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曾经的部属也有许多身居要位的,部长、将军、司令,大有人在,但他们都尊敬我。这就是因为我为人处事的方法、原则令他们信服、佩服。而这些都是我从父母那里聆听来的教诲。我始终坚持“犯法的不做,犯病的不吃”。做好人、做好事,积德行善。我感谢我的母亲,她教育我长大成人,走正路,结交正直的好人,堂堂正正地做人!
孤儿寡母过生活
父亲过世后,母亲被迫承担起整个家庭的生活重担。
那时,母亲靠浆洗赚钱。所谓浆洗,就是帮人家洗洗衣物、缝补袜子之类的活计。如今袜子坏了就直接扔掉,但那时不同。人们生活艰苦,所有的东西都是缝缝补补,凑合着用。补袜子也有名堂,要用专用的袜板(袜板是用木头板钉制而成)。母亲将袜板套进袜子里,再拿块碎布将破洞补好。在大街或十字路口,母亲收集好这些需要缝补的袜子或衣服,带回家来加工,以此赚钱供养我们一家。
操劳了一辈子的母亲(1978年母亲在301医院住院)
而我在父亲过世后,也不再上学读书,而是在小吃店里做堂倌 。小吃店的老板是个叫刘庆长的山东人,也是到东北来逃荒的,和我父亲相识。店里主要销售豆腐。把豆腐切成块,搁点水,下面淋点油,做成煎豆腐,卖给客人。同时还兼售些烧饼、馒头之类的主食。百姓多穷苦,来到小吃店也多是点个烩豆腐,再配上个烧饼或馒头就是一餐,吃完便走。
我那时负责在店里扫地、收碗、刷碗、倒脏水桶,也给老板倒马桶,大抵是这样的情况。而虽说小吃店老板和我父亲相识,但他并没有因为我家庭困难而对我多有照顾,反而不如父亲在世时热络。世态炎凉,这也怨不得旁人,我都是自己咬牙坚持下来的。
但我的劳动并未减轻家中负担,只是我外出做堂倌时,能为家中省下一顿饭菜。我自己就在小吃店里吃些,有时别人剩下的残羹冷炙我也要捡回来吃掉。虽说略微挣些钱,可实在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问题。
时间就这么一天天流逝。母亲守寡三年,供养三个子女。我放弃学业,劳苦三年跑堂。三年之后,我们把父亲的骨骸收敛起来送回了山东老家。母亲终于重回自由身,也遇到了给她一生幸福的韩姓丈夫,也就是我的继父。
对于母亲,我是深深地尊敬与佩服的。身为女人,她美丽善良;身为妻子,她温柔贤惠;身为母亲,她宽容慈爱;身为家庭妇女,她勤劳得体。穷尽一生,母亲始终勤勤恳恳。对待老人,孝敬恭顺;对待丈夫,理解包容;对待儿女,耐心关爱。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不公,她宽容隐忍不苛责,但却积极面对敢争取。她始终珍惜自己的人生,善待自己的人生。就是这样的母亲,才能够在父亲去世后,独自一人养育我们这三个年幼儿女,三年之内从未放弃。就是这样的母亲,才真正值得我发自内心的尊敬与敬爱!
