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在路上--王全祥回忆录 第25节

点击:

其次,要绝对保证自己和演习部队,以及老百姓的人身安全。演习部队是要经过炮火显示的地段的,所以只有在他们没有到之前,或者已经通过之后,才能使用炮火显示。如果有的士兵操作不当,在演习部队的行进过程中误点了炸药包,就有可能造成演习部队士兵的伤亡。所以炮火显示部队要保证100%的正确率。演习区域方圆百余里,我们连的保证区域大概有4个村。每次演习之前都要把男女老少的村民,包括猪、鸡、牛、马等活物都转移到安全的地带,一般是到距演习地域四五公里以外的村庄。然后把窗户贴上米字型的封条。每次预演结束以后,我们连还要用一两天的时间把没响的雷管、炸药以及演习部队遗失的子弹、没打响的炮弹捡回来,以免发生意外事故伤着老百姓。

演习的景象非常壮观。观礼台设在一个面对整个演习地域的半坡上,大概有一千多个座位,保证每个位置都能完整的看到演习实况。第一排坐的是军委三总部和中央的领导人,其后是华北各地系统的领导和知名人士。演习内容有:陆军部队怎样打好新形势下的山地进攻和防守战斗,装甲兵和空军怎样配合,步、炮、空三军如何配合打好一场三围战争等等。演习主要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蓝军组织防御,红军组织进攻。第二阶段,红军占领阵地后,转入防御。演习持续将近三个小时,所有部队都非常辛苦。我记得,有一次预演,部队连续48小时没有睡觉,演习结束以后,有的士兵躺在地上就睡着了。

这次演习的目的之一是展示在现代形势下,各个兵种如何在山地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中协同作战,获得胜利。比如我们步兵连要与通讯兵、防化兵、空军和炮兵联合作战,日常训练达不到如此专业的规模。通过演习,各级指挥员的眼界更加开阔,学习到了许多新的战术理念。部队的综合素质、协同作战的能力,尤其是指挥员的指挥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在我十八年的部队生涯中,八〇二演习算得上是最严峻的一次考验。包括七次预演和最后正式演习,我们连圆满地完成了每一次的炮火显示任务,没有给老百姓、演习部队和自己的部队造成任何人员伤亡,受到了三十八军领导、演习指挥部的首长和导演组的首长的高度赞扬和肯定。八〇二演习还被拍成了新闻纪录片。正式演习结束以后,指挥部又把我们连单独留了下来,补拍了两天镜头,主要任务是把演习过程中没能立即拍下来的镜头补拍了一下。

演习虽然结束了,但在演习的过程中,药包、炮弹的轰炸,平时部队训练踩踏,老百姓地里的庄稼都被毁了,有的树也被炸没了,住宅的玻璃有的被炸碎了,按照演习部队群众纪律的要求,这都要赔钱。理赔工作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有的庄稼地到处是弹坑,估计很难再种庄稼,理赔时要赔付这块地三年的收成。我们连在群众工作这方面做得很好。我们驻扎的那个村子很穷,老百姓没有什么收入来源,于是我们在训练之余,帮他们建了一个酱油厂。当地群众都很感激我们,后来办理理赔的时候,大家都和和气气,没有发生任何纠纷。

在八〇二演习的过程中,在所有的参演部队里,我们连的伙食供应保证得最好。无论我们的士兵在哪一个猫耳洞里,在哪一个演习地域上,炊事班都能够把饭菜和水送到他们手上。在全连干部战士共同努力下,我们连队荣立一等功,我荣立二等功。自此以后二连的旗帜也有了九个大字,“八〇二演习一等功连”。

转业以后,我一直没机会再回二连看看,有一个当年连队的干部回连队的时候,跟那些新战士们说:“我们二连是从王全祥到这儿当连长翻的身。”他们好奇地提出要求:“能不能让我们那个老连长回来,我们也见识见识他。”可惜没能如愿。

