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几个各有成就
兄弟四人合影,左起为二弟王全义、王全祥、四弟王全忠、三弟王全涌
我们兄弟四人,我排行老大。
我的二弟叫王全义,现在在公安局门头沟分局,原来是门头沟公安分局的后勤处处长,现在退居二线。他是1953年大年三十晚上出生的,在零点之前,也就是十一点多的时候,生下来就过年,所以他的小名叫年子。
二弟这个人很勤快,很热心,也很正直。他高中毕业以后在家干了两三年的农活,那时候父母年纪大了,我在外面当兵,三弟、四弟又还小,他就是家里比较靠得住的壮劳力了。什么事情都是他牵头,处理得滴水不漏,给父母减轻了不少负担。后来齐家庄公社需要增加人手,招录补贴干部,他就入选了。一开始是当武装部长,后来被调任团委书记,主要负责管理公社里的机械设备。每个月可以拿到一点生活补贴,但是没有工资。
干了几年以后转为正式的公社干部。转正以后时间不长,门头沟公安系统从农村乡镇干部里面招公安干警,于是他经过一系列考核,最终被录为公安干警了。他特别兴奋地写信告诉我说他要去参加干警的培训。我也打心眼里为他高兴,因为我觉得参加公安工作对他来讲很合适——他有一身正气,也很热心为人民服务,俗话说“一个萝卜一个坑”,人民公仆这个坑简直就是为他准备的。我还特意到培训班去看望他,鼓励他。
他最初在清水镇派出所当公安干警,表现突出,被升为副所长。后来调到斋堂镇当所长,然后一路升迁,到雁翅镇当所长,又被调到门头沟区分局当后勤处的副处长。他的工作一直干得有声有色,仕途也很顺利,很有点“春风得意马蹄疾”的风流。
全义现在有糖尿病,我们都觉得这是为工作所累的——那时候他在山里的派出所工作,取暖、吃饭,包括发工资,普遍不如城里待遇好,吃喝拉撒睡各方面的条件都非常艰难。而且他当副所长、所长,都是劳心劳力的职位,千头万绪的事情都需要他考虑,有时候还要昼夜不分地四处奔波。所以,一方面是劳累过度,另一方面是生活没有规律,久而久之就患上了糖尿病。
我三弟叫王全涌,出生于1958年,比我小十一岁,是我们六个人中唯一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的。当时”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恢复高考,他是第一拨去参加考试的人——他是受益者,所以非常感谢邓小平。他自己学习也刻苦,经过了短暂而紧张的复习以后,就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的历史系。所以他对历史有一些很独到的见解,博古通今,对上下五千年那些事情都了如指掌。
大学毕业以后,他一开始是被分配到门头沟党校当教员,后来被调到现在的轻金属材料工业集团公司,是一个国资委直属的大集团公司。他是典型的文科生,笔杆子厉害,写个材料、报告什么的都是随手拈来,因此很受领导重视。不久就被擢升为公司办公室的副主任,公司里面一些大的材料都是出自于他笔下。
三弟从小在农村形成了踏实勤奋、吃苦耐劳的品质,加上自己也确实有工作能力,所以公司经常派他到一些下属的外地单位去代职。那些单位基本上都面临着生意不景气、濒临破产的情况,公司领导信任他,派他去扭转乾坤,他也不负众望。比如说他第一次是去保定的一个勘察队,那边原来搞内部斗争,管理不善,经营不好。结果他在那里待了三年的时间,经过一番大刀阔斧的改革,让那个单位恢复到最开始欣欣向荣的盛况了。
从那里回公司不到一年,他又被派到黑龙江哈尔滨市接手另一个单位,那边也是同样的情况,领导班子不和导致业绩亏损。他在那里待了三四年,把它改造成了一个盈利的单位,今年五月份刚回北京。
