉快心情。这台电视机坏了我们又换了彩色的,而且越换越大,现在的平板电视是我们得知国事、世界大事的信息来源和文化娱乐的伴侣,每天晚上看电视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晚年三部曲

步入晚年,旅游、学习、锻炼成了我和爱人的生活三部曲。

国内外我们去了不少地方。国内我们去了新疆、湖南、江西、海南、贵州,可以说南方各省市都去过,还去了台湾;国外去了东欧、俄罗斯、越南、柬埔寨等,感受了异国文化和风情。说到旅游,应感谢人大老干处的同志们,他们做了精心安排,一路上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

活到老学到老,是我们一贯坚持的原则。所以退休后,我爱人报了中央党校老年大学的书法班,还参加合唱团,以此丰富退休后的生活。我学摄像、拍照,还学了数码照片计算机后期处理制作技术。

为什么会想着学这些呢?是因为我以前就喜欢照相,一直没有机会学技术。如今中央党校老年大学办了培训班,我在那里开始学。

刚开始接触这些电脑软件的时候,困难还是有 的。我们老同志之间互相切磋,相互帮助,不亦乐乎。有次我们电脑出了问题,有人说还是找年轻人来帮我们看看吧,但大家一致反对找年轻人。我们认为年轻人的思维跟我们不一样,他们不知道我们难在什么地方,没有耐性。还是找找老年人比较好,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起跑线,大家互相研究,看一些计算机的教科书,问题就解决了。有的时候自己慢慢摸索,自己解决。因为我原来在工厂学工,这些方面我接受得比较快一点,英语也懂一些。我夫人(秦老师)就不行,她是电脑盲,不会用,她对现代化控制的东西,一窍不通。

我也曾想过教她电脑知识,但她不愿意学,她知道我会,就依靠我。总之我们两个是互相帮助,享受生活的乐趣。

我们晚年生活的第三部曲就是锻炼身体。我俩每天都打太极拳、练太极剑、柔力球,每天早上都坚持练一个小时。另外,平时多走步,有的时候天气不好,我们下午就到党校里面走一两个小时。

不管是旅游、学习,还是锻炼身体,带给我的最大的安慰就是使自己有了一个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精神状态。虽然退休在家,但生活很丰富,从未感到空虚。所以老年痴呆等症状从不眷顾我。

这些活动除了让我的身体会比较健康之外,还有是使我增长了见识,增加了对外的沟通与交流。2002年刚来党校的时候,那些老同志一个也不认识,现在通过一些活动,彼此都熟悉了。交际范围广了,自然而然人的心情就开朗了。

现在衣食无忧,也不用孩子们为我们操心,他们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每到周末他们就来看望我们,我们还给他们准备吃的。所以人是为自己活的,生活的质量高一点,不然就没意思了。

要好好地活着,减轻社会的负担,减轻子女的负担,自己的心情愉快,活得也有意思。何乐而不为呢?

去年我爱人鼓励我买个摄像机,国庆时我去买了。她还鼓励我买单反照相机,但我觉得已经有摄像机了,那种东西也挺沉的,就没买。后来我儿子买了单反照相机,我就用他的。闲暇时光,拿着心爱的相机,拍拍万物生灵,记录下自己的点滴生活,当有一天不能再拍了,看着这些曾经的记忆,除了喜悦就是满足。

我心中的袁宝华校长

袁宝华同志是我国德高望重的经济界元老,是著名的经济学家、

企业管理学家、教育家和国务活动家。八十年代末,他到中国人民大学任校长,给人大带来了巨大的无形财富,对人大的发展尤其是对人大经济与管理教育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他一直在国家工业部门和国民经济综合部门做领导工作,经历了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他熟悉我国经济情况,从实践到理论有较系统成熟的见解。

他提出人大管理学科建设要扬长补短,要加强定量分析内容;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并指出:学科建设的成果来源于科学实践和群众的智慧、创造力;是在继承前人的科学财富、借鉴吸收他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创造而不断发展起来的。墨守成规不好,不尊重和学习前人留下的知识也是不行的。他概括的“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十六字方针是我们学科建设、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

袁宝华同志来校后,为了提高我校管理学科的水平和教师的业务素养,给我们提供和创造了许多极为有利的机会。在他的倡导下,人大举办了全国特大型企业厂长经理企业管理研讨班。参加研讨班的都是我国著名企业的厂长经理,他们给学校带来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最新的改革成果,是送上门的老师和调研对象;学校老师给他们上课作报告主要是为了展示我校实力,也为验证学校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适应性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与著名企业领导人相识,经过面对面的交流,彼此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关系,也为此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教师的调研找到了去处。

他推荐我校教师参与历届全国企业现代化管理创新成果评审工作。这项活动是由国务院企业管理指导委员会和国务院生产委员会联合举办的,从1990年开始每两年评审一次(从第八届起每年评审一次)。袁宝华同志任评审委员会顾问。评审项目是由全国各地逐级评审后推荐的,包括了各行各业和各种所有制的企业,项目内容涵盖了企业管理各个方面。评审活动一直在持续到现在。从第一届起我校就有2—3名教师参与每次的评审活动。通过这项活动,我们不仅看到了最新的资料,而且能听到同行专家们各种想法和观点,使我们能持续了解和掌握全国企业现代化管理创新成果动态的第一手材料,这是我们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源泉。

随同他进行国内外考察访问也是给教师业务提高的极好机会。如北京松下显像管厂落成投产不久,他就带领我们前去参观访问,这是给我们提供零距离了解外资企业经营管理的机会,类似情况还有很多。

1994年袁宝华同志为MBA教育指导委员会首任主任。当时他虽已离开人大,但还是惦记着人大,提出该委员会秘书处应设在人大工商管理学院,可惜当时学院还不是实体,没有条件承担秘书处的工作,结果秘书处就设在了清华大学经管学院。

在我担任工业经济系领导工作期间,他是我接触最多、感受最深的一位校长。他的治学态度、学术观点、敏锐思维、创新精神、深入实践和坚忍不拔的工作作风使我受益匪浅,终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