连队调动

1983年年初,我们二连从一一四师的三四一团调到一一二师的三三六团。主要是为了帮助三三六团扩编,因为他们缺编了一个营。一般的步兵团里都是三个步兵营,而三三六团只有两个营,缺一个步兵营。于是军里责成我们三四一团抽调三个步兵连、一个机枪连和一个炮连,按步兵营的编制组成一个完整的营,连窝端到三三六团去,成为三三六团的三营。

原三四一团二营营长任营长,教导员是三三六团原有的干部。我们连在三四一团是二连,到了三三六团就变成七连,原三四一团二营的五连变成了三三六团的八连,原三四一团的八连变成了三三六团的九连。

当时一一四师的政委亲自到三四一团组织这项工作,调整过程很顺利。不过虽然我们都属于陆军三十八军,但是各个师、各个团的作风是有很大差别的。从一个部队调到另一个部队,还是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期。三四一团的部队在战争年代比较能打仗,英雄连队很多,作风比较阳刚、泼辣。而三三六团相对来讲比较弱,硬件设施和军事素质都差一点。双方互相看不惯,一开始经常发生打架事件,经过三五个月的磨合之后才好起来。

我在那里当了一年多的七连连长,就被调到司令部军务股任副营职参谋。团司令部设作训股、军务股、炮兵股等等,其中军务股主要负责部队的管理,枪支弹药的配置以及训练器材调配等工作。当时我们军务部有三个参谋,一个股长。我任职的那段时间,司令部组织了几次连队一日生活秩序化的整顿,开过一次全团性的现场会。一日生活秩序化是指每个战士从早晨起床到晚上上床熄灯,一天的生活都要按照非常明快的节奏有秩序的进行,从而培养战士们良好的军人素质,形成一种良好的部队作风,保证部队中心任务的圆满完成,即军事化训练。

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国民经济逐渐复苏,部队的现代化建设开始起步。“文革”让整个部队的军事素质,尤其是基层指挥员的指挥能力,受到相当大的影响。八十年代初部队进入正规化建设时期,实际上当时部队训练做得还不够,跟不上时代的要求。管理的规范化上也还存在很大缺陷。在实施正规化建设的初期,军容风气、部队的物资管理等方面都还没有真正进入现代化军队的轨道。我记得从1980到1985年这五年的时间,部队各个兵种都在努力建立严格的、规范的部队生活秩序。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个秩序的建立是费了很大功夫的。

1982年6月19日,中共中央决定将中国人民解放军担负内卫执勤任务的部队和义务兵役制的武装、边防、消防警察统一组建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三十八军一一四师也被改编为武警部队。

转业始末

转业回家以后,我很快找到了自己新的目标:为人民服务——如果说在部队我主要是为军队、为国家尽忠效力的话,那么回到地方,我就要开始为地方人民做一点事情了。

在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保卫处的时候,我为单位的安全防范绞尽脑汁,想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后来工作重心转为社区工作以后,我又尽心尽力,全身心地投入社区养老体系的建设当中。单位的职工和社区的居民都看到了我的辛勤付出,对我赞不绝口。

史书云:“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有人觉得,我作为一个已经退休的人,还如此鞠躬尽瘁地为社区工作,是犯傻的表现。只有我自己知道,在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我的生命变得如此充实、如此美丽!

1980年3月,中央军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决定部队精简整编,提出要精简多余的编制,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部队的机械化程度。按照中央军委的决策部署,从1985年下半年开始,按照邓小平同志的部署,人民解放军自上而下地组织实施了百万大裁军。三总部机关的人员编制精简了近一半,空军、海军和二炮司令部也做了相应的精简和调整。十一个大军区精简合并成七个,全军减掉军级以上干部三十余人,官兵比例为1:3.3。从1985年起,三年间有六十万军队干部回到地方。这次裁军一是要解决部队机关臃肿问题,二是要在此基础上,实现部队的干部的年轻化,加强部队的现代化建设,提高部队的战斗力。而我正是在这次百万大裁军开始的时候,考虑起自己转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