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在路上--王全祥回忆录 第18节

点击:

部队连续奋战了一个礼拜,吃不上、喝不上,更主要的是眼见那些惨状受到的精神刺激,生理和心理都到了极限。当时死尸已经被扒出来一部分了,各家去找到自己亲人的尸体,就地挖坑,勉强地埋上,用砖头、沙石之类的堆出一个小坟包——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条件再艰苦,对死者也不能怠慢。按照传统的丧葬习俗,8月5号正是“头七”,所以那些幸存者都在坟前哀哀地哭;大部分尸体还没扒出来,家人就坐在废墟上哭。6号也是一样的情况。结果那两天晚上,我们当兵的谁也睡不着觉。氛围太凄惨了,总是有人在哭,呜呜咽咽的,整个唐山市都是一片哭声,惊天动地,闻者落泪。

解放军竭尽全力救灾

地震后第一大威胁就是缺水,粮食还在其次。一个人七八天不吃东西不会死,但是三天不喝水,就会被活活渴死。我们扒银行住宅楼时,救出一对孪生兄弟。他们俩住在二楼,晚上洗完脚以后犯懒,没倒洗脚水——后来这水成了救命水。地震时住宅楼一直塌到二楼,没塌到底,两个人被困在立柜支起的一个小小空间里。床底下的那两盆洗脚水还没完全撒,他们就靠着那两盆水活了十天。由此可见,水对于生命是多么的重要。

所以我们抗震救灾的部队,面临的另外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给老百姓找水。团救灾指挥部决定每个连抽一个得力的干部,把本连的车保养好,每个车上装一个方形的大帆布包,到五十多公里外的水库取水,每天来回两趟。每个连都要统计驻地周围有多少人,并做好登记,运水回来以后按人头分,保证不渴死人。我们连当时由我负责运水,解决驻地周围群众喝水的问题。尽管这样,水还是很紧张。部队战士们吃饭、洗漱、喝水,都用的是从污水管道里掏出来的水。后来全国各地救援人员陆续地进入唐山市,接通了输水管道,直升飞机空投食品和水,部队也解决了运输渠道。这时候,吃喝基本算得到了保证。

第二大威胁是瘟疫。地震后十天左右,战士们长时间劳累,体力透支,吃喝没有保障,身体体质下降,有一半的战士开始拉痢疾——下水道的水再怎么消毒,总是不干净的。普通民众身体弱,又担惊受怕,也一个个相继病倒,大有演变为瘟疫的趋势。唐山在地震中死了24万人,没有因为瘟疫死人,主要原因是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及时建立了预防瘟疫蔓延的工作系统,采取了有力的措施。部队每个班排都有固定的卫生员,每人配有一个喷雾器,负责固定区域的消毒,从早到晚喷洒消毒药水,直升飞机低空飞行喷药。各省市医疗卫生救护队按照责任区域消毒,最后终于阻止了病情的蔓延。

全国各地煤矿救援队也陆续抵达进行救援,煤矿工人的战斗力不亚于我们部队。穿上军装以后,就是活脱脱的野战军。唐山的救灾历时半年,对部队来说,就相当于半年的实战锻炼,三十八军和北京军区的其他部队全部到达唐山救灾现场,表现出色,有口皆碑。唐山的老百姓都特别感激我们,说解放军是他们的救命恩人,是最亲的亲人。

艰苦救援严峻考验

1976年年底,抢险救灾的任务基本完成,部队开始陆续撤出唐山。每个野战军留下一个团的兵力,负责维持唐山市的社会秩序,帮助老百姓过冬。我们团担起了这个重任,一直到1977年春节前的四天才撤走。

从1976年8月份开始,到1977年1月份结束,经过这五个月的艰苦救援,部队的战斗力有了一个非常大的提高。广大指战员都深刻理解了什么叫人间疾苦——新时代部队里的战士对这个东西是很模糊的,不像过去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士兵对艰苦的理解那么直观。七十年代以后参军的战士,尤其是其中的城市兵,都没经历过风雨波折。而在唐山抗震救灾的过程中,他们就亲身体验到了艰苦、死亡的含义。体验到了老百姓的疾苦是什么状况:没吃没喝,随时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哭天天不应、哭地地不灵,他们对于怎样爱护老百姓、如何密切军民关系,有了更深刻、更直观的认识。

