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漫步人生路--施礼明回忆录 第8节

点击:

走近人大,肃然起敬。因为在我心中这是知识的殿堂,是一个神圣而神秘的地方。

中国人民大学是在党中央直接关怀下创立和发展起来的一所社会主义的新型大学。她有着光荣的历史和传统,在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六十五年来,通过艰苦创业,衍生了众多院校,培育了数代精英,对祖国建设做出了较大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7年,其间历经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华北大学,到现在的中国人民大学。

人民大学于1950年建校,正值国家经济恢复时期,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经济管理人才,所以成立之初的八个系其中有六个都是经济管理方面的,肩负着培养经济管理人才的重担。

我所在的工厂管理系,其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厂长、车间主任。所以后来国家大规模地搞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们第一届、第二届毕业的学生都成了当时的领导骨干。

我来到人大的时候,班里的同学都比我大,有领导,有技术员,有干部,有级别高的还有警卫员跟随,并且配备枪支。对于这样一个现状,我没有太多地关注,我只知道我是来学习的。

人大当时的地位在全国很特殊。如五一游行、十一游行,大学生出去活动的时候,我们人大的学生都是在最前面。如果记忆可靠的话,我们曾经还在天安门广场做标兵执行过任务。

每次游行结束之时,大家都一齐拥向天安门城楼,欢呼雀跃,放气球。我们背向天安门站成一排,保护身后的少先队员和人大学生,阻挡广场上奋勇向前的人潮。在当时,对于还是学生的我来说,这是一个非常艰巨又光荣的任务。

我们的校长是吴玉章同志。他确实为学生做了好多事,至今让我对他还是那么的敬佩。他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还专门邀请了梅老——梅兰芳来我们学校演出,但由于条件有限,当时是在铁道学院的大礼堂演的。这也是我至今唯一看过的一场梅兰芳先生的演出,虽然不懂京剧,但被他在台上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还有那种对艺术的态度,深深地打动了。

当时人大的学生都受到了良好的待遇。我们学生不管是去哪一个部门参观,如果需要一些有价值的资料,都一路畅通,被阻拦之事少有发生。不过经过“文革”,改革开放复校后的人大,就和普通高校平起平坐了,也少了那些特殊待遇了。

何以体现人大当时的特殊地位?因为首长经常会到我们学校作报告。人民大学成立的时候刘少奇主席亲自来参加,以后开学时,朱德、宋庆龄都来过。在当时这是件让人大学子们都津津乐道,并引以为荣的事。

人民大学办校的时候,我们工厂管理系的专业设置全部都是苏联专家安排的,第一批全校来了将近七十位专家。来的时候,斯大林亲自接见他们,还跟他们谈了话,足见他对此事的重视。我们工厂管理系在1954年以后就改叫工业经济系了。我们的第一任系主任,也是唯一现在还健在的系主任,就是当时人大副校长成仿吾的夫人张琳。

我们铁一号校舍的旁边,即铁狮子胡同三号,以前是孙中山先生的办事处,现在已成了内蒙的驻京办事处了。当时作家曹禺就住在我们的隔壁。记得有一年,我们开联欢会的时候,曹禺还专程来我们这儿,跟我们聊天、谈话。谈了自己的经历,以及他的处世经验,后来他还对我们这些青年提出了很多希望,鼓励我们要有信心。

在人民大学的那三年,我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在新中国的建设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因为对于我来说,从工厂到学校,这个机会确实很难得,我只能用刻苦学习来回报所有帮助过我的人。

在这个只有42人的班级里,甚至是在这所学校里,唯独我和另外一个南方来的同学最年轻,其他的大部分都是来自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同学,并且都已成家。

对于初中还未毕业就当起学徒工,从未上过高中就来到人大的我来说,学习开始困难重重。在大家感到迷茫不知所措之时,人大的教学方案着实让大家松了口气。学校是根据我们的情况来设置教学方案,中学程度的从中学补起,依此类推。实在跟不上的,就去了人大预科班,当时叫“工农速成中学”。我因为在工厂曾下了苦工夫,所以底子还算可以,那些政治课,马克思主义、中国党史都是轻而易举,让我头疼的是数理化,曾经有一段时间成为了我最大的困难,不过年轻人,多下点工夫,困难总是会迎刃而解,直到现在我都还害怕学数学。至于技术学,虽然我理论知识单薄,但毕竟是技术学,靠的还是实践能力,而这正是我五年工人生涯累计的成果,让我不太费力就能完全掌握。正是因为学校这样一个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才有了今天我们为国家所作的贡献。

勤奋的人大时期

那三年,对于我们来说,都是过着没有周末的生活。除了学校组织过的外出活动,北京其他地方我都未去过,包括人们认为必须要去的长城和故宫。

周末的时间,我们都是与书为伴,常常在图书馆一待就是一整天。我们都是一大早就去排队,如果去晚了,就没有座位了,这是任何人都不想碰到的事。

如果我的记忆没错的话,记得有一天因为人多,大家一早就去抢占位子,陈旧的楼梯突然就坍塌了,所幸没有伤亡,只是有些同学受了伤,并没有大碍。从那以后,我就周六晚上去图书馆了,那个时间相对人少,安静。九点要关门了,我们就去参加一些活动,当时学校有人组织跳交谊舞,我也兴致勃勃地参加了。

学校每个礼拜的晚上都组织跳交谊舞。我们学习到九点钟图书馆关门以后出来,热天就在室外乘凉,冬天就在校礼堂里面学跳交谊舞。我们班里只有三个女同学,她们有的还不去,所以我们男生就只能互相结伴学跳舞了。

因为我年纪比较小,东北来的一个同学就对我特别照顾,他叫霍俊,前面已经提到过了。跳舞时他为了带我,我俩结伴,我来跳女步。东北解放得早,所以他们都会跳舞。那段时间,虽然学习紧张,但生活是如此的快乐。每次跳完舞,我们班的同学就一起到外面吃夜宵,一天的时间就在欢乐的氛围中结束了,第二天又将是新的一天。

学校的活动内容很丰富,还有外国的文艺团体经常来我们学校演出,这让我们长了不少见识。

我们三四十个男同学住一间大屋内,冬天时就生一个大炉子。那个时候也没有暖气,生炉子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所以经过大家商量,这个任务由大家轮流执行。冬天,最让我期待的是周末的来临,我们可以在宿舍里自己煮东西吃。印象最深的就是我们时常会拿出大水壶,把买好的鸡、鸭清洗干净,往里一塞,放在大炉子上就等着美味扑 鼻了。

我们有一项生产实习,要到工厂去。当时我们老师比我们有的同学年纪还小,因为有的老师刚刚大学毕业。再加上我们这些学生,有的已经成家,有的是老干部、老工人,所以老师对学生都很谦虚,师生之间的关系也特别融洽。除了学习上的事,在课外,大家都非常朴实,有时会打打闹闹,关系甚好。人大的校风影响着一批批的人大学生。尤其是学校教育的传统性,保留着延安的朴实作风,教育着学生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踏实工作,为人民服务。良好的氛围,让我终生受益。

我的人生观、世界观都是受到人大学习时期的影响。同学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领导和师生之间的关系都是平等、互相尊敬、互相爱护的,没有高人一等的现象。基础较好的同学,就会带一些差的同学,大家互相帮助。如我数学差,有的同学就会主动来帮助我、带我。一些老同志学外语、俄语比较困难,年轻的学生就帮帮老同志,这个关系处理得都非常好,同学之间如同亲兄弟似的,所以气氛比 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