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在路上--王全祥回忆录 第28节

点击:

2007年,是创立菜单式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关键的一年,社区形成了一个有效地工作机制,以社康安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主,同时引进了几家社会服务机构和个体服务商共同承担起居家养老服务,服务对象也从最初的三十几个人发展到一百余人。

“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

2008年,海淀区蔡副区长(左二)到社区考察居家养老服务

我把工作的重点首先放在服务场地和服务设施的建设上,中国有色工程有限公司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党委副书记曾刚,特别重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他的支持下,社区居委会和服务站把社区闲置的一些房屋场地,经过改扩建装修,用来开展为老服务,产权单位也调剂出一些服务设施,支持社区的硬件建设。这样先后通过资源整合,开发出办公用房近200平米,服务用房300多平米,活动用房300多平米,社区充分发挥房屋场地的作用,开办了市民学校、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阅览室、台球室、棋牌室、医疗卫生理疗康复等为老服务场所。社区陆续设立了理发室、蔬果店、便民小超市、干洗店、售水机、制衣店和主食售卖等便民服务网点,所有服务网点都能提供上门服务,使社区形成了一个“十五分钟”服务圈。以往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外出购物很不方便,他们对社区设立便民服务网点很是高兴,他们说:“王主任带领居委会、服务站的人员为我们办了一件大好事,现在我们足不出户就能满足日常生活需求。”

羊坊店街道工委书记张西胃、办事处主任朱春生、副主任岑燕都特别支持社区开展的居家养老服务,对有色社区创立的菜单式居家服务特别感兴趣,多次到社区考察指导,只要是有色社区申请资金,他们都会毫不犹豫地批准和支持。在有色社区创立菜单式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过程中,前后三四年的时间仅羊坊店街道办事处支持的资金就达八十余万元。我觉得这件事影响特别大,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老龄化,面对银发浪潮的冲击,党和政府未雨绸缪,出实招,干实事改善民生,把钱花在刀刃上,老百姓特别是老年人非常感动。

我还多方联系,广开渠道,筹集资金,其中主要渠道是向街道办事处申请公益金,用于购置桌、椅、电视、空调、文体活动用具、路椅等服务设施,用来满足社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通过加强服务设施硬件建设,社区的为老服务功能提高了一大截。服务项目从二十几小项扩展到六大类四十余小项,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菜单式居家服务体系。

在服务对象的选择上,把老年人分成三个群体:第一个群体是低龄健康老人群体,这部分人主要是组织他们参加社区公益活动,文体活动和为老服务志愿者活动,他们非常乐意参加这些活动,通过参加这些活动,使他们自然而然地融入了社区这个大家庭,他们当中一部分人是刚刚从岗位上退下来,不上班了,一时有些茫然,不知所措,参与社区了解社区的各种活动,发挥余热,有焕发了第二春的感觉;第二群体是定向需求群体这部分人,集中在70多岁至80岁年龄段,这一部分人,大多具备自理能力,但活动范围受到一定限制,其需求主要集中在家政服务方面和精神赡养,社区组织家政服务人员,上门为他们打扫卫生、聊天、购物、做饭等有效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第三个群体是高龄老人、孤寡老人、自理能力差的老人和经济收入比较低的困难老人,我们把这个群体作为重点服务对象,提供上门包护服务,与他们签订服务协议,他们在服务项目菜单上,选择所需的服务项目,社区的服务人员,按照他们所选的服务项目和约定的时间、地点、方式提供服务。就像在饭馆吃饭点菜一样,只要你在服务菜单上画勾或打个电话就可以享受到相应的服务,老人们都非常认可这种服务方式。

