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在路上--王全祥回忆录 第17节

点击:

在批判林彪的过程中,对毛主席发动“文化大革命”的问题也开始反思了。我自己也思考了很多问题:“文化大革命”对不对?林彪提出的这“四个伟大”对不对?我们在部队里学习《毛主席语录》、《毛主席思想》和《毛主席著作》的时候,同时也学习了一些林彪的讲话。林彪出了问题,是不是意味着“文化大革命”有问题。当时只是想想而已,不敢明说。

对林彪提出的“三三制”军事原则,在批判林彪的军事思想的时候,对这个问题还是有些争议的,后来逐步地明确了:哪些地方是林彪错误的东西,该刨除;哪些地方是正确的,是广大人民解放军战士在实战中总结出来的合理的战术思想和科学的经验,该保留,都甄别得很清楚。

到了近几年,不管写党史,还是写军队的战斗史,包括拍电影、电视剧,都恢复了林彪的历史地位,这应该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

奔赴唐山抗震救灾

1976年年初,部队开始走出营房,进行野营拉练,主要内容有练走、练吃、练住。这三项都是有很多学问的。部队第一个要训练的技能就是生存能力,要求不管在多么恶劣的条件下都能生存。

我们的营房在三个县的交界处,以我们营房为界,北面是唐县,东边是望都,南边是定县。五月份部队离开营房,到唐县的一个山区驻训。

7月28日凌晨四点多,唐山发生地震,我们当时住在农村的民房,感觉到了很强烈的震动。我和连长还有一个通讯员三个人住在一间屋子里,那间房咯吱咯吱直响,把我们都吵醒了。我们面面相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但都感觉到了不正常。我和连长早晨带着部队照常去爬山,不到七点的时候,我们爬到山顶上,突然听到司号员在驻地吹返回号,要求立即返回。回驻地的时候,在村口碰见通讯员,传达营部命令:让连队马上装车,返回营房。炊事班的米饭都还没做熟,菜也还不能吃,各班把半生不熟的饭打回去,动作快的就吃了一些,动作慢的没时间吃,端着饭盆上车,一边走一边用手抓着吃。

不到九点我们就回到营房,副团长早已等在营房大门口。一见我们,立即命令我们拿锹、镐头,带上一切能吃的东西,菜地里的茄子、黄瓜和辣椒之类的蔬菜都摘了带上,厨房里储备的粮食全部打包装车,经过一个小时的准备,全团部队编队出发。每个步兵连都配有一个两瓦的步话机,上了车以后才用电台挨个传达命令,唐山发生地震,三十八军全军奔赴唐山实施救援。

一般大的军事行动,会由副军长带领一个指挥部,包括电台、侦察兵、后勤兵几十人,作为前指最先出发。所以我们出发的时候,指挥车已经到了唐山附近。我们过了保定以后,前指就向我们传达了唐山地震的情况,指挥我们按照行军序列向唐山开进。过了天津以后行军序列就有些乱了,路况不好、车多,堵得厉害。上级命令我们,以连队为单位找自己的路,抄小路也行,要保证以最快的速度前进,唐山是目的地,把部队带到唐山,就是胜利。

进入唐山的地界后就感觉到气氛不对了,一路上都是从唐山跑出来的人。庄稼地里、路边都挤满了行色匆匆的人,有背着包袱的,有搀着老人的,有牵着小孩的,看过去乌压压的一大片。我们从南向北奔赴唐山,老百姓从北向南逃离唐山。继续行进了一个多小时,我们估计离唐山已经不远了。战士们一天没吃饭了,车上带着的白菜和茄子都被生吃完了。车走得慢,有人就把土豆放到车前的发动机上烤一下再吃,到晚上的时候车上的物资基本告罄,战士们都被饿得够呛。天黑了看不清路,车队行驶得很缓慢。

