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风雨烟云七十载--王正真居士回忆录 第8节

点击:

与同学的关系

我上学的时候,国家刚刚解放,有很多成年人都没有文化,就来上小学,所以我们班级的同学年龄差距很大。我们班那个时候学生特别多,印象中当时我们班最大的同学有十七八岁、二十来岁的,还有已经结了婚来上学的。我在班里算是岁数最小的,其他人都跟成年人差不多,所以很自然的,我们平时也玩儿不到一起去,因为玩儿的都不一样。跟我年龄差不多的孩子大概只占班里总人数的百分之五十,平常都是我们在一起玩儿的,包括做值日,扫地、擦玻璃什么的,都是我们在一起。

那个时候的学校都是平房,我当时坐在教室的第三排,那个位置还是很好的。我记得那会儿放学回家要排队,按照个子高矮排队,我当时在班里算是中等身高,排队的时候自然也就是排在队伍的中间。我十三岁的时候,身高就已经达到一米六几了,那个时候大家都叫我“傻大个”,但是等到后面几年,我的身高就没再长过。

虽然说我和班里那些年纪比较大的学生玩不到一块儿,但是我跟他们的关系还是能够相处得很好。也就是这个原因,我们老师经常表扬我,夸我跟同学相处得好。我小的时候,特别爱帮助同学,比如我看到别人在打架,就会上去劝,让他们别打了之类的,就是因为我平时的助人为乐,老师还表扬过我呢。

虽然说我有的时候经常帮别人劝架,但是其实我也跟别人打过架。我清楚地记得,当时跟我打架的是个男孩子。他总是欺负我,看我们女孩子跳皮筋,他就把皮筋给抢走了。别看我是小丫头,我当时也是挺淘气、挺厉害的。他把皮筋抢跑了之后,我马上就扑了过去,结果一下子就把他给抓住了,狠狠地捶了一顿。他天天抢我们皮筋,我们要是踢毽儿的话,他就抢我们的毽子,于是我就天天追着他打,别看我是女孩子,但是我还真能打得过他。他有的时候会跟老师告状,那我也不怕他,因为本来就是他先不对的。我小的时候虽然挺淘气的,也打架,但是我没跟女孩子打过架,都是跟男生打。我们那个年代,如果弟弟妹妹出了什么事儿,或者是受了欺负,都是哥哥姐姐出面平事儿,但是我从来没帮我弟弟妹妹平过事儿,因为我弟弟妹妹小的时候都老实,没有一个惹事儿的,都特别听话。

因为我们班同学的年龄差距比较大,所以到了上学的后几年,我们班的很多男生就已经跟个大小伙子似的了。好在我们那会儿的人都比较专一,干什么事儿都很专一,不会有听不进去老师讲课的状况出现,大家基本上都踏踏实实地听讲,像现在的学生那样杂七杂八的想法根本就没有。

我们那会儿的孩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自立。上学之前由爸爸妈妈带着去学校报个名,以后上学的时候就是我们自己的事儿了,家长就不管了,根本没有人负责接送。其实别看现在社会发展了,但是我还是挺怀念以前的那种社会风气的,特别干净。不像现在,现在的男女生干什么的都有,一点儿都不去考虑自己的年龄,也根本不去顾及周围人的感受。在我们那个年代,现在的学生之间的那种男女之情是绝对没有的,就连老一辈儿的人,要是想要议论一下看到的男女不正派的事儿,都得掩着耳朵,生怕小孩子听见。

在我的印象里,我们上学那会儿,老师从来不找孩子家长,因为大家都挺老实的,都不惹事儿,唯独就是我,属我淘气,总是在学校跟人打架。但即便是这样,老师也没找过我的家长。每次我打那个男生的时候,老师都会问我为什么打架,我每次都会理直气壮地说:“谁叫他抢我皮筋、抢我毽子的?”因为老师对我还是很好的,所以当我这样说完以后,老师也就不会说我什么了,而那个男生却少不了一顿老师的批评。虽然老师对我很好,但是我们上学那会儿也还没有过什么偏心之类的事情发生,那会儿的人都特别单纯、忠厚。 我记得那个时候,因为条件特别艰苦,所以我们老师的工资都是政府给发的,学校根本发不起。当时我周围的同学,家庭环境都差不多,我们班的同学,基本上都属于不交学费那类的,因为每家的孩子都特别多,大家的生活其实都是大同小异,没什么区别。