我的继父
我的继父韩希凤(时年65岁)
1941年,母亲为父亲守丧三年期已满,嫁给了我的继父韩希凤。
母亲和继父是在这三年间相识的。母亲靠浆洗、缝补来养活我们一家四口,时常需要上街去寻找活计,恰逢继父需要找人帮忙缝补衣服、袜子,他们就这样相识了。
继父从母亲口中得知,她一个女人,要靠这些工作来养活一家四口人,长子也只能在别家做堂倌。了解情况以后,继父便对我家多有关照。平日里生活遇到困难或是家中有人生病,他常来救济、帮忙。
继父是河北蓟县 人,家中以种植果木为生,条件要比我生父家好上许多。而且继父没有兄弟姐妹,是家中独子。他原是冯玉祥部队中的老兵,退伍后就给别人打工。
母亲选择与继父结婚也并不是走投无路,甚至当时还有其他一些人对我母亲表示出好感。可是,通过多方面的考量,母亲更为中意继父。虽然继父比我母亲大一二十岁,时年已47岁,但人更重要的是思想和德行,继父在这方面的表现很得人心。
在幼时尚不成熟的思想里,我也能很直观地感受到继父是个好人,是个很根本的人,更遑论是我母亲了。
继父退伍后做“赶棱”,相当于装卸工的工作。那些从山上伐下来的树,渡过牡丹江后,继父要负责将它们从江里拉上岸来规整好。这就是继父的工作,与一般逃荒之人的工作性质不一样。赶棱是件很辛苦的事情,它还分两种形式:一种是用绳子拉拽木材;另一种则是4或8个人,将木材抬上岸来。但无论是哪种形式,这种工作都是十分辛苦的。可继父从不抱怨,一直认真工作,是个十分勤劳的人。再者,一般当过兵的人都有些不良习气,抽烟喝酒这些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了,继父却从不沾染这些,洁身自好。最难得的是,继父从未结婚,如今却要径直照顾我的母亲和我们这三个年幼的孩子,起步就很艰苦,负担要比旁人沉重许多,但他依然善待我们这些非他亲生的孩子。综合继父这些良好的品行,母亲最终同意与他喜结良缘。
伐木现场(资料)
继父和母亲都是穷苦人,对于结婚一事也并没有铺张操办,只是在家中摆上一桌饭菜,大家聚在一起吃一顿就算礼成了。婚后,继父搬到了我父亲生前留下的房子中,我们的新家正式成立。我和弟妹们也正式改为“韩”姓。
婚后,继父和母亲的新生活很和满,彼此恩爱非常。就我眼中的他们,从来没有过磕磕绊绊,这在任何家庭中都是极为少见的。母亲操持家务,后又学医,帮人接生小孩。继父则是靠劳动养家。他们辛苦劳作,勤奋打拼,维持着我们这个来之不易的家。之后,他们又先后生了4男1女,且一个比一个优秀。在我这众兄弟姐妹中,有5人后都进入了部队当兵。
至于继父家族中人,我不太清楚。只是后来我回到北京,曾去河北探望过。他们问及我父母的结合过程,我说:“我们的地区原来是个平原省,我爸爸和妈妈就是在划平原省之前结婚的。”其实,平原省在建国前确实是存在的,而建国后则一分为二——一半划在河北,一半归为山东。只是这与我母亲与继父的结合实则毫无关系,不过我是想让我的家族对我母亲有一个好的印象。
但新家成立后,我们这3个同父同母的兄妹,以及继父和母亲又育有的5个弟妹不分彼此,关系十分要好,真似亲兄妹一般。这也确实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
刚柔并济
继父陪伴我走过了更多的人生路,他对我的影响是深刻而长远的。
在感情上,继父给予我深沉而又厚重的父爱。我至今依然记得,他在我生病时背着我去医院治疗时的情景。脸贴在他温暖宽厚的后背上,我莫名地依恋与感动。想着他在我一家最痛苦艰难的时刻走入我们的生活,改变了我们生活的环境,我对他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以后他对我母亲的百般疼爱与体贴,对我一干兄妹的照顾与呵护更让我为之动容,父亲的形象也在我心中愈发高大起来。
但继父对我们并不是一味地溺爱,而是会用很严肃的态度来教育我们这些子女。我入伍以后,父母曾来部队探望过我。那时,继父还会主动去和我的领导谈话,了解我在部队的表现情况。领导评价我:“你这个孩子不错!吃苦耐劳,勤学苦练……”父亲对此表示满意,但他也不忘教导我:“我听领导讲了。领导对你的印象很好,希望你继续下去,好好训练!要吃苦耐劳,要尊敬领导,要团结同志!”在那样一个环境下,继父能有如此高的思想觉悟已经很不简单了,这已是我们如今现代人所推崇的思想,让我很是佩服。此外,他也不仅针对我,教育其他兄弟姐妹时也同样秉持着这样的原则。端正我们的品行,规正我们的行为,从来不纵容我们犯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