服务收费也是老人们关心的主要问题,我们在确定项目收费的时候非常慎重,经过社会调查,拟定了三种价位:一是免费的。对经济比较困难的老人,有些服务项目只能是免费,还有一些公益性的服务,免费提供;二是低价位的。大部分的为老服务项目按照低价位的标准收费,只收成本,反正社区不是为了挣钱,主要目标是提供服务;三是市场价位的。一些社会服务机构和个体服务商,进入社区,一方面为了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同时他们要盈利挣钱,否则服务就不能持续下去。老人们普遍认为这个收费办法是科学合理的,从开始搞居家养老服务,从没有发生因为收费的问题给老人们带来不愉快。

同时还应该看到老人们花钱很保守,相当一部分老人不情愿花钱买服务,给儿子攒钱结婚买房,带孙子都舍得花钱,可是轮到给自己花钱改善一下生活质量,就很计划了,这种现象也是影响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思想障碍。我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改变这种传统的观念。但是看来很难,各个都是老黄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

有色社区“菜单式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与郭宁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社区服务站成立时,郭宁被聘为服务站专职副站长。在这之前,她曾在社区物业服务中心负责房租费、水电费收缴工作,我当时觉得这个人对工作特别认真负责,对领导交办的事情用百分之百的心思去完成,从不打折扣。服务站的工作很繁琐,事无巨细,每天和居民打交道,既要有事业心、责任感,又会办事儿,又能办事儿,才能胜任。郭宁是合适的人选,她的特点是不计较个人待遇,有比较强的办事能力,待人热情真诚,阳光,善于和同事们沟通、交流、合作,注重工作实效。

郭宁担任服务站副站长以后,全力以赴地配合我开展“菜单式居家养老服务”。全身心地投入到为老服务中,做到有求必应,想了好多办法帮助老年人解决实际困难。得到了社区老人们的认可和喜爱,有事儿都愿意找她。

在“菜单式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实施的过程中,社区引进了多家社会专业服务机构和个体服务商。郭宁在组织协调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魅力社区

2008年3月份,社区开始筹建老年人小餐桌和日间托老所。羊坊店16号院三栋南侧平房,大约100来平米,经过装修改造,用来给老年人办小餐桌和日间托老所。人老了以后吃饭就成了大问题,从买到做、吃和收拾,都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独居老人和空巢老人,一般都是做一顿饭吃好几天,大部分时间是吃剩菜剩饭,根本谈不上什么生活质量。有几个老人自愿组合,成立了吃饭协作组,轮流做饭,今天到这家吃,明天到那家吃。但毕竟不是常法,没多长时间协作组就散了。但是我却从中受到了启发,如果社区办个老年餐桌,集中送餐集中吃饭,肯定能行得通。

2007年5月份,有一天街道工委宣传部找到我说:“北京市第三届魅力社区评选活动,正在组织报名申请,你们社区参加吗?”我当场表示,一定参加,一定要拿奖。我当即填写了参加“2008年北京市第三届魅力社区评选申报表”。参选的项目是“菜单式居家养老服务”。我和居委会服务站的同事们一说,大家都很有积极性和信心。没过多长时间,评选活动组委会,通知我们:有色社区菜单式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经组委会专家组审核从400多个申报的社区进入前60名,正式参加评选活动。

我立即着手组建项目团队,研究制定项目方案。我和民政主任刘丽洁先后参加了组委会组织的培训。

魅力社区评选活动是由北京城市服务管理广播(简称北广)发起,联合多家平面、电视和网络媒体共同打造的社区评选活动。根据《魅力社区项目方案实施评估标准》,通过专家评议团、百姓评议团、媒体评议团和特约观察团的打分,经过两轮的“晋级评选”产生若干个“魅力社区风采奖”,最终在总决选暨颁奖典礼上产生2008年度的十个“魅力社区”,十个“魅力社区共建和谐奖”。进入前60名的社区,都有专家负责指导。指导我们社区的专家是人民大学教授姜向群老师。在魅力社区评选的过程中,他曾经多次到社区来,参加各种活动,帮助我们修订项目方案,从居家养老的理论辅导到具体实践活动,给予了我们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