不怕苦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方面就是锻炼战士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扒废墟里的尸体时,因时间一长,在加上天气炎热和经常下雨,尸体都腐烂了,臭气熏天。战士们三人一组,带着大塑料袋,一个人撑开塑料袋,一个人拿钩子,另一个人用锹把扒出来的尸体扔到塑料袋里。一个塑料袋装一个大人的尸体或者两个小孩尸体,扔到翻斗车上。车上装满尸体以后,就开到城外的玉米地里。前面是一辆掘土机挖大沟,翻斗车一车一车地往里倒,后面跟着一辆推土机掩埋。所有唐山周围的庄稼地全部都变成了坟地——二十四万人的坟地。一般的工具在废墟上根本施展不开,在废墟里发现有可能有生还的人的时候,用机械作业怕伤到人,战士们干脆直接用手刨水泥,指甲全都掉了,鲜血直流,用胶布捆起来继续扒。大家都是在用肉体跟那些钢筋水泥搏斗,干部战士们个个遍体鳞伤——到现在我身上的一些毛病,基本上都是那次救灾留下来的,比如肩膀疼、腰腿疼。

唐山经常下雨,有时候正干着活,“哗啦啦”一阵雨,那些断壁残垣就会轰的一声倒下来。来不及避开的就被砸伤了,我们连就有好几个战士被砸骨折。不到入冬的时候,提前下了一场大雪。我们要在入冬前保证老百姓都能住进简易房里,所以连队干部战士都学会了盖房子:而且盖得还很溜。先在四面分别竖四根柱子,再在上面横放两根交叉的柱子。柱子上盖苇帘,苇帘上面铺席,席上抹泥,泥上再盖油毡,用绳子和铁丝捆扎实,最后再抹一层泥,这就是能遮风挡雨的房子了。只要有空地,全都盖上了这种简易房,让老百姓安全地过了冬。

我这个人的意志力比较强,但是在唐山地震的那种惨烈的场面下,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什么叫苦,什么叫累,什么叫死亡的威胁,平时那点苦和累都不在话下了。我还懂得了生命的珍贵之处,它是无价的,每个生命都值得花费其它一切代价来保护。这段经历在我人生道路上算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每当我遇到困难,就想一想当时竭尽全力坚持的状态,心里就会充满了勇气和力量。

最后一个方面是在救灾的时候,战士们相互扶持,团结一心,部队的凝聚力增强了。原来连队年终总结的时候,评谁立功受奖都是非常棘手的问题,出现争吵和不服的情况。但是唐山救灾回来,评功评奖的时候,我印象特别深刻,谁也没争,而且都互相谦让,都觉得别人比自己更有资格接受荣誉。其实大家的功劳都是一样的,都是在唐山栉风沐雨、流血流汗的拼搏过的人。仅凭个人单打独斗,不可能完成那么艰苦卓绝的任务,集体的力量才是所向无敌的。荣誉称号不重要,重要的是拼出了更坚强的团队精神。

抗震救灾是一块试金石,能够检验这个部队的作风是否过硬,管理工作、政治工作是否到位。战士们两三个人一组去挖百货商场、银行,那里面的贵重物品很多,比如项链、珍珠、手表,现金财物可谓诱人;战士们每天都面临这些诱惑,有些人没有经受住考验,事后都被处罚了。严重的有人被枪毙、判刑,还有一些干部被撤职。但是我们连没出现过一点问题,还荣立集体三等功,连里的干部指导员、连长和我都立了个人三等功。

如果没有部队在地震抢险救灾过程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没有全国统一的救援机制,唐山市很难度过这个难关。五十万人口的城市最后还剩二十六万,这些生命可以说都是维系在全国人民共同的努力之上的。部队撤走的时候,市民们不顾疲劳,自发地组织欢送活动。大家都泣不成声,挥泪告别。很多老人拉着战士们的手,舍不得他们走,把战士们都当作自己的亲生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