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段日子里,女儿确实挺忙碌。每天下班后,便急匆匆地赶去上课。当时她家在德胜门,离学校有段距离。我住的地方倒是近些,可是房子小,也容不下她来。于是,她便每日这么奔波于单位和学校之间,不是工作,就是学习,只在周末里有片刻的空闲。到最后要考试的时候,她更是把孩子完全扔在家里交给婆婆看管,也不回家,整日里学习,晚上就凑合在我这里过夜。最后结果不错,得到了大学的文凭,这也是了却了她的一桩心愿。
现在女儿年纪也不小了,今年已满47岁。可就是一直学习落下了毛病,如今腰也疼、腿也疼的,可见当初确实是拼了命了。而女婿则在一家外企工作。女婿出国工作了6年,他母亲就想了6年,半身不遂瘫在床上也是一直念叨着儿子。因为亲家母只有一儿一女,对儿子是极好的。而且我女婿也是个心细的人,对自己母亲更是耐心,听说母亲离不开自己,便从新加坡回来了,安心在国内找了份工作。挺让人感动的!
儿女们如今过得幸福、美满,我们也就安心了。
三世同堂的幸福
退休后在贸易公司和百货大楼工作了七八年,在1990年和1993年我的外孙女和孙女也就先后降生了。为了照看孩子,我便辞去了原本的工作,想来还是有些舍不得的。一来做的是我喜欢的事业,二是当时我每月200余元的生活费也是能起不少作用的,毕竟家中的日常生活开销还是要靠我们自己来支付的。但为了安心照顾孩子,我还是辞职了。那时也是一边照顾孩子,一边也在居委会里做些事务。好在两个孩子年龄差距不大,性格又投缘,平日里相处也是十分和谐,孩子们一起玩得开心,我也就省了不少心力。
再之后,子女都有了自己的房子,也就都搬出去自己单过了,同时也各自带走了孩子。我这才算是真正地轻松了。平日里,也就在家中操持些家务,和老伴一起过过我们自己的生活,日子倒也惬意。
现在每年过节,一家人还是要好好地团聚一番的。我不愿过节时到外面饭店吃饭,价格昂贵不说,而且也少了些过节的气氛。于是,每年过节,我便提前准备好食材,儿女们帮着我烹调些美味的饭菜,一家人围在一起,边吃边聊,说说笑笑地,让人打心里头觉得温馨。吃完饭,许久不见的兄弟姐妹就凑在一起天南海北地谈,晚上几个人一起凑桌牌,消遣消遣,也还算是有意思。
每年就聚这么一回,之后,他们继续他们各自的生活,而我和丈夫依然两个人,享受我们恬淡的晚年。
三世同堂
总结一下我们这个家,从我们夫妻俩到儿女,到儿媳、姑爷,再有我们可爱的孙女和外孙女,我们这个八口之家、祖孙三代,生活非常美满。如今我们退休在家安享晚年,儿女也都有各自的家庭和事业,生活和美,两个孙儿从小一起长大,感情甚笃,从来都是和和睦睦、相亲相爱的。如今,我们就等着看孙儿们的幸福生活了。外孙女脑子聪明,学东西领悟能力强,明年就该大学毕业了。孙女学习也好,刻苦学习、上进心强,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明年也该读高三了。现在大学好考,她们算是赶上好时候了。
想来我们这一家,也是让人羡慕的。整个大家庭,从孩子到大人,从工作到家庭,都是充满了和谐气氛的。团结、友爱、和睦,这就是我们的家庭。夫妻吵闹、婆媳不和,这些问题在我们的家庭中都是不存在的。我觉得,就这些,我就该知足了。孩子们从小到大没让我们操过心,从学习、到工作、再到成家立业,他们都找到了各自的幸福。而我和老伴,这一辈子的风风雨雨,我们也一直坚持相亲相爱地走了过来,直至今日,我们的身边也始终都还有彼此的陪伴,我觉得这就是幸福。
一直的陪伴——我最深爱的爱人
说起我的老伴,我一直是深深地感谢他的。感谢他这么多年和我风雨同舟,感谢他这么多年的叮咛照顾,感谢他带给我这充满幸福、没有遗憾的一生。
丈夫给我的最初的印象就是老实、可靠,他给予了我所需要的安全感和信任,而在之后的日子里,我也一直庆幸着我最初这个选择。
