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66岁生日合影
如今我们年纪已大,健康的身体对我们来说显得弥足珍贵。我视妻子如朋友,也希望她可以健康长寿。家中有的锻炼器材,我都会记得转送给她,希望她能够时常锻炼身体。2009年春节的时候,妻子突发脑血栓,在中医院抢救了9天。按理说,医院抢救8日以后就会放弃了,没有超过9日的。那一次,孩子们通知了家中亲友,孩子的舅舅也特意赶来看望她,已有临终辞别的意味。妻子那时已经辨不清人,也不会说话,只是戴着氧气机,勉强维持着。可上天眷顾,到了第九天的时候,妻子突然恢复了过来。我也宽慰她:“你平生信佛,做好事。是佛救了你!”
后来妻子曾打电话对我说:“老韩,咱们好好地活着,咱们都想奔着一百岁来走。我也知道你到处讲课很辛苦。我原来坐轮椅,现在轮椅不坐了。我原来拄着棍子,现在也不拄了。如今我到儿子那住,还有专门的洗澡间。我现在过得很好,你别挂着我。”借着生日、年节的机会,我常给妻子些钱,或是买些东西为她调养身体。妻子信佛,平日吃素,而且鸡蛋和葱花都不吃,只是靠煎炸的豆腐补充蛋白质。我告诫她要均衡饮食,素食也要注意控制饭菜中的油量,要适当减油。毕竟我们年纪大了,生活中要常注意些。这样才能和我们的子孙们多享些清福!
想来妻子心中还是惦念我的。上次我去看望她的时候,发现我原来使用的老式皮箱还被她好好地收藏着。或许是她心里还存着复合的念想,偶尔会来看我,也会在我妹妹的陪同下去看望我的兄弟们。俗话说:“一日夫妻百日恩。”我们毕竟共同生活过许多年,妻子替我精心照顾父母的恩德、抚养儿子的贤惠以及在生活工作中对我的支持,我都铭记在心,也永远不会忘记自己对她的感激。但是坎坎坷坷的18年离婚之路,终于尘埃落定。相比结婚时,如今的我们反而相处得更加自如和默契。我珍惜和妻子现在的友谊,只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都能健健康康地守望我们以及我们子孙们的幸福!
长子陈寒
我的长子出生于1958年2月20日,取名陈寒,是为纪念我的两位父亲,故以其姓氏为名。
陈寒在我们的教育下,安分守己,始终踏踏实实地从事自己的工作。长子最初在空军做地勤,工作处理得很有成效。复员后转到无线电厂工作,之后又先后涉猎了传媒、广告、物业、写作、建筑、房地产等多方面工作,皆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今,他在海南生活,在公司里任副总经理,工作待遇还是很优厚的。在我认识的和他同岁的孩子里,他算是能够做到恪守本分的,从不曾利用我的关系谋求私利,很让我满意。
长子的家庭生活也很美满。虽说长媳曾经离异,还有一个孩子,但是重要的是她能够和我的长子和谐相处。只要子女们感觉幸福就足够了,家庭和睦才是婚姻关系中最重要的。婚后两人育有一子,如今在浙江读研究生。
长子陈寒(时年19岁)
逢年过节,长子一家人总要来我处看望,我也很高兴。在我家有个传统,无论大小,无论男女,无论婚否,春节时都是要给压岁钱的。只是多少有些差异,毕竟孙辈的孩子们年龄还小,自然要多加照顾,但从没有不给的。长媳初次还有些推辞,但我坚持要给,儿媳也不例外。这是我的一种理念、一种心态。压岁钱里包含的是我对儿女们的在意与爱意。
对于长子的成就,我很满意。他从小很努力,知道凡事要靠自己,并不依赖于我的庇护。学校学习时认真努力,学习之外也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收获更多的知识。这些都指导他在日后各部门的工作中表现出色。此外,长子亦能做到听从党和组织的安排,对待工作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群众关系很好。
儿子幼时,我对他缺少关爱,但他并没有辜负我的期望,依然成长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我希望他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继续保持这种作风,不断追求进步,踏踏实实做事,诚诚恳恳做人!
光环下的记忆人生
——韩桂山之子陈寒
从儿时起,每当院里大人问起“那是谁家的孩子”时,都会听见“这是咱们体育处韩桂山的儿子”,同时往往还会补充一句,“就是咱们世界冠军的儿子”。那时我虽然还不理解“冠军”这一称呼的真正涵义,但也明白我是因为有个英雄的爸爸因此才受到了远比其他小伙伴们更多一些的关注。特别是在淘气被人抓住之时,只要一提“我爸爸是韩桂山,是世界冠军”时,往往很快就被获得了“原谅”。儿时,爸爸与世界冠军无时无刻都会成为我在对外炫耀的最大资本,我为此感到十分自豪。
记得那时爸爸在八一军事三项队任副大队长,负责全面训练管理工作。由于多年连续取得个人及团体冠军,三项队的叔叔凭其让人生畏的超强身体素质、傲视群雄的骄人业绩成为大院全体男孩子们的心中偶像。
爸爸上班离家很远,难得回家看我和弟弟一次。记得爸爸每次回家都会带些零食,进门之后就是不停地打扫家里卫生,然后又在周日下午匆匆返回体工大队。每当我提出希望爸爸留下陪我的愿望之时,他总是会说:“队里还有很多叔叔在等我,我要带领着他们训练好拿冠军。”那时起,我就知道队里叔叔全是我家的人,冠军就是爸爸、叔叔们最最重要的事情。
那个年代部队大院里的男孩全部尚武,而且全部精力过剩。所以当我上学之后,妈妈怕我过于淘气,经常都会采用在家关禁闭的强制管理方式,让我带着弟弟待在家里。每当我在家中无事可做之时,爸爸留在家中众多体育专业书籍,就成为了我打发少年多余时光的课外读物。没想到的是,这些专业书籍成了我保持良好身体素质的一笔受用终生的宝贵财富。
在那个崇尚英雄的年代里,部队大院里的孩子普遍只有一个人生目标,就是长大之后成为一名军人,并在激烈的战斗中成为永远打不死的英雄。而我除此之外,还比别的孩子多了一个想当世界冠军的梦想,这也是我在很小之时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八一军体大队的原因之一。
八一军体大队位于北京市丰台区长辛店,离我家路途遥远不说,还不通公交汽车。记得我大部分的时间都是采取一切乖巧之能事,说尽好话,甜甜地叫上无数声的“好叔叔”之后,才能获准搭乘大队办事的车。每当此计不成之时,我就只能换乘三次公交到卢沟桥,然后步行两个小时才能到达八一射击场。虽然路途遥远,但每当路过西瓜地时,我都可以向看瓜地的老乡要西瓜吃,而且每次都能如愿。到现在想起要瓜吃的经历,我仍倍感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