他是一个很有事业心的人,性格比较耿直,不屑于阿谀奉承。他是凭真本事赢得领导赏识的,而不是说靠打通人际关系什么的。但从另外一个方面讲,他说话办事锋芒毕露,比如在一些公司的发展战略等问题上,他都直言不讳,也不考虑别人能不能接受,难免得罪一些人。
我经常劝他:说话办事要注意策略,特别是要处理好周围的人际关系。但他并不在意,没觉得自己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对,关键是要把事情做好,凭他的能力进入公司决策层是可能的。
兄弟几个各有成就
我的四弟出生于1964年,大名叫王全忠,他还有个小名,因为是老小,单名一个“小”字。村里人总是“王小”、“王小”地叫他,所以如果到老家那边问:“你们这边是不是有个叫王全忠的人啊?”知道的人可能不多,但如果问:“有没有一个叫王小的人啊?”保证谁都知道。他在我们那里知名度很高,原因有三点:一是聪明能干,二是人脉关系好,三是为人厚道、讲信誉。
他从小在我们村就是有名的淘气包,不愿意上学,但脑袋瓜子机灵也是众人一致认可的。记得他上学以后,班主任是我高中同班同学,我有时候回村,同学就在我这里扎他的针(就是告他的状的意思),无奈地跟我说:“你这个弟弟太不像话了,不上学,淘气得很。”
本来父母对我们其他几个兄弟管教得都是特别严格的,要求我们“尊师好学”,但四弟在家里是老小,所以父母对他严厉不起来。他一淘气,父母也气得够呛,但就是下不了狠手惩治他。
父母原来认为他不成材,因为他不爱学习,也不怎么愿意到地里干活。随着年龄增长他的才干也逐渐显露出来。他在村里当过村长,后来又杀猪宰羊,卖肉挣钱,小生意也做得风生水起、有模有样。村里人见了都说他聪明,小算盘打得不错。1987年他在村里结了婚,跟他妻子一起到斋堂镇搞了一个工程队,开始承包工程,打拼了七八年,工程越做越大,生意也越来越红火。也就十来年的时间,他的工程队发展到固定资产大概有近千万元的样子。所以大家都夸奖他会做生意,能干。父母也觉得他长大成材了。
他是一个很厚道的人,讲信誉是他能够把工程做大的主要原因之一,给工人按时发工资,从不欠账。他对工程队的管理十分科学有效,而且还充满了人文关怀。有一件事情让我非常感动,有一年,他为了保证在除夕以前把好几百个农民工的工资付完,在三十的晚上开着车,和他妻子一起,挨个把没有结清的劳务费送到他们家里去。当时下着大雪,那些工人拿到工资都说:“真是个有良心的老板。”
所以他接到工程的时候要招工,随便打个电话,呼啦啦一下子可以召集百八十人,于是这工程就干下来了。大家愿意在他手底下干活,觉得有保障,心里踏实,都是通知即来。他宁可自己吃点亏,也绝对不拖欠任何一个人的工钱。
我去当兵的时候,四弟才四岁,已经活蹦乱跳可以四处给人添麻烦了。而且他从小就特别淘气,经常和二弟、三弟他们俩吵架,都是不懂事的小男孩,有时候动动手也是很正常的。1970年的时候,母亲还带着四弟到部队去看我,我们三个人是在那里过的年。我还记得当时特别高兴,整天背着小四弟在军营里转悠,战友们也都特别喜欢他,喜欢逗他玩儿。
兄弟几人长大成家后也有不合的时候。当时老家父母留下的房产是三间房一个院子,旁边另外三间房一个院子,是属于四弟的。当时兄弟几家,托儿带女十几人,回老家挤在父母仅有的三间房里,吃饭睡觉都很不方便。2006年的时候我们合计着把四弟的三间房和父母那三间房改造成排房,两个院合成一个院。经过一番商讨,拟出了一个规划,再由四弟组织施工。竣工时,我们聚在一起喝酒庆祝,可能也是因为喝多了一点儿,当晚大家不知怎么的就吵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