我和丈夫之间的相处是建立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的。丈夫年轻的时候,单位的工作很忙,而且他做的是建筑设计工作,一个投资项目可能就有五个专业,很复杂,要一直动脑子。说实话,一天工作下来,真的是挺累的,有时晚上到家都九、十点钟了。况且那时候生活条件也不好,整日也吃不到什么好东西,要是能及时补充营养,也不至于以后这么苍老。45岁以后他的头发就开始变白,一边白,还开始一边脱落。看在我心里也很是心疼,所以我就尽量多体谅他一些。他回家之后就让他多多休息,家务大多是我来做,也不和他争吵,让他充分休息。而他在工作不太忙碌的时候,也是经常笑着个脸,回家时给我带些蔬菜食品之类的,家务也会两个人一起分担。现在我老了,腿脚不太好,这些年也摔了七八个跟头了,倒是没瘸,只是破了点皮,养上两三个月就好。每当这个时候,丈夫总是用消炎水给我消毒。我要是想买些什么东西,他也都是主动去给我买。但等我好了以后,我有空也就都自己去了。记得有一次我的腿又犯了毛病,这一疼就是四个月,是丈夫日复一日地照顾我。腿痛得严重的时候,我连弯腰都弯不了,都是丈夫每日坚持给我洗脚的。其实两个人相处就是这样,只有多多理解,这样的感情才会越来越深厚,这样的感情才能长久。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在我们的相处过程中,总是能够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点,平衡我们之间的问题,用一种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如果夫妻两个总是吵架,气急了再拳脚相向,这都是伤感情的,何况这些事情在孩子眼中都是教育,不和谐的家庭,给孩子也会带来不好的影响。这种事情在我们家庭里就处理的很好。现在我们已经78岁的高龄,两个人携手经历了50多年的风风雨雨,没有不拌嘴的时候,但总是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两个人一起生活一辈子,重要的是解决矛盾,而不是制造矛盾。
比如,有些事情丈夫做得不顺我心意,我也就是喊上一句,两人谁也不会计较。或是丈夫生气,对我瞪眼,我也就幽默着说:“你瞪什么眼啊?你现在就是两只眼睛大,再过几年眼就瞪不起来了,赶快瞪去!”听完他就笑了,也就不气了。在日常生活中,这些小问题、小矛盾,都是可以轻松解决的。想想这么多年的日子,还是感动和温馨更多一些。像是天冷了,提醒他加件衣裳;时间到了,对他说要记得吃药;心里烦了,听他多唠叨两句……这些都是属于我们自己的特别的生活,这样的瞬间才是真正应该被我们记录下来的。
难忘的恩情——亏欠的父母
我父母的结合也是挺特别的,而在之后的岁月里,他们为了照顾我们这些儿女更是一生辛苦。
我父亲是个学问深厚的读书人,年轻的时候在附近乡村里名声还算响亮,但是他这个家也确实是太苦太困难了。父亲的原配夫人,也是个苦命、可怜的人,一生育有六个孩子,辛辛苦苦照看他们,等到生育第七个孩子的时候,体力不支,孩子生下后,人就去世了,可怜那孩子也是没有活下来,那一年她才39岁。
我的父亲
那时家乡有讲究,夫人死后三个月,就是要一百天后才能再娶。父亲家中并不富裕,又有六个需要照看的孩子,一般这样的情况是没有人家愿意把女儿嫁过来的。好在父亲是教书先生,在群众中挺有人缘,人又实在,也为他创造了些机会。当时我的外祖父也是教书的先生,只是不像我父亲那样名声在外,只是一般的老师。他们因是同行,便也都相识。我母亲那时已经29岁,在那个年代讲,就算是老闺女了,再耗着不结婚,将来老了,就没人要了。我的外祖父本着这个意思,看我父亲比母亲略大个十岁,人又踏实,便在心里寻思上了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