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成长过程中,蒋天喜政委给我很多帮助与教诲。我当战士的时候他是营的教导员,后来提为团政治处主任,副政委,政委。我在阜平县支左的时候进入了他的视野,组织破案那件事情让他非常欣赏,当时还在全团的干部会上表扬我。他的性格属于敞亮开通型的,脑筋转得很快,口才也好。他原来是国民党部队里的司号员,解放石家庄战役后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他对后辈人才的培养和关照在团里是有口皆碑的,只要他发现你有培养前途,就会对你下工夫。他对我提的要求很清楚具体:比如当干部就要做一个正直的干部,多做少说,要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你的本职工作是做连队的思想工作,做思想工作要有针对性;你应该协助军事干部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训练场上,做到比赛场上,做到战士家里。因为他一直从事政治工作,所以积累了很丰富的经验,在好几个关键时刻他都给予我很大的帮助。
他转业前任师政治部副主任,转业回老家河南,在县里面当县委副书记兼政协主席。我一直在打听他,想去拜访他,直到河南的一个战友告诉我他去世的消息,我深受打击。在他离开部队后,没能去见他一面是我这辈子的一大憾事。
当然其他的领导也都很照顾我。像当时司令部的参谋长、政治部主任,还有我们的营长、教导员,他们都非常关注我的成长和进步。
我心目中的林彪
在部队服役十八年,有一个惊天动地的事件要特别讲一讲,那就是“林彪事件”。它对整个中国社会,以及当时的军队来说,都是一个爆炸性的事件。原本在全国人民的心目中,林彪是被写进党章的未来的国家接班人,是毛主席的亲密战友,是伟大的军队副统帅——因此,他的一举一动,在军队这个特殊的环境里,尤其影响深远。
林彪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一方面,从客观的史实出发,我们不应当忘记他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贡献:他是一名具有非凡才华的军事将领,在共产党艰难的战争之路上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在“平型关大捷”、“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等光辉的记录中,他的名字是无法被抹灭的。而新中国成立后,他能够跻身共和国十大元帅,其实力和功劳不可小觑。另一方面,在“文化大革命”中,他不择手段地迫害异已,拉帮结派,组织反党集团意图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最后落得在异国他乡机毁身亡的悲惨结局。林彪与我们三十八军是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的,所以我在这里辟出一章,专门谈一谈我对他的认识。
在三十八军的成长史里,林彪的色彩是很浓郁的。我们最开始当兵的时候所有的传统教育里都有一句话:“三十八、三十九,林彪的两只虎。”意思就是三十八军和三十九军号称林彪的两只老虎。一般的硬仗或者关键性的战役,都是林彪指挥三十八军打冲锋。比如说在东北建立根据地的时候,他指挥了四平街会战,打败了桂系的二把手,号称“小诸葛”的白崇禧。关于这场战役,在我们军歌里也专门有一句歌词,叫“四打四平街,威名全国扬”。
在“辽沈战役“中打锦州的时候,三十八军被安排为总预备队。即使是在最关键的时候,林彪都没有让三十八军参与解放锦州的战斗。因为在这个战役打响之前,蒋介石突然从华北调军,从葫芦岛海上增援锦州,情势危急。所以林彪在中央一再催促下不得不南下,走到中途时还是停下来,准备回头去打长春。
毛主席对他的做法很生气,提出严厉批评。当时林彪就说了一句话:“本来是一桌子菜,结果来两桌子的人,我这个饭怎么吃啊!”他的意思是:我军占领义县后,如果蒋介石从华北调军由西向东支援锦州,并命令沈阳的卫立煌部队南下支援锦州,这样我军不仅无法完成攻打锦州的任务,反而会被国民党的部队从外围包围。出于这个考虑,他把三十八军放在锦州城外,也就是锦州和塔山中间的一个地方,就是为了确保锦州战役的胜利,在关键时候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这次战役中,林彪坚持三十八军的预备队按兵不动,随时准备对抗南下的沈阳援兵。在塔山狙击战最危急时刻,刘亚楼曾想调动这支部队,被林彪制止了,三十八军按兵不动,保证了我军北部战线的安全,并为之后消灭廖耀湘部队保存了实力。攻下锦州之后,林彪部署这支部队很快解决了国民党王牌部队之一——辽西的廖耀湘军团。为“辽沈战役”最后的胜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解放战争初始,国共两党争夺东北。当时进军东北的解放军部队只有十万,后来发展到了百万。林彪的部队从哈尔滨南下,解放锦州、沈阳,继而解放东北全境。部队在解放锦州时已经有了较强的军事实力:比如用一千五百门大炮集中攻打锦州,也有了自己的装甲车。当时我军基本上是直接利用缴获来的坦克、装甲车等军事设备。平津战役时傅作义听说东北林彪进关了,心惊胆战。这支装备精良的百万大军放到全国哪个战场上,都是一个震撼。
我心目中的林彪
林彪的军事思想是有很多闪光点的,比如“围三缺一、虚留生路”的战术思想。即在攻城时,包围其三面,另一面不包围,避免敌人坚守顽抗,给敌人以还有生路的感觉。当然,“缺一”不是真的留条路让敌人逃跑,而是让敌人跑出城后在毫无依托的情况下更有效地把他们消灭。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是一种很有效的军事策略。这也是林彪在战争中经常运用并取得巨大成功的战术之一。
1971年国庆阅兵,三十八军走前面,三个师组成三个前导红旗方队。在阅兵训练过程中,我们住在北京工业大学。“九•一三”林彪事件的第二天早晨,团长突然接到紧急通知,要到师部开会。他回来以后又通知各连队干部到团部开紧急会议,然后通知大家收拾行囊上车,从工业大学急速秘密赶回营房。到了营房以后,从弹药库给士兵们配发枪支弹药,要求我们“人不离枪,枪不离人”,并把子弹按照规定的数目发到每个干部和战士的手里,只差让我们把子弹上膛了。但是接下来三天我们都没有什么行动,也不知道是发生什么事了。那一年的阅兵就被取消了,部队全部进入一级战备状态。
我记得到了第五天的时候,连级干部才得到消息:林彪出事了,叛党了。然后这个消息通过连级干部向下传达。部队的干部和战士得到这个消息后,第一反应就是震惊。林彪在三十八军的心目中一直是伟大的副统帅,是紧跟毛主席的,是保证中国永不变色的接班人,他叛变实在是太突然、太不可思议了。在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三十八军都处于一种非常沉闷、很迷惑的情绪当中,部队的建设和训练生活显得死气沉沉,每一个干部、战士的心目中都埋着一个大大的一个问号,这个问号不仅仅是对林彪的,大家对毛主席,对咱们的国家和党,对军队都开始抱有迷惑情绪。
后来有正式的中央文件传达下来,部队开始从林彪分裂党、分裂军队,以及谋害毛主席等罪行批判他。接着是传达毛主席视察大江南北过程中的谈话,沿途接见各地方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提出“三要、三不要”:要搞马列主义,不要搞修正主义;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我们逐步地了解了林彪事件的前前后后,对林彪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
当时中央领导人做出指示:批判林彪,三十八军是一个重点单位,要从各个方面批深批透。包括批判林彪反动的军事思想,这就提到了在辽沈战役的过程中林彪一开始不执行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部署的问题。三十八军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很顺利地完成了思想转弯,没有发生任何问题。从军长政委,到每一个普通战士,都扎扎实实地按照中央的文件,组织了对林彪的批判。三十八军没有出现一例背离中央文件、跟林彪跑的死命分子。这也说明当时毛主席的领导地位在军中是非常牢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