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我在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攻读企业管理副博士研究生,王嘉谟教授是我的导师。他是中国首批著名的管理专家之一,是我校工业企业管理教研室主任。当时全国只有人大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有这一专业。我的导师不但知识渊博,文理兼优,掌握英、德、日、俄等外国语,而且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他治学严谨,对新事物有很敏感的观察力;在教学方面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在待人方面又和蔼可亲。有这样一位学者和师长担任导师,我感到无比的荣幸。王嘉谟教授对我国管理学科建设和管理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全身心地投入。在受到不应有的冲击和磨难时,他仍然一如既往地从事教学、科研的敬业精神,所有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他出色地完成了学校的教学任务,而且经常深入国内企业,为他们现场讲解有关苏联经验与中国实际应相互结合运用的知识。当时在东北、天津、上海等老工业基地,人们都知道人民大学有位研究生产管理的专家王嘉谟教授。他在深入实际、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撰写了《东北机械三厂按图表组织节奏生产的研究》论文,并获得了1953年中国人民大学科学一等奖。
从六十年代起,我国开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企业管理学科的建设,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鞍钢宪法”,形成了“大庆经验”。如果要让这一学科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建设,就必须了解和掌握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和发展情况。为此王嘉谟等四位有外语优势的老师承担了这一任务,于1963年开设了资本主义工业企业管理课程,这在国内也是首屈一指的,为引进发达国家企业管理方法迈出了第一步。但在当时的环境下,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这项重要的改革并没有坚持下去。
1978年人民大学复校后,王嘉谟教授又全身心地投入了我国工业企业管理课程的恢复工作,并开始了对现代化管理的探索和研究。他率先向全校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师介绍了发达国家现代化管理的状况和经验,在教学中,他首次应用程序框图来描述管理过程的科学方法。他担任学校新建的外国经济管理研究所所长,组织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小组。他作为我国管理教育专家的代表,参加了中国企业管理考察团赴美考察。他结合我国的实际和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提出了管理学科和管理教育改革的建议。他忘我地工作,总想把失去的时间补回来。正当他处于教学、科研顶峰的时期,病魔向他伸出了可恶的双手,由于过度劳累,迫使他放弃了心爱的事业。
在我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我始终把王嘉谟教授看作是自己的导师,我关注他每一时期的研究成果,学习他孜孜不倦、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充实和激励自己。
我的父母
该内容涉及隐私,您可能无法查看!我的父母
该内容涉及隐私,您可能无法查看!我和夫人秦老师
该内容涉及隐私,您可能无法查看!那年我当了爸爸
该内容涉及隐私,您可能无法查看!孩子们的成长
该内容涉及隐私,您可能无法查看!大妹妹
该内容涉及隐私,您可能无法查看!二妹妹
该内容涉及隐私,您可能无法查看!大弟弟
该内容涉及隐私,您可能无法查看!二弟弟
该内容涉及隐私,您可能无法查看!三妹妹
该内容涉及隐私,您可能无法查看!小妹妹
该内容涉及隐私,您可能无法查看!儿子
该内容涉及隐私,您可能无法查看!女儿
该内容涉及隐私,您可能无法查看!养子
该内容涉及隐私,您可能无法查看!养子
该内容涉及隐私,您可能无法查看!夫人说我们俩
该内容涉及隐私,您可能无法查看!夫人说我们俩
该内容涉及隐私,您可能无法查看!田威的评价
1965年我大学毕业以后,就到人大校办工厂劳动了,因为当时的政策是大学生都要参加劳动。没多久就又赶上“文化大革命”,所以在校办工厂一直从1965年待到了1979年2月,我和施礼明就是在那时认识并结交的。
1965年我到校办工厂,当时是做工人。施礼明是校办工厂的领导之一,也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他当时负责校办工厂的生产。人民大学在校办工厂领导班子的领导下,生产的产品在当时来讲,应该说在全国高校里不敢说领先,起码也是很突出的。
人大校办工厂生产的产品有万能工具磨床、气垫导轨和计时器。这些都是些什么东西呢?都是部里面指定的一个产品,也就是说,人大校办工厂生产的产品和其他各个机床厂生产的都是一样,面向全国。其中的气垫导轨和计时器,可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远销海内外。并且部里面还颁发了银制奖章、优秀产品奖等等。
当时的高校,能够生产这种正规的产品,并且行销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包括美国在内),屈指可数。由于各种情况我到北京著名的一些理工科院校都去参观过,从设备条件来讲,我认为比人大的校办工厂要好;但是从生产的产品来讲,应该说和人大校办工厂生产的产品就不是一个档次上的。比如说生产电弧炉之类的,那就是和我们的产品不在一个档次上。
我觉得产生差距的原因,就在于人民大学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从这个角度看,校办工厂有一个很具体的实质性的内容。校工厂是由老工人、老模范以及先进的优秀分子所构成,都是各个具体工种的先进代表,所以这样的传统从校办工厂建立一直到1979年我离开始终是存在的。
校办工厂虽然人不多,但是工种是齐全的,而且在各个工种上不敢说技术先进,起码是能够生产出合格的甚至是获得银制奖章的机械产品和电子产品的。
为什么会有这些成果?
一是因为领导班子尤其是生产厂长施礼明的作用。领导班子在这方面运筹帷幄,另外就是工厂领导的构成基本上是中层干部、工经系的老师,以及“文化大革命”当中下放的人,工厂的创办是一等的。
这些人往往有许多方面的优势。例如,他们是很优秀的工人或者是劳动模范,劳动素养、劳动技术方面都比较优秀的人才,另外这些人在人大待了很多年,是经验丰富的老师了,在管理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再加上他们本身各方面的优势。我觉得就是这样,有些东西是一脉相传的。
也正因为如此,校办工厂生产的产品才远销国外,而对于这些产品来说,施礼明功不可没。当时这些产品都是由他主抓的,他也是当过工人的。他在人大上过本科,又到苏联去留学,所以他能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正是由于这样的优势,人民大学的校办工厂在那个时期内,在全国高校里是表现比较突出的。
我1965年开始一直做工人,开始是做机修工,负责机床修理。后来在万能工具磨床开始生产的时候,我作为工人参与了从试制到批量生产的全过程,也就是说能生产出这样高质量的合格的产品,我也是参与其中,付出过劳动的。因此在这段时间,我得到了领导班子的青睐。另外就是老工人、老领导对我也有很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