其实我上小学的时候,就已经不止一次地想过,将来我要念初中、高中之类的,但是我也知道,因为家里的条件,所以上学那件事儿根本就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所以我从来不敢奢求什么,也就只有想想的份儿。我一共上了六年的学,我是九岁开始上学的,等到十五岁的时候就已经毕业不上了,虽然当时已经考上了,但是还是因为家庭条件的原因,没能继续念下去。

跟随爸爸来到吉林

我的爸爸妈妈有过一段时间的两地生活。当时有一个东北工程公司,是整个东北三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辽宁省)的公司,后来1954年到1955年的时候,我爸爸就被分到了吉林省吉林市,而我跟妈妈还是在黑龙江省,所以他们就开始了两地的生活。

那个时候,我们一家人平时都是靠书信的方式跟爸爸联系的,在那个年代要是想打电话,得去邮电局,家里根本装不起电话,所以只能互相通信。正常的情况下,我们一周左右的时间就可以收到爸爸的回信了。如果我妈妈想要跟我爸爸说些什么事情的时候,都是我帮着写的。因为我妈妈不会写字,就她说一句我写一句,由我代笔。其实一般也没什么可写的,也就是跟爸爸介绍一下家里的情况,告诉他大家都挺好的,然后我爸爸那边的来信也是这样的。他跟我们一共两地分居生活了五年,这五年中我们都是通过信件互报平安。我爸爸每年大概会回家两到三次,每次回来都会给我们带点儿吃的东西,其他的什么都不带。因为我爸爸给人的感觉就是过去那种老家长一样,非常严肃,所以每次他回来,我弟弟妹妹看到他之后,都敬而远之,不敢靠近。

我记得我在香坊小学上学的时候,我姑姑比我大两岁,因为马家沟跟香坊区是挨着的,所以我姑姑是在马家沟上的中学。我小学毕业的时候,我们还都住在哈尔滨,等到后来爸爸工作的事情定了下来之后,我们家也就都跟着去了吉林。我还记得当时是1958年5月8日,我们坐着火车去的吉林,而家里的那些东西则是托运过去的,当时我们家用的一些盆儿之类的东西,是我弟弟负责带过去的。

吉林省吉林市

全家搬到吉林之后,住在了爸爸单位分给他的房子里,属于那种单位的宿舍房。简单点儿说,我们当时住的就是那种一排一排的房子,每一排里面有几户人家。我们住的那个房子就是一共六户,中间一个走廊,走廊两边各三户的那种。我们那间房子也就二三十平米的样子,一大家子人就都住在那一间屋子里面。这六户人家上厕所之类的都在一起,做饭的时候就是各家做各家的,每家都有一个小炉子。其实就有点儿像现在的筒子楼①了,唯一不同的是,现在是楼房,而我们那个时候是平房。我们家当时就是六个孩子、爸爸、妈妈、奶奶、姑姑,一共十个人挤在一个炕上。因为住着六户人家,而且家家户户都有孩子,再加上这六户人家都是一个单位的,所以我们这些孩子自然也就很熟识了,平时我们都在一起玩儿。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是好几个孩子,所以那些孩子里面有比我大的,也有别比我小的,还有跟我差不多大的。我们那会儿其实也没什么好玩儿的,就是成天到晚凑到一起瞎玩儿瞎折腾,始终相处得很好,一直都没有闹矛盾,不过现在我跟这些人都没有联系了。

当时所住房屋的结构图

上学的希望被爸爸抹杀

1958年从哈尔滨来到吉林之后,我就辍学了。我们家那么多的孩子里面,我爸爸妈妈基本上都一视同仁,但是我奶奶肯定就是最喜欢她的两个孙子了。我记得我姑姑才比我大两岁,我十五六岁的时候她才十七八岁,因为家里条件不好,再加上那个时候我们已经从哈尔滨到吉林去生活了,所以在我该上中学的时候,我爸爸就不让我念了,目的就是为了让我姑姑继续上学。因为爷爷已经不在了,所以我爸爸就得养我姑姑,在我印象中,我爸爸一辈子供她比供我还多。当时因为爸爸不让我上学的这件事儿,我们还吵了一架,他的意思就是:“家里什么都没有,你还上什么学啊?将来反正也是要嫁人,就供姑姑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