晚上十点多的时候,我和连长说:“咱们要这么走的话,老百姓也不让道,什么时候才能到达唐山市?”而且越接近唐山路况越差,路已经成了波浪形的高低不平,地震以后道路裂开很多条大缝,不适合行车。虽然不能判断前方还有多远,但估计离唐山也只有几十里路了。鉴于种种情况,我和连长商量后决定:“部队下车,急行军。”每辆车上留一个人看着东西,车队随部队行进。连队由我和连长带领,分开人流往前走。考虑到群众肯定是从唐山跑出来的,只要逆着他们的方向走,就绝对能到唐山。

果然只剩三四十里路,我们带着战士们扛着锹、镐头等工具,大约在夜里十二点左右进入了唐山市。当时黑黢黢的,伸手不见五指,不断地听到有人喊“救命”。我和连长立即部署,以班为单位带着手电开始搜救,进度十分艰难。大概两个小时后,汽车也到了,一下子给我们带来了光明——汽车灯的强光比手电筒管用多了,我们就着各种光,听声辩位,在废墟里搜救那些还活着的人。

整个城市都变成了一片废墟

到第二天天亮,一看整个城市都变成一片废墟了。不管是高楼还是平房,大多都变成了平地上的一堆狼籍,没有一幢完整的建筑物。高一点的楼有的倒了,有的歪了,好像随时会倒下去;有的楼从半腰断开,钢筋连着混凝土,挂在空中摇摇欲坠。群众的情绪特别糟糕,被救出来的也不肯服从安排聚到一起。一头扑回去寻找自己的亲人,还伴着撕心裂肺的哭喊,嗓子都喊哑了。有的父母跑出来了,在那儿扒孩子;有的孩子跑出来了,在那儿找自己爹妈。人们都灰头土脸,辨不清身份。

当地老百姓似乎都习惯晚上睡觉不穿衣服,所以天亮以后我们发现很多人都是赤裸裸的,战士们当即把背包中的床单和被套全拿出来,撕成一块一块的给百姓们蔽体。后来不够用了,我们就把自己的外衣脱下来给他们。然后把车上的帐篷全部拆下来,给老百姓搭成棚子,让他们住进去。

我们实施救援的地方是唐山市的西南边,人口不算特别稠密,但伤亡非常严重,战士们看见如此惨状,个个心急如焚,吃饭、休息都顾不上了,一个劲儿埋头扒废墟、救人。干部指挥冷静有序,及时调整人员,布置任务。我们连驻地的旁边正好有一个游泳池,中午的时候,就从那里舀了两锅水,简单地过滤了一下,把小米、大米和土豆混在一起熬了两锅粥不成粥、饭不成饭的东西。但我们没人在意,默默地把食物分了个精光——从前一天早上到这天中午,没吃过一顿像样的饭,都饿坏了。在那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中,没有人在意饥饱劳碌,从营房出发到达唐山市的两天的时间就吃了这么一顿饭。

奔赴唐山抗震救灾

我们连负责看守那个游泳池,管理用水。安排专人负责站岗维持秩序,避免群众哄抢用水。由两个战士负责给群众们按人头分水,一人一缸子,要求节约使用。部队更是尽量地少用水,其实除了蒸饭用一点水以外,基本不喝水,更不用说刷牙、洗脸什么的了。这样一天下来,战士们都变成泥猴子了,又渴又累,但没有人叫苦。

上级确定的抢险原则是“不管是活的还是死的,都要扒出来。活的疗伤,死的就地掩埋。”在地震中,侥幸没被砸死的人,有的是自己爬出来的;有的是部队给扒出来的。活着的概率很小,因为住在高层楼的人,楼房“哗”的一下原地坍塌,从那么高摔下来,必死无疑;住在低层楼的人,楼上那些钢筋水泥一股脑地砸下来,也很少有能躲过的。不过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这次地震的破坏力太强了:一是震级大,二是这次地震是在唐山这个地方颠簸,这一颠就导致地表上的建筑物无一例外地都倒塌了。

唐山地震中还有一个特殊情况:平房的死亡率相当高。按常规是平房比楼房的死亡率低,但唐山的平房建筑有一个特色,房顶中间都搭有一个檩子,而且正好对着大通炕的炕沿。地震时一家五六口人正在炕上睡觉,脑袋都在炕沿这边。那根檩子砸下来,情况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