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给我们讲完当前的国内形势,又给我们讲全中国的解放任务,当战士们听到“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气数已尽,国内形势一片大好,马上就可以解放全中国了”的讲话时,全场掌声雷动,大家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眼看打到湖南了,下一步就是广西、广东,我们就要解放全中国了。”现场气氛热烈,士气高昂,大家都恨不得立刻插翅飞到前线提早完成解放大业。
欢迎大会结束以后,我们在原地驻扎,没有进行新兵训练,而是继续政治思想学习,等待分配命令。每个部队所分配的人员都是有定额的,按照比例细分下去,然后通知各单位来接收。大概8月末分配确定下来了,我们这些学员先是集体被分配到45军,然后再分批分配到各个师,有的分到江西,有的分到四野,有的分到湖南。因为当时汉口刚刚解放,各个方面都需要大量用人,所以还有一部分学员就地分配,留在了汉口。我则被分配到45军,就是林彪任司令员的第四野战军,驻地在湖南。等到全部的学员接到分配命令之后,我们立刻出发南下,追赶大部队去了。
多才多艺的全能文艺兵
我当时分到了134师宣传队,后改成“文工队”,组织相当严密,分为大队、中队和小队,从上至下传达工作命令。我们的任务就是准备节目,随时准备给在战斗一线的同志们表演。表演的节目形式主要是快板、相声,小歌剧、合唱、独唱这类短小精悍的演出,基本上保持在三五分钟的时间内。
刚到文工队那会儿,我还什么都不会,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学。但是在前方还有战事的情况下,学员们根本没有条件进行正规的学习,所以只能“以老带新”。所谓“以老带新”就是把我们这些新去的、什么都不会的同志安排给有工作经验的老同志,跟着他们在工作的同时顺带着学习技能。我们不是每个人专攻一门技术,或者几个人学习一门技能,而是每一个学员都要学习在工作当中能够用到的所有技能。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就是:“什么都要学点儿,什么都要会点儿。”从基本的歌曲乐器、曲艺技巧到舞台布景、灯光配乐,有什么活就干什么活,做到样样都能上,行行都熟悉。
基于这样的工作要求,我们文工队忙碌而紧张的每一天就这么开始了。当时,我被文工队乐队队长叫到面前,说:“你会吹乐器吗?”我说:“不会。”他打量了我一会儿,说:“那分配你去学吹黑管儿吧!”于是我跟着他指派给我的老战士学习了一段时间的黑管儿。在这之后,我接着又学习了如何演戏、唱歌,如何打快板、说相声,甚至是如何写小剧本等等。一个文工队的人数有限,再加上任务又紧又多,同志们想不全能都不行,差不多就是一个人干八个人的活,随便要求干啥都能立刻就上。
打仗的时候,每个部队的驻地都是比较分散的。部队驻扎在什么地方,我们就到什么地方去表演。战事蔓延到哪里,我们也跟着部队走到哪里。前面的炮火一停下来,我们立刻上前去给战士们表演节目。因为部队在打仗期间不可能驻扎在城市里,必须分散到农村的各个地方,因此我们在城市里待的机会就很少,大部分是在农村和山区。
从湖南、江西,到广东、广西等地,一路跟着部队翻山越岭,几乎没有闲着的时候。好不容易抓到一点儿休整的时间,我们立刻着手搞搞卫生、洗洗衣裳,再就是写写信。当时的部队生活用毛主席的四个词来形容最为贴切:“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多才多艺的文工队战士
等我慢慢熟悉了文工队的工作之后,一切步入正轨。平常部队里有大型的集体演出时,我主要负责舞台装置工作,包括搭台子、挂幕布、做布景、打灯光;每次战斗结束后的小型慰问活动里,我和三五个文工队的战友们一起,带一个小节目到战壕和医院里慰问受伤的同志;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我们也会给部队驻地的老百姓们带去歌舞、曲艺等节目表演。虽然每次都是仓促上场,但是很受大家的欢迎。
记得大部队驻扎广西南宁的时候,我们文工队有排演过一个歌剧反响很强烈,名叫《钢骨铁筋》,表现的是一个排长宁死不屈、英勇奋斗的光荣事迹。那时候我刚到部队不久,完全没有表演经验,所以没有参加表演任务,主要在幕后参与舞台布景的搭建工作。
我参加过的一个演出是歌剧《刘胡兰》,在里面饰演一名解放军战士。当时也不是主要演员,等演到解放军部队冲锋陷阵的时候,我跟着大伙儿一边呐喊革命口号一边冲向舞台中央。这个节目在部队反响比较强烈,演员和观众的情绪都被很好地调动了起来。上面我们演员在演,下面观看演出的战士也跟着喊口号,气氛非常悲壮。演完之后,战士们都不愿意走,正好赶上当时前线战事胶着的大背景,人群中不断爆发出“打到南方去,消灭蒋介石”的呼声。
再后来,随着技能的增加和经验的积累,我有机会在比较大的节目中担当主演了,而且演出之后的反响还非常不错。我记得那个话剧叫《永远都是战斗队》,我演一个副连长,也是革命题材的节目,内容是反映部队生活的,全剧大概有十来分钟。我们还排演过很多快板和相声。
一线的部队领导和战士们都很欢迎文工队,同时也很重视我们的安全问题。他们担心我们来了之后照顾不周到,万一再出危险就没法跟我们文工队的同志们交待,所以对我们的态度是打从心底里的喜欢,但是又有那么一点点的为难。因为到处都是战场,地形特别复杂,经过再三地认真考虑,组织上最终决定:在一般情况下,文工队的工作尽量安排在相对安全的区域进行;在比较危险的时候,文工队的同志们在后方待命,准备和排练节目,到战斗结束之后再去各个团轮流慰问、开庆功会。
衡宝战役
南下解放战争,是人民解放战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重要转折点。在这个时代变迁的伟大时刻,数以万计的年轻共产党人和热血青年,伴随着共和国一起成长,亲眼见证国民党反动政权的崩溃和人民丰碑的立起。人民解放战争的烽火硝烟燃遍全国,英雄儿女的革命豪情映红了历史的天空。
1949年8月末,衡宝战役已经拉开帷幕,此次战役是我们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桂系”白崇禧集团的一次大规模的斗智斗勇。白崇禧是当时国民党军队的一级上将,军事才能卓著,素有“小诸葛”之称。我们与他所率领的国民党第47军的这场较量,对人民解放军向中南进军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为日后第四野战军主力进军广西全歼白崇禧集团和第二野战军进军西南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个战斗总共历时34天,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解放了湘南和湘西大部地区。
当时前边四野军的大部队在跟白崇禧的部队周旋,我们文工团在后边紧赶慢赶,一天大概走个七八十里。大概是在9月初的时候,终于到达了一线部队的驻地,于是就地展开战地慰问演出。期间,我一直在第134师文工队里工作,追随大部队爬山涉水。
白崇禧集团意图倚仗他们所熟悉的地形,趁我方侦察警戒疏忽之际,突袭我方前锋部队,然后再利用复杂的山地迅速撤散成小群,以此来保存实力,等待美国的援助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我们看清了敌人的这一拖延战术,采取针锋相对的迂回战略,从后方堵住白崇禧的退路,掌握战略的主动性,逼迫他与我们正面决战。
在胜利全歼了白崇禧与其嫡系部队之后,国民党指望以后反攻大陆的幻想彻底破灭。当时俘虏的国民党部队里面,有几个人会乐器,文工团听说之后把他们接收了进来。咱们部队的政策是“只要是人才,我们就好好地保护、利用起来。”